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伊莎白:她用一生爱中国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9—10期作者:本刊综合报道
字号:默认超大|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外国人除26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之外,还有来自14个国家的50位曾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其中包括英国友人柯马凯。

柯马凯的母亲——伊莎白·柯鲁克女士,这位出生于中国成都的加拿大女性,不仅是“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108年的生命轨迹中,她亲历了中国从积弱到强盛的沧桑巨变,用毕生实践诠释着对中国的赤诚深情。

刻入基因的“中国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列强的觊觎下,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伴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1912年,伊莎白的父亲荷马·布朗(Homer Brown,后取名“饶和美”),从加拿大远渡重洋来到成都,在彭州白鹿上书院——法国天主教会设立在四川的传教士培训学院学习中文。1913年,饶和美与老乡兼校友穆里尔·霍基(Muriel Hockey,中文名“饶珍芳”)相知相爱,走进婚姻的殿堂。

两年的中文学习期满,饶和美来到华西协和大学教育学院任教务长。同样热心于教育事业的饶珍芳,看到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尤其是幼儿教育近乎空白,于是毅然奔走筹谋,先后参与创办了弟维小学、中国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今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和盲聋哑学校(今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让更多孩童有机会走进课堂。之后,饶珍芳的母亲来中国看望她,也留在成都的加拿大学校里教书。

1915年12月15日,伊莎白在成都四圣祠北街的家中呱呱坠地。从记事起,伊莎白就跟着父母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深入四川山区,爱思考的她,总是不停地问问题,父母也是耐心地给予解答,让她长了不少见识。金发碧眼的伊莎白完全融入了四川普通人的生活,与中国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玩泥巴、滑滑梯,学唱口音浓重的当地儿歌,他们情同手足,气氛非常融洽。

6岁时,伊莎白进入华西加拿大学校(Canadian School in West China)上小学。学校的学制和课程安排与加拿大本土同步,上午的课程是英语和数学,下午的课程是手工、劳动、体育、音乐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努力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引入教学之中,经常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书画、鉴赏诗词、收集春联、参观古迹、品评川菜等。开放的课堂、鲜活的体验,那段无比快乐的学生时光,让伊莎白逐渐理解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人民的真挚情感。

每逢暑假,伊莎白三姐妹会跟随父母,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白鹿镇消夏。那里森林茂密,溪流纵横,鸟鸣声、蝉声不绝于耳,空气沁人心脾。踩水戏水,观察小螃蟹钻洞、小鱼虾觅食,捡花花绿绿的小石头……真是有数不尽的乐趣。这些经历,如同基因编码一般,融入伊莎白的生命。


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后,伊莎白选择回四川从事人类学研究(摄于1940年)。杨丹/供图

然而,伊莎白不光看到了中国自然风光的美丽,也看到了中国老百姓的贫穷和苦难:悬崖峭壁上的纤夫、码头的苦力、茶马古道的脚夫,他们卖命干活,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她还看到了盲聋哑学校学生的悲惨经历:他们有的是从路边捡来的,因为被穷困的父母丢弃,有的是自己摸上校门,只为求一条活路。

那时,伊莎白便经常做一些梦,在梦里,贫苦的人们变得朝气蓬勃、容光焕发,盲聋哑学校的学生恢复了视力、听力和语言能力,过上了好日子……

热血写就的“中国情”

1932年,伊莎白远涉重洋,进入父母曾经就读的多伦多大学,本科主修儿童心理学,硕士选修社会人类学课程。每当静下心来,她总会想起生活在中国的底层民众。1937年7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夏天,23岁的伊莎白不顾加拿大亲友的劝阻,毅然回到故乡成都。

在抗战的炮声中,成都作为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为了解当时的川康、康藏地区自然资源状况,学界、政府组织了各种考察,以探索中国西部未解之谜。伊莎白也提交了社会人类学的田野考察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尽管山路崎岖难行、村寨生活困难,伊莎白坚定地选择深入四川农村,开展人类学调研。她常常背着沉重的行囊,徒步穿梭在山间小道。


饶和美、饶珍芳夫妇送别即将去杂谷脑河谷做田野调查的女儿(摄于1939年)。杨丹/供图

1939年夏天,她来到大山深处阿坝理县的八什闹村调查采访。得知那里有一所小学,八个学生只配了一个教师,伊莎白便主动要求给娃娃们上英语课。没有课本,也没有纸和笔,就先从最简单的初次见面、问候、穿衣、吃饭、游戏开始。她深知,在玩耍中学习,效果最好。她教孩子们唱英语儿歌,让孩子们装扮成爸爸、妈妈、大灰狼、小狐狸等角色,排演不同的情景剧,演出时吸引了村里许多大人和孩子观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专注听课、快乐玩耍,英语也越说越溜。

