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
依据中国标准打造蒙内铁路,采用中国技术建造中马友谊大桥,发布涵盖多语种的疏浚行业标准体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余年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融进去”,建造了一大批“世界第一”“中国之最”的超级工程,不断擦亮“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清洁电、幸福城”的中国名片。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是绿色生产力。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建设依旧是他重点关注的议题。如何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怎样把“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之路”?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中交集团建设美丽中国、带动“中国标准”出海、促进民心相通的生动故事。
中国新闻发布:中交集团在践行ESG理念、推动ESG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王彤宙:作为一家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中交集团一贯将践行ESG理念视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答题”。
首先,不断完善ESG治理架构,争当体系建设的模范。我们持续强化顶层设计:成立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及ESG委员会,构建理念、目标、组织、制度、沟通、培训、品牌等七大管理体系,推动ESG与战略经营深度融合。牵头开展国资委《建筑央企海外ESG工作指引》课题研究,发布公路运营项目ESG评价指南,参编多项团体标准。健全制度体系,修订社会责任管理、绿色低碳等10余项制度,实施全流程履责。构建“1+7+N”境外合规体系(1准则+7细则+N指南),强化风险评估与舆情监测。通过年度ESG报告、业绩说明会等多元沟通,连续17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连续4年发布ESG报告。公司荣膺“中国ESG示范企业”“央企ESG·先锋50”等荣誉,入选“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蝉联建筑业第一名,获中证指数AAA评级。
其次,深入落实“双碳”战略,争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标杆。我们深化绿色转型,构建交通基建领域低碳标准体系(涵盖国家标准75项、行业标准90项),成立绿色低碳研究中心。聚焦智慧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产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2023年公司万元营收能耗及碳排放总量分别较2021年下降31%、21%。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乌梁素海重现“塞外明珠”生态,永定河实现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雄安“千年秀林”累计植树超200万棵,绘制“美丽中国”新图景。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第三,强化功能使命,争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率。我们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打造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构建160余个科创平台,研发“天鲲号”等国之重器。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定点帮扶资金17亿元,实施千余帮扶项目,助力云南怒江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兰坪县和新疆英吉沙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海外履责成效显著:近千项目本地化率超80%,蒙内铁路贡献当地2% 的GDP;全额资助400余名“一带一路”留学生,培育“带不走”的人才;开展应急救援等公益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交力量。
港珠澳大桥
深中通道
中国新闻发布:中交集团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落实“双碳”战略方面有哪些具体行动和显著成果?
王彤宙:坚决贯彻落实“双碳”有关要求是国资央企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筑行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多年来,中交集团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打造了埃塞俄比亚河岸绿色发展项目、黑山南北高速、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云顶隧道等一批标志性绿色工程,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黑山南北高速公路
首先,致力于高质量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我们将社会责任与ESG融入战略,制定“十四五”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并率先发布行动方案,成立专业研究机构,打造国资委原创技术策源地。目前,关键能耗及碳排放指标已较“十四五”初期下降20%以上,提前达成2025年碳减排目标。
其次,致力于高质量攻关绿色核心技术。我们依托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融合新技术,自主研发建造15000方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以及新一代智慧绿色低碳港口机械等技术装备,获得多项绿色装备专利、技术奖项及国家专利。牵头编制发布国际标准,指导多个绿色交通示范项目建设,成为领域标准制定的重要主导者。
第三,致力于高质量推进绿色创新布局。我们聚焦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参建绿色循环低碳公路、绿色冬奥标志性工程及绿色公路示范工程,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白海豚“零伤亡”。在绿色低碳环保、流域综合治理、海上风电等领域取得突破,海上风电施工安装市场份额超50%。
此外,我们打造了一系列绿色标杆工程,如将谢格尔公园友谊广场打造成为该国首都新地标,并荣获ENR全球环境类最佳项目奖;肯尼亚蒙内铁路专门设置14处大型动物通道、600处涵洞和61处桥梁供动物穿行,获评ENR全球最佳铁路项目奖。
中国新闻发布: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中交集团在海外项目建设中是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民心相通和守护生态文明的?
