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敏: 以文学为翼穿破岁月长风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4期作者:陶恒
字号:默认超大|

鲁敏,1973年10月出生于江苏东台,当代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18岁开始工作,先后从事过邮局营业员、记者、公务员等职。1999年开始小说写作,至今已出版《伴宴》《六人晚餐》《墙上的父亲》《金色河流》等作品。其中,《伴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六人晚餐》获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金色河流》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多部作品被译为多国语言。

为“写作梦”奋斗的岁月

中国新闻发布:在邮局工作的15年里,工作繁忙之余您还坚持自学考试,是什么支撑着您跨越重重阻碍,最终抵达成功彼岸?

鲁敏:我初中毕业后没有机会读高中,而是出于种种生计考虑,考入江苏省邮电学校读专科。当时我的成绩还算可以,中考总分在盐城市排第三,但当时在苏北农家,邮电系统是“铁饭碗”,还能解决城市户口。1991年邮校毕业后,18岁的我便开始在邮局工作,但在工作中我越发觉得自己在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上存在不足,对大学文凭有着一种自卑又执着的向往。

刚工作那几年,我把所有的热情全都用在充满代偿和自助色彩的再教育上。因为怀揣着“写点什么”的理想,我报考了汉语言专业的自学考试,专科读完又读本科,还顺带完成了英语专科的学习,四十多门课,一直学到结婚生子才结束。最终,我收获了四张盖着南师大红戳的证书。现在回想起来,年轻时那股盲目执着的劲头,令人感慨和怀念。

记得当时的南京师范大学,作为教学与主考方,贴心地为汉语言和英语专业开设了夜课,以方便我们这些工作的青工与小职员。每当夜色降临,大家从南京城各个角落匆匆奔袭而来,阶梯大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登登。同学们来自各个行业,有散发医院味道的护士,衣服上带编号的车工,用记帐本抄笔记的小出纳,大家都带着一点过路客的样子,怀着那种集体性朴素“奋斗”感。

由于是夜课,上了一天班的我们难免犯困。好在南师大的老师们大都年长且认真负责,对我们这些非全日制的学生颇为爱惜和照顾。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戏剧的老师,他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常常大段诵读小说或剧本的关键部分,一边踱步,一边分饰不同角色,沉浸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

如今回望,南师大的夜课有着辅助与普惠的意味,它像是一种深入乡野街巷的庙堂演变,其怀阔哉,其力远哉。当年那些在报考点大摆长龙阵的自考生,大多是七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自学考试在补充教育、知识建构、职业变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隐形作用。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鼓励与肯定的价值观投射,深深融入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液中。至今,我们仍然坚信,奋斗与努力,就是生活的正义。

阅读,唤醒对美的向往

中国新闻发布:阅读对于塑造您的文学品味、奠定审美倾向发挥了怎样的影响?

鲁敏:我认为,一本好书,如春风徐徐拂面,乃循序渐进之举,并非当头棒喝或醍糊灌顶那样的激烈震撼。说到阅读的影响,尤其是对我早期的影响,我想讲一下丹纳的《艺术哲学》。

丹纳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文艺大家,此书其实是他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的讲义,后集编出版,译者傅雷评价它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此书所涉甚广,似乎要把天上人间一切美的,皆纳之于怀,读来生机勃勃、热情、自信、优美。尽管如此,这书并不“好”读,它需要读得极慢。

有些书,总让人以一目十行、酣畅淋漓为快,精彩处、引人入胜处,只要眼光一到,便能心领神会,然后顺流而下,随之起伏。但《艺术哲学》是另外一种,它的好处有点“藏”,比如,讲到荷兰的绘画,丹纳会从地势与气候等角度分析环境对画家性格的影响、对作品色泽与风格的影响;再如,他将莎士比亚和鲁本斯艺术特点概括为:“暴烈、可怕的人物”“混乱,奇特,过火而又辉煌的文体”……如此种种,便需要你停下来,慢慢去悟、体会、思虑。甚或,你看到后面,又会想到前面的什么,再翻过去,对照了看,上升了看……

那时我还在邮局做营业员,我把书封面包起来,放在抽屉里,没有顾客时,悄悄读几页,最终带着激动而叹服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还做了不少笔记。十几年过去了,虽然笔记已遍寻不见,但那得遇良师、拨雾见光的心境一直记忆犹新。我朦胧地感知到:我中意什么,我对什么敏感,我应当如何喜爱那些美好的东西……一直混沌着的感怀之心,好像就此生发开来。我知道了一点,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愿意与之发生亲密联系的,是美与艺术。其余,皆可忽略或次之。

中国新闻发布:您创作风格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您的创作受到过哪些经典作品的影响?请分享其中的故事。

鲁敏:我出生于1973年,我的成长、工作与写作之路,可以说是与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我在乡村长大,后来一步步辗转到县城,求学于省会,进而又有机会去北京学习工作,书被译介后,还前往世界各地参加书展等等。像许多同代人一样,这种与时代同步的地理变迁,不知不觉中影响和塑造了我的几个写作阶段。