除了教授英语课,伊莎白还饶有兴趣地跟着村民们学习各种生产技能。她发现,村里的女性,从小姑娘到老婆婆,只要有空闲时间,都在捻毛线,就是用一只手摇的转筒,一圈一圈地摇,从一堆羊毛中纺出粗毛线,方法非常原始,效率也非常低。无一例外,她们都没有见过纺车。于是,伊莎白不顾路途坎坷,耗费半个月,专程去成都买回一架木制纺车,送给了八什闹的村民,将现代纺线技术带给了杂谷脑河两岸的村寨。

从八什闹、佳山到杂谷脑,从甘堡屯到梭磨河,从马塘到马尔康……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伊莎白的足迹踏遍了理县的多个地方。每到一个村庄,她都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学习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的生活。后来,伊莎白又受邀参加了四川兴隆场乡的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以了解战争时期如何发展乡村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现状。通过对兴隆场1500户人家进行挨家挨户的调查和记录,伊莎白积累了丰富的调研经验,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社会面貌、人文风情的照片,做了许多调查笔记,为她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伊莎白结识了英国共产党员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两人志同道合,很快坠入爱河。1942年,他们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一起投身反法西斯战争。1947年,伊莎白和丈夫带着英国共产党的介绍信和中国共产党的邀请信,穿越封锁线,来到中国解放区。在河北武安县十里店村,他们住了6个月,与农民同甘共苦。白天,他们跟着农民下田劳作,了解土地改革的实际情况;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用打字机记录着所见所闻,完成了极具社会学价值的《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与《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为国际学术界了解中国农村革命和土地改革实践提供了珍贵资料。


伊莎白(右)、柯鲁克(中)与中央外事学校的同事备课时席地而坐(摄于1948年)。杨丹/供图

1948年,应中国共产党邀请,伊莎白夫妇来到南海山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城区东部)任教。当时战争尚未结束,师生的教学、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教室,就在老乡家的院子里、村边的空地上、小树林里上课;没有黑板,就从老乡家里借来门板、木板代替;没有教材,教师们就自己编写讲义……随着解放军节节胜利,师生们都期望着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多尽一份力。学生们努力学习,教师们也呕心沥血。

在教学中,伊莎白夫妇针对学生水平不一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英语水平偏低的学生耐心进行单独辅导。他们和中共党员一样过组织生活,和其他教师一样穿粗布军装,和大家一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他们不仅传授语言知识,还经常给大家讲国际形势和国外见闻,以开阔大家的眼界,增加大家的国际知识。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学校迁入北平。在外事学校第一批学员中,大多数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外交部的工作,成为首批外交战线的干部。因被中国共产党及外事学校的事业所深深感召,伊莎白夫妇选择终生留在中国,他们以热血与热忱,为新中国外语教学事业倾尽全力,用岁月书写了对中国的深切眷恋与热爱。

六代人接力“爱中国”

“我们热爱中国,中国是我们的第二故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宣告成立时,伊莎白夫妇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亲眼见证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万众欢呼声中冉冉升起。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们的三个儿子柯鲁、柯马凯、柯鸿岗先后出生。孩子们从小在北外校园里长大,也深受父母的影响,将中国视为自己的故乡。

1973年,柯马凯到英国读大学,但心中始终牵挂着中国。1978年大学一毕业,便带着英籍华裔妻子一同回到中国。回国后,他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为一名物理老师。尽管因工作需要辗转英、美、加拿大,也偶有出国游历,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柯马凯始终将自己的人生深深扎根于北京,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融。


伊莎白和儿孙辈欢聚在北京(摄于2007年),后排从右至左分别为大儿子柯鲁、二儿子柯马凯、孙子大卫、小儿子柯鸿岗,中排站立者为孙子大卫的同学,前排左为大儿媳马尼。杨丹/供图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籍人士涌入北京,而北京缺乏国际学校。1994年,柯马凯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北京第一所国际学校——北京京西学校。柯马凯十分注重将中国文化融入各个科目中,希望孩子们能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如今,柯马凯的女儿文杨兰也在北京从事幼教工作。从伊莎白的姥姥算起,她的家族前后有六代人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其中四代人从事教育工作。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当身着传统中式上衣、104岁的伊莎白·柯鲁克在二儿子柯马凯的搀扶下,缓缓走上领奖台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习近平主席亲自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郑重佩戴在她胸前,这枚象征着中国对外最高荣誉的勋章,不仅是对伊莎白个人的褒奖,更是对她家族百余年与中国情缘的最高礼赞。

2023年8月20日,伊莎白走完了她108岁的人生。她的一生是一部跨越时空的传奇,是一段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的历史,是一幅用心灵和行动描绘的中加友好画卷。她用一生诠释了对中国的爱,这份爱如同火炬,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连接中加友谊的坚固纽带,在岁月长河中永不熄灭。

[本文根据谭楷的报告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天地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的部分内容综合编辑而成。]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