(1).jpg)
8月6日,香港首个全面展示莫卧儿王朝艺术的特别展览“莫卧儿王朝瑰宝——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珍藏”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图为配合此次展览推出的多媒体项目“泰姬陵:永恒之爱与建筑瑰宝”。中新社记者 侯宇/摄
香港回归28年来,始终坚持“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阶段,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特别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深化国际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围绕香港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本刊拟从文体旅融合、青年发展、深港合作三个维度,探究香港如何以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激发新动能,迈向繁荣发展新征程。
文体旅融合,擦亮城市名片
步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一场“莫卧儿王朝瑰宝——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珍藏”展览,正静静向公众开放。这是亚洲唯一一站、香港首个全景式展现莫卧儿王朝艺术的大型特展,100余件绘画、珠宝等艺术珍品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诉说着莫卧儿王朝黄金时代的璀璨与辉煌。
除该展之外,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今年还相继推出“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天方奇毯——伊斯兰与世界文明的交织”“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馆珍藏”等重磅展览。这些展览既彰显中国文化艺术的丰富性与优秀传统,也持续推动与全球文明的对话,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观众前来参观。
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2022年,香港设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简称“文体旅局”),以统筹文化、体育及旅游相关事务,推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丰富的文体资源、优美的海岸线和自然生态……香港中西荟萃的文化基础为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提供了独特优势。”香港文体旅局副局长刘震介绍。
(1).jpg)
香港文体旅局副局长刘震
2023年,“庙街夜市”重新向公众开放、“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特展举办、沙特阿美团队系列赛香港站等超过15项国际赛事举行……各项国际文化及体育盛事相继上演,吸引着越来越多旅客来港感受港式文化魅力。香港通过与内地及世界的交流合作,将中华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首次将“促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多元经济”独立成章,提出设立“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同年底,《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先后发布,分别围绕促进旅游相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发展多元及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产业、建立国际平台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完善文艺创意产业生态圈等提出一系列行动方案。
此外,特区政府通过资助盛事、优化邮轮访港措施、配合中央恢复并扩展深圳“一签多行”、提高旅客免税额度等举措,持续加强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
随着“体验游”“深度游”在香港渐成趋势,海内外游客访港热情持续升温,推动香港文体旅融合取得了亮眼的佳绩。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香港举办了超过240项盛事活动,共吸引旅客超200万人次,为香港带来约75亿港元的消费额及45亿港元的经济增加值。截至今年8月底,访港旅客达约3320万人次,其中内地旅客占2550万人次,非内地旅客达765万人次。
刘震认为,体育盛事为香港带来无限机遇与商机,而文化、旅游与体育的融合,更加助力国际“盛事之都”建设。借助盛事的强大吸引力,香港打造出“演艺+体育+旅游”业态,聚人气变财气,有力带动旅游、酒店、餐饮、零售等行业收益。
今年4月举办的“富卫保险冠军赛马日”便是例证——这场年度世界级马坛盛事吸引了超4.6万名观众入场,不仅呈现总奖金7400万港元的三项国际一级赛的巅峰对决,更以超8200名内地游客入场、同比增长近六成的数据,印证了“赛马旅游”正成为香港文旅新名片。
由粤港澳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开幕,预计吸引约10万人次到港观赛,带动跨境旅游与互动。可容纳5万人的启德主场馆启用后,将承接更多国际赛事,提升香港体育影响力与赛事经济活力,让“体育盛事之都”名片愈发闪亮。未来,香港还将开放更多新景点、开展更多文体旅盛事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到港体验。
港青内地行,助力发展大局
当内地旅客纷纷打卡香港M+博物馆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时,高铁香港西九龙站的月台上,香港青年正背着行囊陆续登上开往内地的列车。
“特区政府非常重视青年工作,希望培育青年成为爱国爱港、具备世界视野、有抱负和具正向思维的新一代。”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简称“民青局”)副局长梁宏正表示。
2022年底,民青局公布《青年发展蓝图》,明确提出进一步拓展各项内地及海外的实习和交流计划的广度和深度,推动香港青年认识国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青年发展委员会(简称“青发会”)与民青局紧密合作,配合政府落实《青年发展蓝图》,负责统筹蓝图的推进工作,其下设六大行动小组专责检视相关计划的实施。
“随着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日益便利,我们希望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元的发展选择。”梁宏正介绍道。
发展蓝图中,“民青局青年内地实习资助计划”“民青局内地专题实习计划”和“民青局企业内地与海外暑期实习计划”是几项重要举措,通过与非政府机构及大型企业合作开展内地实习项目,提供金融、创科、文化艺术、自然保育等多元化岗位,共同构建起覆盖内地与海外、贯通实习与体验的青年发展支持网络,助力香港青年深度体验内地职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民青局与青发会的统筹推动下,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不仅吸引更多非政府机构参与项目申办,更激发了香港青年奔赴内地的热情。
