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陵 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在宁夏贺兰山脚下,巍然矗立着一个神秘的古代帝王陵寝——西夏陵,它以独特的建筑奇观、珍贵的文物遗存,实证了11—13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今年7月11日,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随着遗址考古发掘的持续推进,更多尘封的历史细节被揭开,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打开了新的窗口。
夯土勾勒千年建筑奇观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政权存续了189年,历经十帝。
作为西夏王朝的帝王陵寝群,西夏陵营建年代大约为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与王朝存续时期基本同步。陵区位于宁夏银川平原西北部,南起贺兰山榆树沟,北迄泉齐沟,东至西干渠,西抵贺兰山下,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10多公里,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目前发现有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大型建筑遗址(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以及多座砖瓦、石灰窑址,规模宏伟,布局严整。
西夏在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的基础上,吸收党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所形成的陵寝制度。自1972年正式启动考古调查,历经半个世纪持续发掘与调查研究,这处承载着西夏文明的世界文化遗产,终于拂去历史尘埃,向世人展露其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艺术规制。
在布局方面,根据西夏陵申遗文本的描述,西夏陵采用了集中式布局,陵区南北长、东西窄,沿贺兰山的走势由西南至东北方向延展。9座陵墓成组分布,每组2陵或3陵,其周围各有数量不等的陪葬墓。陵区北端有一处大型建筑群遗址,即“北端建筑遗址”,陵区内还有防洪工程遗址。
在建筑类型方面,西夏陵构筑起庞大而多元的建筑体系,包含陵城、月城、陵塔、阙台、碑亭等十余种独特形制。陵区内,城垣墙体与亭殿台基以夯土为骨,栣木为架,部分外侧再包砌砖面,展现出古朴的构筑智慧与匠心工艺。
说到夯土工艺,西夏陵之所以历经千年风沙和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正得益于这一工艺的精妙。作为陵区最高大的建筑体,陵塔初建时为5层、7层或9层高的实心八角密檐塔,如今陵塔外的木结构已经消失不见,但内部的实心夯土堆依旧矗立,供世人瞻仰。夯土层理分明,每层约10厘米,这种分层夯筑技术使得墙体结构更加密实坚固。最新考古发现表明,西夏工匠在夯土时会加入特殊材料,比如考古人员在3号陵陵塔夯土中发现了白石灰,这些材料经过精心调配,有效提升了夯土的抗压强度、韧性和耐久性,从而更好地抵御风沙侵蚀与温度变化。
若说夯土工艺展现了西夏建筑的技术底色,那陵塔形制则是其文化灵魂的具象化。在形制设计上,西夏陵陵塔突破了中原传统,以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构成北偏西的独特轴线,这一布局融合了党项民族“鬼神居中”、以避鬼神的传统信仰。西夏陵陵塔多为圆形或八角形夯土建筑,塔身分为5、7、9层,层级皆为单数,契合佛教“单数为吉”的理念,外观呈楼阁式佛塔造型——这种既吸纳中原佛塔的建筑形制,又融入了游牧民族审美意趣的建筑语言,正是夯土技术浇筑千年建筑奇观的文化注脚。
文物见证文明交融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继承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jpg)
绿釉鸱吻 视觉中国/供图
走进西夏陵博物馆,一件件珍贵文物如同时光的使者,讲述着千年前多民族工艺交融的精彩故事。1974年出土于6号陵的绿釉鸱吻,高152厘米、宽92厘米、厚30厘米,形体高大,呈龙头鱼身状,通体饰鳞纹,施绿釉,釉面光亮,威猛生动。它既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鸱吻相似,又具有龙头比例更大、鱼尾分叉等方面的独创性。这体现了西夏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党项族自身的审美偏好和文化特色,是西夏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jpg)
鎏金铜牛 中新社记者 王紫儒/摄
1977年出土于第101号陪葬墓的鎏金铜牛,身长130厘米、宽38厘米,重188公斤,内部空心,外表鎏金,采用中国传统的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而成,整体采用雕塑、铸造、鎏金、焊接、抛光等工艺。其造型生动逼真,工艺精湛绝伦,不仅代表了西夏时期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更见证了当时农耕经济的繁荣,以及各民族间的技术交流与文化融合。
