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烨近照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物技术作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日益成为各国战略布局的焦点。2022年4月,美国智库“施密特未来”(Schmidt Futures)发布报告,预测未来20年内全球经济将逐步过渡到生物经济时代。
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发展生物经济不仅是顺应全球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
2022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中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基础,通过“9+2”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动能。
一、抢占生物产业发展制高点,大湾区尽显独特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内地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这一“9+2”格局不仅实现了资源互补与协同发展,更形成了“9+2>11”的放大效应,为粤港澳大湾区抢占生物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1.区位与制度创新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方开放前沿,毗邻东南亚,辐射亚太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大湾区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为生物科技的全球化合作与市场拓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更重要的是,“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赋予了大湾区独特的政策灵活性。具体到生物医药领域,大湾区具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医疗政策法规的差异化,而这恰恰孕育了“先行先试”的机遇,为前沿生物技术落地提供了独特土壤。香港、澳门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能够在政策允许下先行先试新疗法和新设备。通过政策创新,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正被逐步破解。
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 视觉中国/供图
2021年8月,“港澳药械通”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正式扩展实施。按照该政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指定医疗机构经广东省审批后,可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这不仅打通了国际先进创新药械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通道,满足了患者的迫切需求,也进一步吸引全球跨国药械企业关注广东,让大湾区成为创新药械集聚发展的热土。根据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底,“港澳药械通”政策在广东已指定45家医疗机构,引进86种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械,覆盖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惠及患者近万人次。
2.产业发展生态完善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国际化法律环境,为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和创新保障。澳门着眼于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定位,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技术输出。内地九市则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为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近年来,越来越多大湾区生物医药企业逐渐从国际药企的追随者转变成竞争者。这背后是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医疗资源、临床资源的支撑。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实现营收6638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9月末,广东省共有58家生物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总市值1.08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2024年,广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围绕创新机制、提升产品、集聚产业、营造环境等,提出38项重点任务和举措,以期到2027年实现全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超万亿元的目标。这种全产业链布局,不仅降低了企业间的协作成本,也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使大湾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凸显。
大湾区还拥有不少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它们在基础研究方面突破不断,持续有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推动生物技术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例如,截至2024年11月,生命科学前沿机构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集团)已在《细胞》《自然》《科学》及其系列期刊上发表高水平文章超过640篇,并连续9年蝉联“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亚太地区生物科学产业机构榜首。
2023年3月29日, 广东中山,外籍专家在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参观考察。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广东中山举办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促进中山市在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引进、产业链发展等方面的对外合作。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摄
3.全球创新人才集聚
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也有利于打造创新人才“蓄水池”。生物产业作为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高,战略性人才缺口大。为有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聚集、流动,各创新主体正努力通过柔性方式引进急需特需人才。近年来,大湾区依托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鹏城实验室、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海内外高端人才加入。
此外,大湾区还出台了“深圳鹏城孔雀计划”及《广州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集聚人才九条措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通过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平台“筑巢引凤”。这种人才集聚效应,不仅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也为大湾区参与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夯实了人才支撑。
二、源头创新不断,激发大湾区生物经济无限活力
近年来,从生物医药研发到高端仪器制造,再到合成生物与基因治疗,粤港澳大湾区有大量惠及民生的成果涌现,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
1.生物医药研发与创新
从全球药物研发局势来看,相比于过去的化学药,中国在生物医药方面与国际差距较小,而粤港澳大湾区更是已成为生物医药研发的全球创新引领者。近年来,不仅有百济神州这样的明星药企在大湾区布局研发中心,一批产业化程度较高且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如海普瑞、丽珠医药等,也在大湾区涌现。
在人工智能生物制药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总部位于深圳的晶泰科技,其采用“先算后验”的药物研发模式,即先计算、再开发药物并进行验证,极大缩短了药物研发的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
在中药现代化方面,白云山制药和华润三九等企业通过剂型创新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持续推动中成药的现代化发展,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技术融合的独特优势。2011年成立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作为我国中医药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药质量评价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新发病机理及作用新靶点、纳米载体提升中药有效成分的递送及靶向性、抗新冠中药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此外,东莞正在开发新一代癌症放射疗法——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这种疗法结合生物靶向治疗与快中子治疗的优势,可精准杀灭一个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同时保留正常细胞。这一技术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长期布局,展现了大湾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强大能力。
