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前沿问答 | 应对网络舆情,“两微一抖”该如何选择?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9—10期作者:赵璐 杨宇军
字号:默认超大|

问:我们现在有微博、微信、抖音等多个政务新媒体号。发生网络舆情后,我该选择哪个平台发布信息,会收获更好的效果?

答:“两微一抖”已经成为许多政府部门政务发布的“标配”。在发生舆情后,选择适当的发布平台,能够使“标配”成为“高配”,而将多种发布平台综合运用,则会让“高配”晋级为“顶配”。

权威发声、快速回应选微博。突发事件、热点舆情的回应,首发平台可以选择政务微博。一是微博属于各地政府部门普遍使用的平台,不少媒体记者、网红大V和网民都习惯于在微博上寻找官方信息;二是微博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传播速度快,能够迅速触达大众;三是微博具有热搜功能,议题设置性比较强,便于相关主题或观点的聚焦和传播;四是微博便于实时更新动态,通过简短发布、持续发布,动态回应公众关切;五是微博的互动性强,便于及时掌握网民感受,加强信息发布的针对性。

深度解读、精准传播用微信。需要详细解释、深度回应或者精准触达,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一是微信公众号内容承载量大,可发布长文、长图、图文结合、视频等,适合受众获得客观全面的分析研判;二是微信具有一定封闭性,主要依赖订阅和朋友圈转发,相对封闭的社交环境使信息更容易被信任和接受;三是微信可定向推送至特定群体,提高精准触达率,适合区域性、局部性或特殊群体的舆情回应和引导。

强化呈现、情绪引导拍视频。当舆情回应需要更强的视觉化呈现、情绪引导或更多面向年轻群体时,可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回应。一是短视频的视觉冲击力大,更容易还原事实真相、揭露虚假信息、进行知识科普;二是短视频的情绪感染力强,能快速传递回应主体的态度和温度;三是短视频平台年轻用户占比高,契合青年人关注的话题,相关话题也容易快速破圈和二次传播。

统筹协调、立体发布提效果。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遭遇重大舆情事件时,信息发布不应局限于某一平台,而往往采取多渠道、立体式的发布形式。一是各政务新媒体平台应强化协同配合、形成联动,发挥各自优势,有效提升信息触达率;二是应将新闻发布会、媒体深度采访、专家解读等多种传播形式,与不同社交平台传播特点相结合,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三是政府部门在运用全媒体矩阵开展信息传播工作时,应注意主次得当,可着力打造一两个重点发布平台,为公众及时获取官方信息提供权威信源。

(此问题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专职研究员赵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宇军作答。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供稿。)

(责任编辑:赵慧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