1998年8月,考古队对3号陵西碑亭展开系统性清理。起初,地表仅剩一堆砖土堆积,看似毫无特别之处。然而,随着发掘工作推进,令人震撼的场景逐渐展露——600平方米的探方内,密密麻麻地分布着4755块碑刻残块。这些残碑大多为西夏文,少数带有汉字,其中两块最大的残碑上还雕刻着龙纹和花草浮雕,背面甚至残留着描金字痕迹,这是西夏文碑刻中首次发现鎏金工艺。从书法艺术看,部分残碑上的西夏文字笔画遒劲,结体规整,明显承袭了汉字书法的美学特征。
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碗、石雕力士志文支座……从西夏陵出土的每一件文物中,都可以推想西夏陵昔日的璀璨,窥见西夏的浩瀚历史,勾勒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轨迹。
科技赋能文明传承
西夏陵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其夯土结构陵寝面临墙体根部掏蚀、裂隙发育、表层剥蚀等多重威胁,结构安全与文物保存面临着严峻考验。
为守护这一千年遗产,西夏陵区管理处以文物安全为核心,在数十年的保护实践中持续探索,逐步构建起科学的保护体系。针对土遗址结构失稳和表面侵蚀两类最普遍的病害,西夏陵区管理处结合西夏陵的地理气候条件、当地材料特点及传统建造技艺,研发出土体结构稳定加固和表面综合治理保护技术,建立了多种病害机理和病害发展的理论模型,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一处遗址的病害发育发展机理实施防治措施。
.jpg)
8月18日,游客参观西夏陵博物馆。视觉中国/供图
2000年,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与敦煌研究院开始合作,一起编制了3号陵的保护方案,开始了中国土遗址科学保护的探索之旅,主要着力解决土遗址面临的自然影响因素带来的危害,针对损害较为严重的遗址墙体根部掏蚀以及墙体裂隙、冲沟、风化侵蚀等问题,因地制宜研发了锚杆锚固、表面保护和综合处理等技术。在长达20多年的合作期间,双方共同开展了9座帝陵和44座陪葬墓的保护工程。目前,基本消除了帝陵及主要陪葬墓失稳隐患和表面侵蚀问题。
2011年,西夏陵正式启动申遗工作。在申遗过程中,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组织,银川市西夏陵管理处、宁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院联合吉林大学共同实施的“西夏陵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关键技术研发与大遗址考古应用示范”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西夏陵物探成果,开展了西夏陵结构布局、陵寝制度等方面研究,不仅为申遗“遗迹精准定位、科学价值评估、保护区划制定”提供了直接、可靠的科学依据,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考古实证。
2017年,西夏陵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应时而生。2019年起,西夏陵启动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约380件馆藏等级文物的全面三维扫描。这些数字模型不仅能永久留存文物的当前状态,为文物修复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更能打破文物“物理保存”的局限,让承载着西夏文明基因的文化遗产,以数字形态实现“永续传承”。
2024年6月,全新升级的西夏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正式启用,该平台融合了物联网、无人机、遥感、人工巡查与移动App,设置了二十大类、99项精细监测指标,能对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等遗产要素进行全方位监控,实现了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险情可预防、保护可持续。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为考古研究和申遗工作稳步推进提供了科学支撑,也让西夏陵以全新形式“活”了起来。景区将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深度融合,通过三维重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西夏历史文化。在体验中,游客可化身“探秘者”,破解西夏陵地宫谜题。西夏陵景区还推出“神秘的西夏陵”大空间高沉浸式VR体验项目,借助虚拟现实设备和人体动作捕捉等技术,游客戴上头显,就能漫步在虚拟的西夏陵园中。此外,景区还推出LBE大空间(基于位置的虚拟现实技术)项目“探秘西夏陵”、4D电影《时空秘境之旅——重回西夏》等多个项目,让游客在虚拟与现实的情境中体验西夏文化。
作为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西夏考古遗存,西夏陵凝结着党项文明与中原、西域文化的交融密码,承载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西夏陵必将揭开更多神秘面纱,持续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陶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