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 坚持文化自信 不负使命担当 不断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3期作者:赵慧颖
字号:默认超大|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剧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近年来,我国文艺事业欣欣向荣,行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以“国”字头领队的文化艺术机构团体发挥了突出作用,推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积极参与到行业整体建设中,坚守“艺术为民”的初心。

在今年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他们以“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人民的优秀作品”为己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回顾2024年,无论是婉约与豪放并重的话剧《苏堤春晓》,震撼与感动并存的经典歌剧《茶花女》,还是韵味悠长的传统剧目《白蛇传》,一部部精心雕琢的文艺作品,都彰显了政协委员们恪尽职守、倾力实践的丰硕成果。

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坚持用艺术反哺大众

1200余场惠民演出,超万场公益艺术活动,惠及观众逾200万人次……这是2024年度国家大剧院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成绩单。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艺术反哺大众。”在112部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中,既有传承经典的歌剧《茶花女》,也有聚焦时代主题的原创话剧《林则徐》。“艺术不应束之高阁,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王宁透露,未来,国家大剧院将推出更多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惠民活动,让艺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2024年,对于国家大剧院的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王宁表示,剧院创新形成了“一院三址”的多元发展格局——位于北京西长安街2号的国家大剧院总部聚焦综合艺术;位于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的北京艺术中心深耕现代表达;位于通州区的台湖舞美中心强化专业支撑。这种“艺术+科技”“艺术+文博”的融合模式,不仅拓展了剧院功能,更激活了文化消费新动能。

今年全国两会,王宁关注的重点是“创建文明观演规范机制”和“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前者针对观演礼仪建设,后者旨在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文化创新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这样才能使文化之树常青。”

展望未来,王宁强调青少年美育的重要性,表示大剧院将通过树立青少年文明观、制定标准和规范等方式,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当孩子们在《天鹅湖》中感受到优雅,在《牡丹亭》里领悟到东方美学的魅力时,我们的文化自信便打下了坚实根基。”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以艺术为桥,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中,文艺作品始终是传递民族精神、沟通世界文明的纽带。2025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的建议——《加强艺术交流,深化新时代文化外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发挥文艺的作用和力量这一命题注入新思路。田沁鑫认为,需要构建对外艺术交流长效协同机制,把艺术交流纳入国家外交长期战略规划,打造全球艺术品牌矩阵,通过多样艺术项目和组合、艺术数字化传播渠道,建设形成政府、民间、个人多重组合的对外艺术交流网络,让中国故事以更富生命力的姿态融入世界文明长河。田沁鑫表示,“艺术交流不应止步于浅层输出,而需形成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系统性突破,让中国艺术成为世界语言。”

从《抗战中的文艺》首开12家互联网平台同期线上演播的先河,到《苏堤春晓》以“六城联动第二现场”实现“同时共在、千里共赏”,这种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双演融合”的模式,不仅拓展了受众覆盖面,也通过付费点播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原创话剧《苏堤春晓》剧照

走进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排练厅,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意正不断发生“化学反应”。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采用60米高色阶大屏,运用“AI+3D+即时影像+二维动画融合”等技术,打破了传统观演模式和舞台空间;《直播开国大典》则通过“即时拍摄、瞬时剪辑、现场投屏”技术,让历史场景在话剧舞台上重生……

面对人工智能(AI)技术浪潮,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掌舵人田沁鑫展现出谨慎与开放并重的态度:“AI如同初学者的笔墨,需先掌握横竖撇捺的章法,方能写出锦绣文章。”她以吴道子“不认真则假,一认真则乱”的艺术哲思作类比,强调人机协同需把握“相敬如宾”的分寸。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工作人员虽然也会使用DeepSeek等AI软件,完成大纲、演示文稿甚至视频剪辑,但AI本质是辅助艺术家开展创作的工具,作品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始终把控在创作者手中。这种对技术边界的清醒认知,恰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形成呼应。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际筹备精品话剧演出,打磨提高改编自《牡丹亭》的话剧《三生路》,复排《死无葬身之地》《物理学家》……展望2025年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创作计划,“守正创新”理念贯穿始终。“话剧是装着中国精神的‘国际容器’,就好比洋酒瓶子里装上二锅头。”田沁鑫坦言,中国话剧虽为舶来品,经过一百余年的艺术实践,已经成为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其表现方式也日渐民族化、本土化。“如今,中国话剧有责任面向国际,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语言的魅力。”田沁鑫表示,“文艺工作者要自信于汉字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文化传承的使命,必将落在当代青年的肩上。“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作为国内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蓄水池”和激活人才的“强引擎”,三年来已累计培养多名优秀青年导演。张肖的《蓟州疑云》、高蕾蕾执导的《三生路》,以及以深圳无人机产业为背景的《破空》等,均引发热烈反响。对于青年创作,田沁鑫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面对经典,“需如临碑帖,敬畏原著”;创作现实题材,“要找到真实原型,让故事扎根泥土”。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田沁鑫回忆起2021年收到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回信时的情景,眼中仍有光芒闪动。在她看来,要讲好中国故事,艺术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能深刻理解厚重的中华文明,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创作灵感。田沁鑫继续补充道,“文艺工作者要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不可高高在上,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创作出有力量的好作品。”

