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蝶变:从文艺小城迈向演艺之都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9—10期作者:本刊综合报道
字号:默认超大|


4月14日,中国澳门的非遗老城区“澳门墙”,游人争相打卡老城印记。视觉中国/供图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西南一隅,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以深厚历史为血脉,以多元文化为灵魂。这里,就是澳门。

尽管澳门仅有三十余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七十万,这座小城却素以“文艺之城”闻名——几乎时时有演出,处处有展览。如今,从世界遗产街区到现代艺术舞台,从非遗工坊到国际展场,澳门正悄然实现文化身份的华丽升级,朝着“演艺之都”的目标稳步迈进。

近日,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描绘了澳门打造“演艺之都”的发展路径,介绍了推进澳门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简称“一基地”)的工作。她表示:“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澳门时强调,澳门要‘用好中西荟萃的文化优势,促进国际人文交流,讲好澳门故事、中国故事’。这为澳门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成为我们工作的根本遵循。”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

中西交融:文艺小城的独特底蕴

今年三月,澳门大三巴牌坊前,由千余人组成的大巡游表演团队一路载歌载舞,场面热闹非凡。这是“2025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的现场,来自全国各地造型各异的表演者穿梭于街头,为游客呈献歌舞盛宴。

澳门虽小,整座城市却皆为文艺舞台。漫步于澳门历史城区,每一块石板路、每一座建筑都在诉说着中西文化交融的故事。

2005年,以旧城区为核心的“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在这里,文化遗产不是高悬于展柜中的器物,而是融入市井生活的日常。梁惠敏告诉记者:“去买菜的市场是世界文化遗产,常去的教堂和寺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与生活的浑然融合,正是澳门文化生命力的源泉。

在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方面,澳门坚持“修旧如旧、活化共生”原则,打造了多个标杆项目。例如,妈阁塘片区通过渐进式改造,将海洋工业厂房转化为文化展示和公共活动空间;荔枝碗船厂则在完整保留造船工业遗迹风貌的基础上,改造成以渔村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文化活动空间,并融入时尚元素和生活气息,打造成为澳门离岛特色文化地标。这些成功案例不仅让老建筑焕发了新生,也为澳门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

“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梁惠敏这样总结澳门独特的文化理念。

创新驱动:演艺产业的发展升级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澳门文化局积极借助5G、VR等前沿科技手段,打破传统展示形式,为年轻群体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

梁惠敏表示:“科技赋能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引擎,我们构建了三维数字生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大三巴牌坊,游客可以佩戴VR设备,通过“时空穿梭·游历三巴”沉浸式数字体验展,穿越回17世纪的圣保禄学院,亲身体验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而在澳门大赛车博物馆,游客通过VR及3D技术打造的赛车模拟器,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赛道狂飙的刺激。此外,澳门创新推出“悠氹仔”AR导览项目,用手机扫描街景,即可看到许愿天灯、葡式青花砖、电车等澳门经典元素,与眼前实景巧妙融合。伴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沉浸式体验在澳门不断“上新”。

梁惠敏透露:“2025年,我们在9.4万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上临时建成‘澳门户外表演区’,持续吸引国际级水平的演出落户澳门。”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澳门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澳门“演艺之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球视野: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澳门作为中国看世界和世界看中国的一扇窗口,始终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深化东亚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方面,澳门文化局策划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活动。


6月14日,广东珠海,“澳门·横琴艺墟”文化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视觉中国/供图

例如,2025年3月,澳门以“东西汇流 亚洲融和”为主题,推出“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澳门”活动年计划,内容涵盖开幕式、原创音乐作品展演以及中日韩公共艺术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7月举办的第二十八届澳门书市则以“东亚文化·世界异彩”为主题,汇聚了内地、港澳以及台湾地区上万种中、英、葡文出版物,并举办了新书发布会、非遗文化讲座等逾30场活动。此外,2025“澳门·横琴艺墟”在广东珠海举办,通过文创市集、特装展示等五大板块,吸引了近4.2万人次参与。活动共设超过170个摊位,吸引了中国及多个东南亚国家逾70个文创品牌参与,有效推动了跨境文化合作与交流。

“国家明确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发展定位。澳门要利用好这一重大机遇,把文化品牌活动带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讲好澳门故事、中国故事,通过澳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据梁惠敏介绍,依托“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澳门文化局优先联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将传统旧区打造成为具有澳门特色的文化街区,并积极发展澳门标志性、代表性的新型文旅融合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参与社区文旅创新发展,让澳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在促进本地文化艺术创作方面,澳门文化局构建了完善的“金字塔型”扶持体系,“通过‘文化传播大使’计划,在澳门市民中培育‘文化代言人’;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助计划’,重点支持非遗项目和文化活动。同时多措并举赋能澳门‘一基地’建设,助力本土文艺精品走向世界。”今年9月,“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代研培计划2025”在澳门文化中心开班,学员们不仅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结下情谊,也成为澳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对于澳门文化事业的未来图景,梁惠敏以“精准定位、创新转化、全球链接”三个关键表述勾勒出发展方向。她表示:“澳门将以文化为舟,载着文明对话的使命驶向更广阔的海洋。”面向未来,澳门将继续培育市场所需的文化创意人才,推动澳门演艺团体的专业化和产业化升级,以此构筑联通中外的文化桥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责任编辑:赵慧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