.jpg)
2024年5月27日,“百万青年看祖国——香港学生内地实习千人计划2024”在香港阳明山庄怡景厅举行出发授旗礼,约500名香港学生现场参加。学生将分别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实习。图为授旗礼。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摄
在民青局的各项青年内地交流计划中,2024—2025年度有约3万名香港青少年分赴全国不同省市,走访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不同地点,了解国家前沿科技和自然风貌。来自九龙真光中学的许佩欣对国家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赞不绝口,在参观惠州市仲恺高新区的中韩产业园及体验无人驾驶巴士时,她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沪港同心普陀优才实习计划2025”中,香港都会大学学生谭蔼岚担任算法实习生期间,深刻体会到上海科技企业的创新氛围。她坦言这段经历点燃了自己的创业想法,并总结出“多想、多说、多做”的行动准则。香港城市大学的洪子涵在聆听沪港社团总会主席姚祖辉关于新质生产力与香港新兴产业等的分享后表示,对国家的发展、国家需要的人才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有了“可以去思考、去实操的方向”。
香港教育大学硕士生梁坤仪在安徽实习期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优化物流数据追踪系统,提升了货物追踪准确率。同时,她还主动分享香港物流行业的前沿经验,为企业拓展业务提供了新视角,助力企业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
现就读于香港大学政治学与法学专业的周志冲连续三年“北上”实习。2023年夏天,他在北京律师事务所跟资深律师学实务,周末参观故宫、颐和园等历史文化古迹,还作为香港青年代表走进外交部蓝厅。2024年暑假,他在上海陆家嘴感受“中国速度”,体验海派文化与现代商业交融。他说,“那一刻,教科书上‘国家发展’的概念,变得无比鲜活而立体”。今年,他利用工作之余,踏访千年城墙、眺望辽阔戈壁、探寻丝绸之路,“每次到内地都有新收获”,他的话语里充满着热情。
如今,越来越多香港青年更是开启了“双城生活”新模式,每周灵活分配时间在香港与内地之间往返,跨城就业、灵活办公成为新趋势。据统计,2024—2025年度有超过3.2万名香港青年参加民青局的内地及海外交流计划,比上一年度的2.3万人大幅增加;实习方面,有约4800名青年顺利完成民青局的实习项目,比上一年度的2900人大增。
.jpg)
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副局长梁宏正
梁宏正欣喜地表示:“香港青年正用行动展现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景象。”他们既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建设者,在融入大局中实现个人成长,为香港与内地协同发展注入持久的青春动能。
深港共发展,同绘时代华章
这些跨越文体旅与科创领域的融合场景,正是个体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真切见证,串联起香港与内地的血脉联系。站在“一国两制”实践新起点,香港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超级联系人”,蜕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之一,既以文化实践擦亮城市名片,更以实干担当服务国家大局,让“香港所长”与“国家所需”深度耦合,在民族复兴航程中驶向更具活力的繁荣新征程。
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香港在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稳居全球第三、亚太区第一。其凭借内联外通、国际化和多元包容的特质,为全球投资者构建起稳定可预测的政策和投资环境。截至今年8月,15个国家和地区的82家境外金融机构在港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5万余笔、名义本金8.15万亿元人民币,香港持续架起内地与全球资本的桥梁。
人才科研与金融资本双重优势,成为香港深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核心支点。5所世界百强大学、多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与粤港澳大湾区完备的产业配套形成“香港研发+内地转化”的创新闭环。其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崛起为世界级“科研枢纽”。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数字经济研究院等的相继落地,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等8个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入驻,国际领先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正加快成形成势。
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已集聚65家香港科研机构,香港科学园内地分园吸引近70家科技企业(港资占比超85%),5所香港高校联合开展13个重点科研项目,百余个香港创业团队、千余名港澳人才扎根于此。
两年来,特种具身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等4个中试服务平台投用,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等6个中试平台在积极筹建,实现重点产业领域全覆盖;鲲云科技、牛芯半导体等专精特新企业及独角兽企业迅速成长,取得发射电子束光刻机国内首台样机、国内自主研发7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首台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功研制,实现了关键设备尖端技术的国产突破。
民生领域的融合实践,则让发展成果更广泛惠及两地民众。“跨境养老”试点启动以来,越来越多香港老人入住广州、珠海等地的养老机构,享受“跨境养老+医保互通”;大湾区“菜篮子”日均供港蔬菜超2000吨;港珠澳大桥开通7年来,累计总客流超9000万人次,车辆超1868万辆次;“一小时生活圈”串联起深港双城生活图景。
香港的命运从来与国家紧密相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香港正以“爱国者治港”的稳固根基,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展望未来,香港必将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繁荣发展新篇章,与祖国人民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陶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