2.高端医疗器械与仪器制造
依托深圳、广州等城市的科技创新与制造业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端医疗器械与仪器制造领域已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一大批新兴企业涌现,包括多家医疗设备研发公司、医用耗材制造公司和仪器制造公司等,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关键技术实现国际领先。
以生命科学领域的底层工具基因测序仪为例,目前,大湾区在这一方向上的突破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自2015年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仪以来,华大集团不仅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逐步能自主研发并量产从Gb级至Tb级不同通量的临床级基因测序仪,更已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同时拥有“激发光”“自发光”“不发光”三种基因测序技术及产品的机构,也是唯一同时掌握“长读长”和“短读长”测序工具的机构,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在深圳强大的电子产业加持下,大湾区在CT、磁共振等高端医疗器械方面也有很好的布局。比如,深圳的迈瑞医疗在影像系统、监护系统和体外诊断系统等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2024年上半年,其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除颤仪、血球、超声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三。
3.合成生物与基因治疗
基因组测序是“读”生命的过程,而基因组编辑、合成与组装则是“写”生命的过程。
2023年12月27日,深圳,科研人员在华大时空中心测序前区实验室中调试智能机器人。视觉中国/供图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粤港澳大湾区既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等已取得诸多重要突破的代表性机构,又有中科欣扬、瑞德林生物、蓝晶微生物等创新型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要一“极”。值得一提的是,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已实现了合成生物学底层工具的自主可控,通过不断提升合成通量,降低合成成本,有望推动基于合成生物学的生物制造、未来农业、精准医疗、DNA存储等前沿产业的发展。
在基因治疗领域,以南方地区高发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地中海贫血症为例,尽管治疗输血依赖型地贫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已很成熟,但仍有一些患者由于受到供体数量或自身身体条件限制,无法通过移植手段进行治疗,需要依靠基因治疗摆脱输血依赖。2022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蓝鸟生物(Bluebird Bio)公司的地贫基因疗法Zynteglo上市,但其高达280万美元的价格让人望而生畏。蓝鸟生物也因商业化挑战而陷入困境,近日该公司宣布以最高1亿美元的价格被收购,而在巅峰时期其估值曾一度逼近300亿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湾区的创新型公司持续在基因治疗领域发力,使得成本大幅降低。以禾沐基因为例,目前其以同类技术实施地贫基因治疗的成本约为6万美元/例,且已有多个成功案例。
在细胞治疗领域,大湾区蓄势待发。一批创新型公司如香雪精准、普瑞金等,正利用大湾区的政策支持和科研环境,积极开展细胞治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三、打造生物经济发展“护城河”,大湾区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生命健康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培育了一批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并且拥有作为世界四大生物信息基础设施之一的深圳国家基因库,已成为中国生物产业乃至生物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未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课题。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从战略上进一步重视生物技术领域研发和应用,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有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生物经济先导区、健康中国先行区、未来产业示范区。
1.建立创新保护机制,提升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是,资本市场波动使许多企业在出现亏损后难以获得足够支持,部分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及药品尽管已进展至临床二期甚至三期,表现不俗、潜力巨大,却仍然无法避免被海外资本低价收购的命运。
保护创新不仅关乎个别企业的成败,更是维护大湾区乃至中国科技生态、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大湾区亟需建立创新保护机制,抵御研发过程中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低迷时的风险。比如,考虑设立大湾区生物医药专项风险投资基金,对进入临床二期以上的项目提供“安全网”式的资金支持,避免海外资本低价收割。
2.发挥自研设备优势,确保生物经济发展的自主可控
关键核心技术是生物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命脉,承载着中国科技创新的潜力与未来,是全球科技版图上的重要角力场,必须摆脱外部依赖,坚持自主可控。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大湾区应更加鼓励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大力扶持那些长期遭受隐性打压、存在激烈国际竞争的前沿科技,凝聚各方力量,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开放合作与公平竞争,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确保中国在这些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与持续领先。
3.呼吁“防大于治”,打造精准公共卫生普惠模式
据香港特区政府网站显示,2023年香港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82.5岁,女性为88.1岁。面对这样一个长寿时代,或者说银发时代,我们该如何为未来做准备?答案显然是“防大于治”。
2014年6月,华大基因获批国内首个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仪器和试剂盒的医疗器械许可证,而深圳是全球首个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项目纳入医保范畴的城市。检测定价855元人民币,约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十分之一,通过财政补贴和生育保险,个人费用可全免。该项目在深圳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广普及,有效控制了深圳市的唐氏综合征发生率。
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地区之一,大湾区应充分发展精准公共卫生普惠模式,加强医学教育和大众科普,在全国率先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帮助更多人告别遗传性疾病、中晚期恶性肿瘤等,助力延长人类健康寿命。
4.推动先行先试,打造与创新成果匹配的生产关系
大力发展生物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建设先导区,粤港澳大湾区应展现出积极性与前瞻性,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率先开放增量大市场,出台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样本项目,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进程,加快推进市场关系的深度重构。
以细胞产业为例,大湾区特别是香港,在干细胞的存储和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在免疫细胞和干细胞应用方面,大湾区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及深圳中英街,结合跨境医疗旅游,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该领域引领中国乃至全球市场。未来大湾区可通过灵活的市场机制与政策创新,进一步盘活生物医药生态系统,为生物技术创新成果提供肥沃的土壤与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结语
生物技术不仅是破解人类健康、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的“金钥匙”,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伴随着生命科学的爆发式发展,人类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已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一场生命多组学革命正在加速到来。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备得天独厚的产业、人才和资本优势与潜力,无论是在科研、技术还是平台,甚至是应用场景上,都具有全球竞争力。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进一步释放“先行示范”的魄力,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发挥“9+2”城市群协同作用,通过政策创新和场景开放,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努力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健康中国先行区、未来产业示范区,打造生物经济的“中国样本”。
(作者:尹烨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责任编辑: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