王彤宙:“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多年来,中交集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前行,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截至目前,中交集团已与15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性业务合作,累计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超过3000个,修建公路铁路里程超过1.8万公里,创造就业超15万人次。
——我们坚持主责主业领航,推动互联互通,构建“一带一路”繁荣新貌。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见证中交集团深度参与的秘鲁钱凯港开港,并指出,“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秘鲁的生根开花,也是一条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的诞生。”该港口每年将为秘鲁带来45亿美元收入,节约20%以上的物流成本,创造80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十多年来,中交集团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中国基建先进生产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铸就了“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清洁电站”等国家名片。
——我们加快绿色转型驱动,守护地球家园,绘就“一带一路”生态盛景。
中交集团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倡议,落实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发起成立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牵头制定发布10项ISO国际标准,完成节能环保技改项目超过1000个。在国内,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太湖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主设计、研发、建造了世界首创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太湖之星”,用于新一轮太湖梅梁湖区域生态清淤,该平台船将在60个月工期内清淤超800万立方米,提升梅梁湖区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2024年3月,我们邀请32国记者实地探访,感受中国绿色发展成功实践,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在国外,我们践行绿色施工理念,修复因气候变化而受损的非洲第一长溶洞,受到埃塞俄比亚总理高度评价,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设十大案例。
——我们坚定履行社会责任,书写公益答卷,夯实“一带一路”民心根基。
中交集团在全球深入开展“中交助梦”责任行动,实施“铁路人才培训合作计划”,仅肯尼亚蒙内铁路就为当地培养了100多名留学生、1000多名铁路运营管理人才和5000多名熟练技术工人。2024年年初,中交集团资助的肯尼亚留学生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并收到复信鼓励。习近平总书记在复信中高度评价道,“蒙内铁路是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和成功典范。我高兴地看到,你们因这条‘幸福路’与中国结缘,是中肯和中非友好合作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传播者。”中交集团深入学习贯彻复信精神,深化海外人才培养,正在建设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已为马来西亚及周边国家提供超过1.8万个就业机会,未来还计划为马来西亚培养5000名铁路专业人才。
蒙内铁路
——我们深化交流互鉴传情,促进文化交融,奏响“一带一路”文明和声。
中交集团坚持把“心联通”作为最深入、最持久的互联互通方式,充分尊重驻在国文化习俗,加强文化交流,绘出各国民众相知相亲的美好画卷。我们主动“请进来”,2024年邀请300余名外国记者走入中交总部或项目地点;承办中拉媒体合作论坛,洪都拉斯《人民权力报》副社长等多位“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社长、总编辑参加活动,称赞中国企业令人印象深刻,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我们加快“走出去”,高度重视重大工程的海外传播,2024年6月,参与策划的深中通道通车报道受到美通社等境外主流媒体广泛转发,全球影响力超90亿次;9月,以平陆运河为主题的全球直播活动触达超6亿粉丝,以世纪工程建设有力彰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我们深入“融进去”,与斯里兰卡图书馆共建“中国书架”,以书为媒,为中斯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新的桥梁;在埃塞俄比亚开设“中文工坊”,搭建“中文+职业技能”平台,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提供语言保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的动能。
中国新闻发布:能否分享几个中交集团在海外项目执行过程中,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当地人才培养和生态保护的故事?
