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对话2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架起中外经济“信任之桥”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4期作者:本刊编辑部
字号:默认超大|

3月23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这场以“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为主题的高层对话,汇聚了包括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在内的750多位外方代表,首次参会的跨国企业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与会嘉宾表示,中国展现出的开放姿态具有强大的“磁吸力”,让越来越多外资企业更加坚定地投资中国。

自千禧年启程,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今年正式刻下第25道发展年轮。作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重要窗口,25年来,论坛秉承“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宗旨,不仅记录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变迁,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搭建起一座凝聚共识的“信任之桥”。

从“中国议题”到“世界议题”的成功启航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2000年,中国正处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后冲刺阶段,世界迫切期待这个东方大国展现其融入全球化的具体路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节点,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它不仅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关切,更通过对话机制为中国融入全球化铺平了道路。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在多哈正式签署,这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历时15年从“复关”到“入世”的漫长谈判,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时任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用“我们正在创造历史”来评价中国“入世”的历史性意义。借助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这一综合性对外交流窗口,国际社会得以见证中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的决心。

翻开首届论坛年会议程,从讨论如何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大型国企改革,延伸至中国“入世”后的发展路径,最终锚定在分析预判中国此后十年经济增长的潜力,一个个具有战略前瞻性的议题,让论坛年会的开放包容底色更为厚重。

2005年,论坛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为主题,设置了五大核心议题:从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世界经济的全景式观察,到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从财税体制改革如何与开放型经济同频共振,到深度研讨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角色与定位;最终聚焦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新变化。五个维度层层递进,既映照出中国融入世界的坚定步伐,也展现出中国在破解“成长中的烦恼”时非凡的战略定力。通过坦诚对话,多数代表认为中国面对挑战具有清醒认识并正在努力采取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解决未来所面临的问题。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的倒塌像多米诺骨牌般推倒了无数经济体。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深谋远虑,一系列出拳重、措施实、影响深远的“中国行动”在大关口前尽显大国担当: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推动 GDP 增速触底反弹,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给经济“输血”,帮企业闯关;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立足点始终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成功释放了蛰伏的消费潜能……

国际社会对此纷纷猜测打量。美国《时代》周刊曾于2009年1月预言,“中国难以继续奇迹”,它“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

然而,7个月后,这家杂志又刊登了题为“中国能拯救世界吗?”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只熊猫正拿着打气筒给瘪了的地球打气。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上表示:“对教育、卫生进行投资所带来的好处将是双重的,不仅直接对相关经济领域有好处,通过这些领域进行投资也能够带来消费方面的刺激。”他认为,中国“以创业促进就业”和“关注保障性住房”的方式“非常好”。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外商加码投资中国的动力不断增强。在2009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近40%的情况下,中国当年吸收外资仍保持在900亿美元的高位,居全球第二。

时任宝洁公司董事长兼CEO阿兰·乔治·雷富礼表示:“即便是在我们最困难的1999年,我们都没有想过要离开中国。相反,我们不断地投资中国。我们利润率一直都是保持两位数增长。所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及在全球市场来说,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回望宝洁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时,雷富礼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华投资是宝洁最明智的决策之一。”彼时,世界领先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制造商丹麦维斯塔斯公司,已经开始筹备在中国开设两家分厂。时任维斯塔斯风力系统集团中国区总裁安信诚说:“中国目前启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以及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动,都让我们看好中国市场。公司在中国的雇员人数也要在目前2000多人的基础上再增加1200人。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国的有形资产投资将达到25亿元,是公司在丹麦本土外投资最多的国家。”

在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只有0.8%的情况下,中国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答卷,成为“中国道路”的鲜明注脚。

“对过去的一年,人们可以给出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如果以作用最显著的那个国家的名字来命名这一年,那这一年应该叫中国年。”2010年3月,俄罗斯《独立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曾这样描绘中国的作用:“危机时期,中国起到了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

见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2011年正值中国“入世”十周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4.4%提高到10.4%。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成为彼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全球经济形势有了新判断,会议认为“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这一时期,中国如何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国际社会的热切关注。

时间跨入2013年,这是中国落实十八大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这一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以“中国:改革开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政策、财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城镇化战略等重要议题开展全方位、深层次讨论。

