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谋赛“势” 借“冬” 风 中国冰雪经济持续升温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3期作者:赵慧颖
字号:默认超大|


1月20日,辽宁沈阳“稻梦冰雪”小镇,夜幕下的巨龙塑像耀眼夺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观光游玩。视觉中国/供图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发展冰雪经济的殷殷嘱托。

早在申办冬奥会之初,中国便正式向世界作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近年来,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我国冰雪运动蓬勃开展,带动区域文旅不断升温:在东北,游客乘坐“马拉爬犁”,穿越林海雪原,体验满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在西北,来自全国的滑雪爱好者齐聚天山脚下,感受高速滑雪的快感;在西南,冰雪体育盛事如繁花绽放,成都第五届冰雪运动季,让冰雪与旅游携手共舞;在南方城市如广州、深圳等地,相继建成的室内冰雪运动设施,为南方居民提供了滑雪新体验……

我国冰雪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如何助推冰雪旅游从“季节顶流”变成“四季长红”?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他表示,2024—2025冰雪季、亚冬会和春节假日的叠加,让中国冰雪旅游城市的市场热度再创新高,南下避寒和北上感受冰雪魅力成为了春节假日旅游的重要项目。

2025年3月,全国两会如期而至,“如何推动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戴斌重点关注的议题。他建议通过建设入境旅游首站城市、建设散客友好型服务体系的方式,让国内外游客收获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冰雪政策有力度,消费呈现新趋势

“头号玩家们,准备好驰骋雪场了吗?”

打开微信朋友圈,一名酷爱滑雪的好友更新了实时动态,视频中,她英姿飒爽地穿梭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定位由过往的北京延庆改成了黑龙江亚布力。

冬奥会、冬残奥会闭幕两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已于2月14日圆满闭幕。在国际赛事的“加持”下,冰雪运动参与人数不断增长,中国冰雪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

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4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已达9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大关。

“火热”的数据彰显了冰雪经济的温度,而政策的暖心支持更是培育了市场信心。

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旨在通过八方面24条举措,助力冰雪运动带动冰雪旅游、竞赛表演、运动培训、冰雪装备制造等业态快速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此次出台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冰雪经济的市场规模,即到2027年达到1.2万亿,到2030年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特别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庞大的市场规模不仅提振了冰雪经济发展的信心,也稳住了冰雪旅游消费的预期。

在政策引领下,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全国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包括“冬奥之城·冰雪长城”“相约北疆·乐享雪原”“梦幻冰雪·‘吉’致世界”等优质旅游产品,让喜爱冰雪的游客有了更多选择。

政策利好同样为冰雪经济发展添了一把火。1月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3—2024冰雪季是“后冬奥”时期首个完整的冰雪旅游季,单个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实现新突破,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达4.3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为5247亿元。据某旅行平台发布的冬季旅游趋势报告显示,“冰雪游”是2024年冬季最热门的出游主题,自11月以来,平台“冰雪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过3倍。

据戴斌介绍,2024—2025年度冰雪旅游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令人眼前一亮。比如,各大滑雪场纷纷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来精准营销、智能调度和安全监控,实现了科技与冰雪的深度融合;再比如,冰雪旅游的社交属性愈发凸显,不管是与朋友还是偕家人,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惧严寒,走入“白色世界”体验冰雪的激情与美好;此外,特色冰雪文化不断丰富冰雪旅游内涵——毛皮板滑雪、冰嬉、冰灯、冰雕、冰爬犁、滚冰灯、冬捕等传统冰雪文化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雪雕艺术、高山滑雪、冰雪康养、雪国列车、冰雪音乐会等现代冰雪产品,为冰雪旅游营造了新场景。传统与现代冰雪文化交相辉映的局面,让冰雪旅游迅速走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1月21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花海之约”景区冰雪场,孩子们在体验冰上趣味运动项目。视觉中国/供图

“尔滨”再度出圈 冰雪经济如何长红?

中国天坛、柬埔寨巴戎寺、日本大阪城、蒙古国的国家宫……走进第26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来自广州的游客黄女士被眼前的冰雪景观所震撼:“这几天看到了很多亚冬会元素,那些著名的地标建筑,都被一层层冰雕覆盖,晶莹剔透,宛若冰雪里的仙境,令人十分惊讶!”

