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8月3日,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全要素彩排在天府新区秦皇湖畔“天府之檐”举行。“天府之檐”不是为世运会专建的,而是整个城市固有的组成部分。世运会利用现有的空间和设施,让城市景观和人民生活成为这个大型活动的组成部分。视觉中国/供图
8月7日至8月17日,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简称“成都世运会”)在四川成都举行。这一国际体育盛会不仅是全球健儿竞技的舞台,更是一座城市创新实力与人文温度的集中亮相。当科技的灵动、绿色的清新与全民的热情在天府大地上交融碰撞,成都正以独特的智慧与创意,为世界呈现一场兼具未来感与烟火气的赛事新典范。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赛事新标杆
在成都世运会期间,科技与文商旅体的深度融合成为赛事亮点。从安保巡逻到文化表演,从智能服务到运动训练,一系列创新科技成果不仅提升了赛事运营效率,更以“科技+文化”的双重赋能,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未来感十足的体育盛宴。其中,“镗钯”机器人、越凡创新智能机器人矩阵及耀动魔方智能运动设备三大成果尤为引人注目。
作为全球首款文商旅体专用双足机器人,“镋钯”在成都世运会赛场上化身动感十足的“机器人啦啦队员”,与演员默契配合,完成精心编排的高难度啦啦队集体舞蹈。搭载全球双足机器人中最大尺寸的19寸屏幕,拥有业界最高6自由度灵活度,可以令“镋钯”展现出“类人”表现力——头部可流畅完成前俯后仰、左右倾斜、天线转动等动作,结合屏幕上实时生成并同步变化的丰富表情,精准模拟“歪头关切”“点头肯定”“摇头安慰”等微动作;自研的仿生步态运动控制系统,可使其完成上下蹲起、快速转向、变速行进等高难度动作,并能与多台同伴保持精确队形与动作同步;预留的前后多点位接插接口,可使其像拼装乐高一样,快速“变装”为不同文化形象,呈现三星堆黄金面具、川剧脸谱、大熊猫等极具成都乃至四川特色的文化符号。这种“硬件+软件+文化”的三维融合,实现了从功能服务到情感联结的跨越。
.jpg)
8月9日晚,“镋钯”机器人啦啦队亮相成都世运会体育舞蹈标准舞比赛现场。中新社记者 王磊/摄
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4款智能机器人,覆盖了世运村从安保到生活的全链条需求,成为了世运会的“大忙人”。F2室外安保巡逻机器人在道路上穿梭,瞪着“大眼睛”识别可疑情况;全自助零售机器人“小贩”在大厅自主寻客,工作人员伸手点击屏幕就可以免费领到水;楼宇配送服务机器人“享递”、室内外一体配送机器人“越凡路宝”则忙着在世运村的各个场地提供饮品配送到手服务。更关键的是,此次在世运“上岗”的多个科技产品能够实现互联协同,比如,越凡创新的一体配送机器人与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的交通勤务机器人在世运村内可构建智能物流网络,实现村内物资无人化配送,这种协作模式能使工作效率提升40%以上。
“它不仅仅是一台设备,而是一个集智能化、趣味化、专业化于一体的运动体验平台。”光耀恒拓(成都)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熊银平介绍道。针对运动员需求,耀动魔方智能运动设备将专业训练与大众体验结合。其“多模态智能交互”技术可实时捕捉用户动作、力量与身体指标,在壁球、网球等模拟训练中,实时反馈速度、准确率和失误率等数据;配套的智能运动戒指可监测血氧、心率、睡眠质量等生命体征数据,结合运动表现形成个性化报告,然后通过系统AI算法将零散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运动优化建议,形成“硬件采集+AI分析”的闭环系统。
为切实满足此次盛会在办赛、参赛、观赛等方面的科技需求,成都制定了《成都世运会科技赋能场景实施方案》,统筹策划智慧赛事、赛事保障、场馆建设、市民生活、智慧体育、交通出行6大场景,包含智慧降温、智慧安防、辅助训练、低碳建造、沉浸观赛等33项应用场景,落地应用88项科技产品。此外,聚焦火炬传递、智慧导览、科技互动表演、智慧生活保障、智慧翻译等8项场景需求,实施科技赋能世运场景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对6个项目立项支持。在这场科技与人文的共舞中,成都正以开放的姿态,书写着未来赛事的新可能。
绿色低碳构建赛事发展新范式
成都世运会期间,一场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科技实践正在上演。成都世运会通过创新技术与应用模式,推行“绿色世运”六大低碳应用场景,涉及绿色电力、绿色出行、低碳场馆、低碳生活、世运公益林、赛事碳中和等方面,构建起覆盖全民参与、资源循环、文化创新的低碳体系,为国际赛事可持续发展提供“成都方案”。