王彤宙:我和大家分享两个例子,一个是肯尼亚蒙内铁路首位女司机康西莉亚的故事,一个是科伦坡港口城重现珊瑚礁的故事。
今年29岁的肯尼亚姑娘康西莉亚·奥维尔,于2016年进入中国路桥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跟着中方师傅学习机车驾驶技术,在中交集团资助下先后两次赴中国培训学习。为了尽快学会驾驶技术,康西莉亚主动学习汉语并通过了汉语水平四级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们的帮助,她成功成为肯尼亚标轨铁路第一批最优秀的机车司机之一,并先后两次在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的陪同见证下驾驶列车。在蒙内铁路工作的6年里,她凭借个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从副司机岗位,分别晋级司机、指导司机、车间副主任、主任助理、部长助理岗位,管理整个肯方机车乘务员团队,多次获得“非洲之星年度优秀员工”“平安标兵”“平安卫士”等荣誉称号,成为肯尼亚家喻户晓的明星女司机。
康西莉亚的故事是蒙内铁路履职的一个缩影,作为中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建设的首条铁路,也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该项目由中交所属企业中国路桥设计、规划、建设、运营,自2017年5月31日建成通车以来,对肯尼亚GDP的贡献度超过2%,为当地创造7.4万个就业岗位,培养了铁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2800余名,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在安全、规章、制度等方面创新性构建了400余万字的管理体系,充分展现了基建领域的中国标准、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该项目获评ENR全球最佳铁路项目奖,并被外媒评价为“世界最值得体验的13条铁路旅行线路之一”。
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是“一带一路”倡议与斯里兰卡国家发展规划深度对接的关键成果。2014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斯里兰卡时任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一道为港口城项目开工剪彩。中交所属企业中国港湾,始终秉承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将绿色环保贯穿于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全过程,有效保护和提升了项目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发展,项目防波堤、陆域成型后,在长达3.7公里的防波堤上发现生长有大量的珊瑚个体。据专家初步判断,港口城珊瑚群落很有可能是全世界人工构筑物上自然生长的最大珊瑚群落,未来将是斯里兰卡珊瑚生态恢复的基地。珊瑚群落出现受到当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被誉为“生态奇迹”。
珊瑚群落大规模重现斯里兰卡科伦坡海域,得益于港口城建设过程中采取的诸多绿色理念和技术。我们提供先进的技术方案,在设计阶段便确定了环保、节能、节材、降排的总体目标,在陆域周围镶嵌了长达3.7公里的防波堤,不仅保护港口城免受海浪侵蚀,同时在港口城与防波堤之间围隔出一片海域,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系统。为更好保护这一“生态奇迹”,中交集团整合多方资源,采取一系列措施,第一时间对防波堤珊瑚群落采取监测性保护,及时对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组,对港口城防波堤珊瑚群落进行科学调研,并提出了科学严谨的长期检测、保育、开发指导建议。同时,我们积极推动中斯生态研究合作,支持举办了首届“中国—斯里兰卡珊瑚礁生态学联合研讨会”,围绕港口城珊瑚群落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合作,长期开展“科伦坡美丽海滩计划”,积极探索与当地青年、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沟通交流,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寻求更多解决方案。
珊瑚“生态奇迹”让港口城成为斯里兰卡基建行业绿色环保的标杆项目,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该项目赢得斯里兰卡史上首个ENR最佳项目奖,被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收录于《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设施行业的应用:企业实践指导手册》报告,进一步提升了中交海外品牌形象。
中国新闻发布:面对未来,中交集团在ESG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以及海外履责方面有哪些规划和展望?
王彤宙:未来,中交集团将坚决扛起绿色低碳发展的政治责任,紧紧依托主业优势,与各有关方携手同心、共商合作,探索形成更具示范意义、更有推广价值的绿色发展模式与建设方案,全力助推清洁美丽世界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一是聚焦创新发展,争当绿色低碳技术的革新领跑者。中交集团将紧紧围绕“大交通、大城市”主业和“江河湖海”主阵地,聚焦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进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标杆建设,全力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港口、数字化工厂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二是聚焦绿色低碳,争当推动“双碳”行动的转型引领者。绿色低碳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基建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中交集团将全方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实际,加快“双碳”技术储备和业务布局,在建筑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生产上加大技术革新,在绿色采购、绿色交付上进行全产业供应链重塑,尽快在绿色建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海上风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形成更成熟、更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三是聚焦合作共赢,争当全球绿色发展的价值贡献者。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依托自身全球一体化布局优势和基础设施全产业链综合优势,持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绿色技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竭诚为各方提供更有竞争力、更加科学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和综合“一体化”服务,让全球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供图:中交集团)
(责任编辑:夏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