这个冰雪季,火爆出圈的“尔滨”再度迎来令人艳羡的“泼天富贵”。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仅半个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1.3%;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2314.2亿元,数据见证了冰雪旅游热度。

发展冰雪经济,哈尔滨做对了什么?戴斌告诉记者,哈尔滨能够脱颖而出,其“宠客”模式功不可没。在服务升级方面,哈尔滨可谓做到了极致。从游客踏入这座城市起,便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机场设有迎宾小乐队,欢快音乐为游客接风洗尘,免费接泊车辆更是为游客出行提供了便利。

在景区内,各项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为了让游客在排队乘坐超级冰滑梯时免受寒冷之苦,景区搭建了近300米长的防风暖棚,从细节处满足游客需求。景区内随处可见热情洋溢的志愿者,他们为游客提供咨询指引服务,让游客在陌生的环境中依然感受到家的温暖,获得了满满的情绪价值。


1月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夜幕降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五光十色,炫彩冰雕、冰建晶莹剔透,美不胜收。图为建筑冰景“冰雪之冠”。视觉中国/供图

在文化融合方面,哈尔滨巧妙地将冰雪与影视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冰封黄玫瑰”这一创意项目,其设计灵感来源于2024年热播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作品将浪漫的爱情元素与冰雪完美融合,吸引了诸多游客前来打卡留念。冰雪节期间,各种充满东北特色的民俗活动亦是精彩纷呈,让游客在欣赏冰雪美景的同时,领略到东北文化的魅力。

戴斌进一步介绍,哈尔滨十分擅长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传播上以小事为切入点,如冻梨切盘、红薯配勺、糖葫芦大串变小串等,用小事引爆话题。同时,哈尔滨官方以优质的服务和情绪价值,让当地老百姓和KOL(关键意见领袖)为其发声。

寒地冰雪旅游快速发展,如何让“一季游”变成“四季游”?戴斌表示,无论是冰雪旅游还是冰雪休闲,从消费侧而言,它都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非雪季期间,如何维持冰雪设施的利用率、拓展相关服务,以及提升全年游客的参与度,是未来冰雪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哈尔滨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除了冬季的冰雪旅游,还推出了夏季的“冰雪小世界”项目,让游客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冰雪的清凉。

加强宣传推广,将冬季旅游目的地延展为四季旅游目的地,也是实现冰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应加大对四季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到哈尔滨不仅有冬季的冰雪美景,还有春季的繁花似锦、夏季的凉爽宜人、秋季的层林尽染。哈尔滨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每年举办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音乐爱好者;哈尔滨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锅包肉、红肠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哈尔滨的洗浴文化十分发达,游客可以在享受舒适的洗浴服务的同时,放松身心,缓解疲劳。通过宣传这些四季特色资源,吸引游客在不同季节前来旅游,从而实现冰雪经济聚集区的全年发展。

因地制宜促消费,旅游形成新格局

回望过去,冰雪运动多限于中国北方少数地区,滑雪场数量有限,大众参与度较低。

然而,随着冰雪运动蓬勃开展,冰雪赛事密集举行,赛事流量不断转化为消费增量,人们对于冰天雪地的认知不再局限于物质匮乏带来的寒冷记忆。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短道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冰壶、雪车等运动项目逐渐闯入大众视野,温泉度假、冰雪乐园、极地观光等旅游项目也成为了令人向往的休闲生活。

冰雪经济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态势,吸引了众多主体积极参与。戴斌表示,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围绕冰雪经济开展战略布局,冰雪旅游的势头一路南下,打破了“冰雪不进山海关”的资源旧空间,形成了“南展西扩东进”发展新格局。

戴斌告诉记者,传统意义上的冰雪旅游,主要是围绕自然资源展开的观光体验,目的地集中在东北地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漠河北极村、长春冰雪新天地、吉林雾凇、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等,都是游客乐于到访的旅游目的地。而当代的冰雪旅游,已然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投资、科技进步、产品研发和冰雪消费的耦合,有效拓展了冰雪旅游项目的空间布局。同处于高纬度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共同构成了冰雪旅游从东到西的“三北成弧”基础格局。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结合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加快布局特色冰雪旅游项目,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华东和华南地区则利用靠近客源市场的优势,发挥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的力量,重点布局冰雪主题乐园,进而形成冰雪经济由北到南的“三线并发”的空间布局。

“只有当更多游客爱上冰雪,把冰雪变成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冰雪旅游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戴斌表示,在冰雪旅游的“热潮”下,全国各地应做好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三篇“文章”,注重发掘地方冰雪的独特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比如吉林省地处“冰雪黄金纬度带”,近年来,当地抓住冰雪运动热潮,建成了一批优质冰雪场地,并通过赏凇观雪、温泉康养、吉林过大年、冬捕冬钓、雪雕冰灯等当地特色的旅游活动,持续提升关注度、人气值。又如新疆阿勒泰,曾被誉为“人类滑雪起源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老皮毛滑雪板制作技艺”,堪称阿勒泰地区“冰雪+文化”的活名片。当地应发挥冬季滑雪旅游雪期漫长、自然冰雪独特以及新疆地广人稀的特征,把冰雪与自驾旅游结合起来。再比如南方的广州、深圳等地,应当充分发挥靠近客源市场、当地资本以及技术密集的优势,投资开发大型的冰雪主题公园,让身处亚热带地区的市民也能尽享滑雪乐趣。

(责任编辑:夏讴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