“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为西门子提供了巨大机会。”时任西门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旭德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开启了一个新篇章,改革是中国历任领导层的共识,是中国的大势所趋。“西门子在医疗服务特别是农村医疗、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环境四大领域的业务与中国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当部分欧美制造业企业回流本国时,西门子仍坚定深耕中国市场。对此,罗旭德用“中国速度令人惊叹”来解释这一决策,“我们必须保持持续创新、不断地努力,才能跟上中国高速增长的速度。”在罗旭德看来,中国不仅是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经营中心,“西门子世界第二大数字化工厂将在成都投产,重点针对中国和全球工业市场,投产后30%产品将出口至全球。”

“对于大众来说,中国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时任大众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文德恩在出席论坛时表示,2012年大众在中国卖出了280万辆汽车,会在三年内继续投资90亿欧元建立新的汽车和配件厂。文德恩表示,城市化给中国人民和社会带来了收益,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2015年,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年,也被一些学者称为“国际秩序变革年”。

从“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启动实施,到中国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再到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历史性突破……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中的亚投行和新常态下的国际合作等议题也成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热门话题。

论坛上,时任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表示,中国在亚投行作为第一大股东,是根据在亚洲的经济体量确定的,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是担当。此后随着更多国家的参与,中国的股份会被单方面稀释。即便在初期,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会遵守国际通行准则,不以老大自居,平等待人,有事好商量,尽量以达成一致的方式决策,不是靠投票权决定。

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时任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时任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以及时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利亚等国际机构负责人也在论坛上对中国倡议成立亚投行表示了欢迎和支持,同时表达了与亚投行开展合作的意愿。

在各种力量的激荡交汇之下,中国高层发展论坛用一场场交流对话,向世界发出了明确信号:中国用“发展”这把钥匙,赢得了更多国际“信任票”。

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的深刻洞见,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坚定决心。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上,“对外开放”成为贯穿近百位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30余位国际顶尖学者与多位中央部委负责人对话的关键词。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总裁阿明·纳赛尔表示,中国开放市场为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均带来增益,“一带一路”倡议又将中国带入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时任资生堂集团总裁、首席执行官鱼谷雅彦表示,他们非常关注中国市场,自1981年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市场逐步发展为资生堂集团海外事业中最重要的区域。

吸引和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长期方针——从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降低关税总水平,到设立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再到举办“投资中国”境内外招商推介活动、召开外资企业圆桌会议……我国始终坚持为外商投资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中国在稳外资以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080家,同比增长9.9%;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98.7%、40.8%和 21.9%。近五年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位居全球前列。可见,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到中国去”成为越来越多外商的共识。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并细化了“鼓励外国投资者扩大再投资”“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等举措,再次释放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

为进一步落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部署,各领域开放举措持续深化。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李詠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目前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压减至29条,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更加提振了在华外资的信心,诸多跨国企业“用脚投票”选择中国。在上海临港,波士顿科学在华首个生产制造基地于2024年10月开业,成功实现了“研发—生产—服务”的全链条本土化;今年2月,耗时仅7个月的特斯拉全球第二座储能超级工厂也在此正式投产,印证了中国制造业开放的“中国速度”;在深圳,西门子医疗投资逾10亿人民币兴建的新基地正式奠基……

论坛上,许多外资企业家表达了看好“中国市场”的原因。宝马大中华区总裁高翔认为,中国创新发展速度很快,创新从中国起步并被应用到世界各地,相信宝马及其合作伙伴都能从和中国的合作中受益;英美资源集团首席执行官万德昆介绍,中方合作企业提供的天然气双燃料大型运输船只,使得运输排放降低了35%;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创新是中国的竞争优势,也是梅赛德斯-奔驰一直在中国市场深耕的原因,“中国人热爱创新。如果你和中国的工程师合作,他们其实不会说‘不’,甚至很多时候会做得更好。这里能够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

3月28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闭幕后的第四日,习近平主席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列举了一组数字: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外资企业贡献了中国1/3的进出口、1/4的工业增加值、1/7的税收,创造了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可以说,外资企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创造的重要参与者,是中国联通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

与世界对话的25年,作为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始终扮演着“信任之桥”的角色,众多跨国公司与中国携手共进的精彩故事在此处传递,他们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投下的“信任票”,也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投下了“赞成票”。

在这25年的历程中,中国用改革与开放书写全球化共赢新叙事,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中国愿与世界一道,凝聚新的力量,激发新的变革。

( 执笔:本刊记者 胡梦飞

(责任编辑:张语聪 赵慧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