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南宁新IP出海东盟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9—10期作者:南宁市委宣传部
字号:默认超大|


3月31日,广西南宁民歌湖内湖区域举办了以“东南亚风情”为主题的水上市集活动。视觉中国/供图

广西南宁与东盟国家一衣带水、人文相通,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多年来,南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全维度IP开发和产品转化,建设面向东盟的地方外宣品牌,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为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地方视角。

共叙文明佳话 IP赋能合作交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国际门户,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广西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有机融合,着力构建涵盖民族、地域、现代、Z世代和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文化IP体系,初步构建起“开放、包容、多元”的区域形象,有效增强了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和认同度。


3月31日,“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开幕式暨全国“四季村歌”活动启动仪式在南宁市民歌湖举行。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陈麒元/摄

激活民族文化IP,绽放多彩风情魅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发挥着突出优势。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汉、苗、瑶、侗等多民族的共同传统节日,也是海外华人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自2016年起,广西打造“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活动,至今已走过近十个年头。通过唱响民族歌圩、展示非遗技艺等形式,这一品牌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外游客及网友关注,并推动了“三月三”文化符号在国际舞台传播,今年推出的《埃文·凯尔:我在广西过三月三》系列短视频,在海外平台播放量超200万次,相关话题播放量达2803.2万次。南宁市以“三月三”为核心,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新演绎与现代传播,构建多元立体的民族文化谱系,打造面向东盟的文化展示窗口。“三月三”的国际传播,不仅在家乡与海外华人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更为构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5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开幕式现场,外国友人与机器人欢乐互动。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叶子榕/摄

深耕地域文化IP,打造地理特色名片。一方山水育一方风情。南宁市充分发挥其作为“东盟游中国”与“中国游东盟”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为自然环境、山水风光、城市地标注入文化内涵,吸引东盟游客来华旅游。一方面,通过开展中越友谊南宁之旅旅游资源及线路开发课题研究,持续丰富入境游产品供给;另一方面,积极前往东盟国家进行旅游推介,举办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度,推动客源互送,多措并举促进入境旅游发展,做好“送上门来的人心工作”。据广西旅游抽样调查统计测算,2025年1—7月,南宁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2.92万人次,同比增长69.99%,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232.74万美元,同比增长62.59%,让外国民众在亲身体验中领略中华文化魅力。

培育现代文化IP,展现包容合作形象。南宁市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富有成效的交往实践孕育出意蕴丰富的现代故事,形成了适应区域合作需求的现代文化。南宁市坚持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今年东博会期间,南宁举办 2025中国—东盟(南宁)城市媒体圆桌会、中外媒体“探东博 看南宁”采风采访活动,邀请外国媒体记者、网络大 V、外国友人探馆采风,借“外嘴”“外眼”讲好南宁故事。2025 年“世界市长对话·南宁”活动邀约东盟国家市长及专家学者就文化交融等议题探讨交流,发布《南宁倡议》,传递出区域发展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鲜明信号。


位于广西南宁五象新区的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潘浩/摄

塑造Z世代文化IP,搭建青年沟通桥梁。Z世代是深化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南宁市十分重视发挥青年有生力量,以东盟国家青年熟悉的潮流文化为切入点,打造符合Z世代审美的文化IP,为青年搭舞台,让青年唱主角。例如,南宁市融媒体中心与越南文化机构合作开展“中越青年文化使者交流计划”,推动双方视听节目在各自国家落地播出;与泰国媒体合作拍摄纪录片《筷意东南亚》,展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共同的文化基因。此外,南宁还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海外Z世代“文化圈”,通过规划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电竞(广西)产业园、中国—东盟(南宁)动漫游戏产业园、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项目,写好“E时代”和“Z世代”融合文章,用“青年的网络”聚合“网络的青年”。

厚植历史文化IP,传承悠久人文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南宁市深挖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对外话语共通点、情感共鸣点和人心相通契合点,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与东盟国家媒体机构联合举办了多届《春天的旋律》跨国春节晚会,不仅在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地设立海外分会场,还将节目重点翻译成英语、老挝语、印尼语、越南语、缅甸语,在东盟国家媒体落地播出。从2020年起,“春天的旋律”杯中文歌曲大赛落地印度尼西亚,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在印尼的影响力逐年提升。又如,联合东盟国家媒体机构打造5届“一湾明月共潮生”跨国中秋晚会,邀请外国友人到场共庆中秋,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价值。

携手跨越山海 写好“文化+”文章

经过多年努力,南宁市在面向东盟国家的地方外宣中逐步形成了多维度、创新性的“文化+”模式,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核,拓展了传播平台载体、提升了传播效能、更新了文化品牌。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外宣工作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文化+智库”智启外宣新思维。受限于发展水平,地方外宣可调动的“外脑”资源相对较少。为突破这一瓶颈,可以专兼职方式聘请智库专家担任国际传播顾问,深度研究目标国家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解析文化差异,以此为基础创作国际受众听得懂、感兴趣、愿分享的文化产品,提高传播精准度。

“文化+网络”抢占外宣新阵地。互联网已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时代特征。以南宁市为例,通过打造“云上丝路”国际传播矩阵,开通覆盖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的“Amazing Nanning”“In Nanning”系列账号,吸引了众多海外粉丝关注。地方外宣应建强用好国际传播矩阵,推动国际传播主力军挺进网络主战场,强化内容供给侧改革,借助AI、VR等技术,创作体现地方优秀文化和民间友好交往的微短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国际传播“新三样”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数字化赋能、智能化转型,以“小而美”“带网感”的文化叙事提升外宣触达率和接受度。

“文化+青年”培育外宣生力军。Z世代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有着不同以往的文化观、文明观、世界观。南宁市以Z世代破题开路,连续举办海外Z世代南宁文化体验行、Z世代国际青年看南宁、“南宁渠道 机遇无限”境外媒体看南宁、“青春正young·中越同行”青年文化使者计划等活动,以Z世代独特视角传递中国声音。地方外宣可依托使馆、高校、商会涵养国际人脉,广泛联系留学生、华人华侨和外商群体,组织开展青年文化对话活动,邀请他们共创融入中国特色和地方元素的文化产品,培育一批热爱中国文化、乐于为我发声的Z世代网红代言人,以“外嘴”“外眼”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活动”构筑外宣强磁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南宁市连续多年举办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东盟国家友城参加南宁龙舟公开赛等重大赛事,2025年4月15日,圆满承办“视听中国·走进越南”中越视听交流活动,向海外推介和展示了中国优秀视听作品,拉近彼此距离。地方外宣可利用国际友城资源库,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举办各类文化交流、论坛沙龙活动,扩大友城间人文交流合作;开展入境游推介活动,重点打造面向目标国家的精品入境旅游线路;建设地方外宣项目库,建立重大活动央地合作联动机制,以小切口撬动大资源,推动中国故事出海。

“文化+产业”激发外宣新动能。文化产品于人们“日用而不知”中,悄然塑造着中国形象,文化产业是推动外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地方外宣可以文化政策为牵引,建设文化产业园,推动国内外媒体、文化企业入驻,打造区域性文化传媒集聚中心;优化对外开放环境,主动对接文博会、服贸会等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开拓目标国家文化市场,提升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供稿: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

(执笔:齐宗仁)

(责任编辑:赵慧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