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韵华章:千年蜀绣的传承与新生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3期作者:视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字号:默认超大|


双面荷花鲤鱼绣品

“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蜀绣工艺的文学描写,最早见于西汉扬雄《蜀都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塑像上,距今三千多年的龙形刺绣纹路静静诉说着古蜀文明的璀璨。这条纹路不仅印证了蜀绣源起商周的悠久历史,更成为中华刺绣文明的实物见证。从西汉扬雄笔下“若挥锦布绣”的华美篇章,到今日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名片,蜀绣跨越时空的针脚,正编织着传统工艺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锦绣画卷。

一针一线织就文明密码

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自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


蜀绣技师正在用“交叉针”绣制熊猫

据统计,蜀绣针法有12大类,130余种之多,是四大名绣之最,而70余道衣锦线更是蜀绣所独具。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结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晕针的细腻光影、滚针的流畅韵律、沙针的虚实相生,共同构成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近几十年来,蜀绣针法绣技又有所创新,如表现动物皮毛质感的“交叉针”,表现人物发髻的“螺旋针”,表现鲤鱼鳞片的“虚实覆盖针”等,大大丰富了蜀绣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蜀绣手工艺品细节

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等。而“线条绣”是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蜀绣手工艺品细节

蜀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魅力,深受世人喜爱,获誉颇丰。早在1915年就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远销西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建立成都蜀绣厂,蜀绣工艺的发展步入新阶段。1982年,蜀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第二届百花奖银杯奖。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纬之间传承文化基因

时间,是所有手艺人从“徒弟”到“匠人”的必经磨砺,而要从“匠人”成长为“大师”,除了时光的磨砺和个人的勤奋,也与其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在四川省现有的31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邬学强是唯一一名蜀绣技能大师。有着三千年古老历史的蜀绣,在邬学强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的努力创新和传承下,焕发出春天般的青春与活力。

工作室里,一幅《双面荷花鲤鱼》见证着工匠精神的永恒魅力。透过四十载光阴,这位从学徒成长为国家级大师的传承者,亲历了蜀绣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创作,到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艰难转型,再到非遗保护时代的焕新重生。“工匠精神就是要把事情做到最好”,邬学强的话语中,既有对传统针法的坚守,更饱含与时俱进的创新智慧。在一张薄如蝉翼的透明丝绢上,远远望去三条金色锦鲤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似乎正在水里游来游去,而绣品的另一面,金色锦鲤却变成黑白色,荷叶的色彩和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双面三异绣,异形、异色、异针法,是蜀绣区别于其他绣种的标志之一。


蜀绣大师邬学强

蜀绣技艺的千年承继,在师徒相授中生生不息。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章芳的故事,正是这种传承的鲜活例证。十四岁执针,三十载磨砺,从家庭作坊到大师工作室,她将祖母的民间技法与学院派的系统训练创新结合。“线分十六丝,针有百种用”,在她手中,实用品与艺术品的界限被重新定义,传统乱针绣与现代审美趣味达成微妙平衡。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蜀绣的发展与创新一直备受重视,传统蜀绣开始转变为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时尚蜀绣,蜀绣文化也发展出新的样态。为适应新形势,蜀绣传人不断创造着新的刺绣针法,努力将创新型蜀绣作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蜀绣文化,四川各大高校相继开设蜀绣相关专业,而青年歌手李宇春则将蜀绣写入歌曲中,开口就是“滚针绞线”的韵律;游戏《王者荣耀》给英雄穿上蜀绣皮肤,游戏里也能看到精致针脚;古装电视剧《延禧攻略》更是从演员的服装到剧情的发展,都融入了蜀绣元素,剧中部分服装运用了蜀绣独有技法“打籽绣”,用疏密不一的小打籽展现花朵的立体感,既简洁又雅致,别具一格。

锦绣华章书写文化自信

从1915年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到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蜀绣的复兴之路映照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觉醒。当下,蜀绣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形成“大师精品 + 文创产品 + 体验旅游”的立体产业格局。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蜀绣作为文化使者,正通过国际展览、跨境电商等渠道,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蜀绣的传承创新揭示着更深层的文化逻辑: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既要守护“工匠精神”的初心,更需构建与时代共鸣的审美体系。当三千年前的青铜龙纹遇见数字时代的元宇宙,当绣娘手中的丝线连接起全球时尚产业链,蜀绣正在书写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精彩答卷。这卷以时光为经、创新为纬的华章,终将在文明长河中绽放永恒光彩。

(执笔:赵婧辰)

(编辑:李若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