成都世运会没有新建场馆,而是充分利用大运遗产,统筹利用现有设施配置了27处竞赛场馆(场地),其中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改造提升,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在满足赛事要求的前提下,设备设施“能借不租、能租不买”,最大限度减少器材购置成本。
为降低碳排放,成都世运会城北体育馆采用节能型灯具、透水混凝土工艺总坪路面,既减少了高碳材料的使用,又能降低路面温度,减少空调能耗。
为推动绿色办赛理念落地,四川大嘴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世运会投放了18台碳基魔方智能回收箱。人们点击按钮投入废弃塑料水瓶,即可领取碳积分小票,累计到一定数额还能兑换特许商品。
依托支付宝蚂蚁森林平台,成都世运会推出了以“低碳世运·共植未来”为核心主题的世运会公益林。通过上线“成都世运会公益林”专属页面,打造一场覆盖广泛、互动性强、可持续的低碳公益活动。活动还融入了“世运知识问答”“低碳观赛承诺”等互动任务,将赛事热度转化为环保行动力。用户通过步行、骑行共享单车、公共交通出行、电子支付等日常低碳行为积累绿色能量,参与生态修复,为公益林贡献力量。这一模式不仅提升公众低碳意识,更以“赛事+公益”的形式,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碳中和实践场景。
青江竹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青白江区推行的“物联网+两网融合”模式,成为本届世运会绿色实践的亮点。该模式通过集成物联网技术实现垃圾分类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数据显示,15个智慧驿站已累计回收5000吨再生资源,实现碳减排1.86万吨。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将创新碳积分运用模式,营造世运会趣味低碳参与场景,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良性循环。
世运会赛后,成都将借鉴大运遗产处理经验,将7处临建场馆保留下来惠民利用,助力打造“体育+”城市级消费业态和场景,让市民共享世运成果。所有采购的竞赛器材都将统筹用于竞技项目训练、青少年人才培养、全民健身开展和专业赛事筹办等,各场馆将统筹研究利用,有序向社会开放。
当全球目光聚焦成都,这场以绿色为底色的世运会,正用科技与生态的和谐共舞,书写大型赛事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城市微场景激活全民参与热情
在这个火热的夏天,“世运空间”城市微场景在成都遍地开花,迅速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热门地标。通过30个“城市微场景”,成都将赛事元素融入社区、公园等日常空间,打造出兼具科普、体验与文化传播功能的城市新地标,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感受世界级赛事的活力。
“世运空间”不仅展示着世界运动会的视觉符号,也承担着世运知识科普、世运文化传播、世运项目体验的场景功能。在“世运知识角”,市民可以了解到成都世运会的会徽、口号、吉祥物、竞赛项目等基础信息。生活在成华区和美社区的市民杨女士带着孩子与吉祥物装置拍照,还通过宣传单给孩子讲解了成都世运会的知识。随后,杨女士在社交平台上传了现场体验的照片、短视频,将成都世运会“刷屏”朋友圈。
在“世运轻展厅”,市民可以进一步了解成都世运会竞赛项目,了解啦啦操、棍网球、棒垒球等竞赛项目的器械、装备,还可以看到围绕世运会吉祥物“蜀宝”“锦仔”推出的玩具、徽章、文具、生活用品等各类特许商品。在武侯区吉福社区“世运轻展厅”打卡装置前排练舞蹈的市民感慨道:“在这里排练很有感觉,照片、视频拍出来很漂亮,像参与了成都世运会一样!”
.jpg)
7月8日,四川成都,距成都世运会开幕倒计时30天之际,5家成都世运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亮相成都市区。视觉中国/供图
在“世运微广场”,市民可以拿起运动装备,亲身体验世运竞赛项目,包括射箭、自由搏击、软式曲棍球、飞盘等。在CDT PARK的“世运微广场”,小学员们在专业教练指导下,体验自由搏击、射箭、飞盘等世运会项目。“运动无限,气象万千”,小学员门稚嫩的声音中满是对世运会的热切期盼。
除了“城市微场景”,“世运空间”项目还在持续推出“世运课程”、“世运·天府”文化艺术展等活动,多元展现成都的城市底蕴与热忱,实现全民参与、全龄覆盖、文化交融、创意联动的世运热潮,从多个维度展现出成都深厚的城市底蕴与热情好客的城市魅力。正如市民陈女士在玉林东路玉东园的“世运轻展厅”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请:“期盼成都世运会圆满举办,希望各国健儿都能来成都,亲身感受我们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
(责任编辑:高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