我早期的作品,主要书写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乡村记忆,那是我们这代人对乡村的叙事,接续着前辈作家的脉络与审美。我第二阶段的作品,转到城市为背景,尤其侧重于90年代的产业转型时期,因为我和我的家人也正好生活在大厂区,看到大批工人进入生命中的艰难时刻。我的长篇代表作《六人晚餐》以此为背景,讲述一代产业工人命运与时代的关联,该书被译成九种语言,收获了不错的反响,尤其是在塞尔维亚、意大利、南美洲一些国家,当地读者说,这样的故事与命运仍然在不同的国家重现。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3日下午,《六人晚餐》匈牙利文版版权输出签约仪式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图为鲁敏(左二)在签约仪式现场。

第三个阶段,随着年纪与经历的增长,我的写作视角发生了变化,从个人体验转向更广阔的外部,主要以长篇《金色河流》为代表。我为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选择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面孔:民营企业家。正好我生活在江苏,对江浙沪小老板所见所闻颇多,在小老板身上可以看到,在日益成熟的商业模式下,创业者与社会、商业、金钱及代际间的复杂关系。尽管在中国传统戏曲及外国经典文学中,商人常被刻画成反面角色,人们对于金钱充满着矛盾和复杂的道德批判心态,事实上,这里面正深藏着丰富的人性与时代的秘密。我想写出这一代创业者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勇敢、痛苦,他们对尊严与爱的渴望。


鲁敏创作的长篇小说《金色河流》,2022年3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在《金色河流》里,我还设置了一条昆曲辅线。这个说来有意思,我是个天生的急性子,从没想到,我会喜欢慢悠悠的昆曲。2012年左右,朋友带我去听曲会,笛声婉转间,好像一下子把我体内潜藏的古老基因给唤醒了,从此就爱上了昆曲。此后,我常出入南京曲会、曲社,结识了一群热爱昆曲守护昆曲的人。我留意到昆曲从业者独特、超拔的气质,在物质与消费主义背景下,他们代表着这个世界的非物质的另一个永恒的面向。

说到经典作品对我的影响,其实不是具体哪部作品,而是作家们的存在与写作本身,就足以伴随和影响着我对写作的理解。例如我喜爱的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早年以自身经历创作出《水泥花园》等,后期从社会、历史中取材,将世界大事同主人公的生活巧妙交织,创作出《钢琴课》等。国内作家如迟子建,早年结合自身经历写东北家乡,后来通过大量案头工作、田野调查,创作出《白雪乌鸦》《额尔古纳河右岸》等。这些优秀同行们像古老写作长廊里的一尊尊行动着的雕像,为我提供了优美且隽永的写作姿态。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7日上午,鲁敏携《金色河流》塞尔维亚文版,应邀为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学生作了一场题为《文学“取景器”中的当代中国——以小说里的三张面孔为例》的讲座。图为鲁敏(二排左七)与现场师生合影。

经典阅读,拨开生命迷雾

中国新闻发布:在这个快节奏、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经典阅读常被年轻人忽视。您认为经典阅读能为他们提供哪些独特价值?

鲁敏:在短视频时代,不只是年轻人,包括作家、出版从业者、文学研究者在内,或多或少会对长书、厚书、难书产生倦怠与畏难心理。这就如同饮食选择,不少人喜欢口感软糯、味道甜辣的食物,却忽视了其对健康的影响。同理,轻阅读和小视频虽能带来轻松感,但从长远来看,若想塑造强大的心灵,还是应当像摄取健康食品一样,选择厚重、经典的书籍。阅读这类书籍,能够强化思维,提升精神韧性。

想想我们前面无数尊敬的先生们,曾在艰苦岁月里走出令人尊敬的生命道路,这往往就与他们早期深厚的阅读积累息息相关。如今很多年轻人面对困境缺乏决断力,感到迷惑困苦,我觉得求人不如求诸己,真正的解决之道就在于自我提升。经典之书历经时间考验,具有无可替代的智慧与价值,通过它们,能让我们身心变得强大,能帮助我们拨开生命中的重重迷雾,应对生活里的种种苦痛。

我到现在也是这样,有时碰到难处,无法排遣,就选择一本大厚书来读,开始是“躲”进去,读完了发现自己已经“走”出来了。

中国新闻发布:在阅读方法上,您有哪些独特的心得体会?

鲁敏:说到读书方法,对于阅读有难度的长篇经典,制作人物年表不失为一种辅助方式。学生时代,我十分热衷于读厚书,当年读《巴黎的秘密》《基督山伯爵》,我喜欢给书里的人物关系做图表,把所有的复杂关联都搞清楚。虽说这是个笨办法,但能让你更深入地贴近书中人物关系,沉浸式地感受故事。

我还有个“几本书同时读”的方法。现在大家时间有限,试错成本高,常常读了一半才发现书不合口味。可以尝试同时读几本书,读着读着,你就能判断出哪本书更具吸引力、值得深入阅读,这样能避免浪费时间。

另外,我觉得在长途旅行中读书的体验颇佳。火车、高铁相对封闭,能隔绝外界干扰,是天然的阅读环境。旅行时,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幽默、引人入胜的书籍,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作品集,或有趣的人物传记等,我以前还写过一个读书笔记,专门开列了十几本适合旅行的有趣且便于携带的薄书。

(责任编辑:张语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