这些日子,中国国家话剧院排练厅里又热闹了起来。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永不停歇,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持续升级,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正书写着新的篇章。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创造实践机会,助力青年演员成角儿

“牡丹竞放笑春风,喜满华堂寿烛红……”一阵开场锣鼓响起,京剧表演艺术家身着精美戏服,鱼贯而出。舞台上,灯光如昼,韵味十足的京剧唱段悠扬入耳;舞台下,高朋满座,男女老少戏迷齐聚一堂,共赏名家表演。

这是国家京剧院在梅兰芳大剧院推出的“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系列演出暨“迎新春”演出季的开幕现场,热闹非凡的场景彰显着京剧魅力。

京剧,作为一门拥有200余年发展历史的传统艺术,从诞生之初便扎根于生活、活跃于民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表示,“今年是京剧院建院70周年,院里将选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剧种合作演出。希望通过演出,向为京剧发展作出贡献的艺术家致敬,展示青年京剧人才的发展潜力。”

今年全国两会,王勇将目光聚焦于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面对当下京剧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他坦言:“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据统计,京剧院现有演员、编剧等专业人员380余名,其中一多半年龄不到35周岁,占比超过60%。近年来,随着一批领军艺术家陆续退休,年轻一代演员在成长速度与舞台实力上仍显不足,这让王勇深感责任重大。“京剧的根脉需要年轻一代守护。唯有聚光灯下的反复磨砺,方能让梨园精粹在青年演员身上焕发时代光彩。”

每当与青年京剧演员交流成长心得,王勇总会想起自己的学戏之路。

12岁那年,一次偶然,王勇与江西采茶戏结缘。此后,京剧电影《白蛇传》的上映,彻底燃起了这位少年对于戏曲的热爱——田汉笔下的断桥烟雨,白素贞“坟边栽起相思树苗”的凄婉吟唱,以及意蕴深长的诗词,不仅让王勇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令他产生了投入编剧生涯的想法。从大学戏剧文学系到国家京剧院编剧室,从案头笔耕到行政历练,30年辗转如戏折翻页,王勇始终攥紧一支笔:创作了30多部剧作,其中京剧和地方戏10余部。王勇说:“如果说,一出戏是种在我心底的种子,那么我对文字的喜欢就像涧水,种子在清泉的浇灌下,孕育着一个编剧的梦。”


京剧《白蛇传》剧照

经过多年戏曲行业的浸润与历练,王勇深知,“经典需要活态传承,演员只有在舞台上‘跌打滚爬’,才能真正掌握技艺。”回顾历史,京剧界曾通过“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与“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两大工程,抢救、传留了700余部经典剧目。这些作品凝聚了两百多年京剧艺术的精髓,但在王勇看来,目前许多院团仍难以将这些珍贵剧目完整搬上舞台。为此,他呼吁成立“京剧传习所”,选择合适的、有基础的剧目,找到合适的院团、老师和青年演员进行复排,避免让传统精粹封存于碟片中,被人遗忘。

同时,国家京剧院也坚持为青年演员增加演出场次,创造实践机会。“‘角儿’是舞台上摔打出来的。”王勇表示,院团将通过复排经典、新创剧目等多种形式,让青年演员在聚光灯下磨砺技艺,逐步挑起大梁。未来,京剧院也将积极与全国各地院团联动,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以戏带功”的方式,帮助青年演员突破成长瓶颈。

“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姿态讲好中国故事。”王勇告诉记者,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京剧的国际传播始终是国家京剧院的重要使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京剧院已走遍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京剧独特的程式化表演与写意美学,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在海外演出中,国家京剧院尝试加入多语种字幕与导赏环节,既保持艺术本体,又通过创新表达帮助外国观众理解。

展望京剧的未来十年,王勇将文化传承比作“守护精神家园”。“当前京剧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外部冲击,而是如何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王勇表示,国家京剧院正探索跨界合作、沉浸式演出等新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京剧。

“支持京剧不需要门槛,一张戏票、一次驻足,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王勇坚信,只要坚守艺术本体、拥抱时代创新,京剧必将在传承中焕发新生。“现在,需要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拾级而上,砥砺前行。”

(供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林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