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上的小镇

——崔黄口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2期作者:五洲视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字号:默认超大|

一根线,窥见经纬万象;一张毯,连接古今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的多样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空间,文明交流互鉴又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宫廷艺术图案风格地毯

2024年11月17日,一场以“盛世华诞启新程 毯途聚力谱华章”为主题的织采宫“地毯丝路”国际地毯企业精品邀请展在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的织采宫——崔黄口国际地毯文化展览馆盛大开幕。来自国内外的地毯行业专家学者纷纷登台,就地毯经典纹样的数字化传承与活化、地毯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地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同时,现场还进行了古毯修复技术的演示,让嘉宾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地毯文化的博大精深。

雍奴汤汤,有城中央。蒹葭茫茫,有城崔黄。这个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小镇崔黄口,位于天津市武清区东北部,相传是曹操北征乌桓时,为向辽东运送粮草所建。明清以来,崔黄口作为大运河沿河小镇,人烟辐辏、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享誉一方。清光绪年间,崔黄口附近大宫城村侯继长开办“继长永地毯铺”,其精致做工在京津地区声名鹊起,带动了崔黄口制毯业的兴起。这一时期,天津地毯还曾代表中国多次参加世界性博览会并荣获奖项,比如1893年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金奖、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金奖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因伊朗、土耳其等传统制毯国受到英、美等国的贸易抵制,天津崔黄口地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订单增加,远销欧美,各地手工艺人向天津聚集,促进了当地地毯业的蓬勃发展。到1927年,崔黄口已有制毯厂几十家,从业人员多达2000多人,天津口岸出口的地毯占全国总出口额的92%。

新时代,崔黄口制毯业迅猛发展。据统计,目前崔黄口镇有地毯企业1200多家,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出口销售收入,年出口量占全国40%,全镇5.2万人口中有一半地毯从业人口,形成了“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成为当之无愧的“地毯之乡”。


收藏于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世界最大壁毯《海阔云舒》

天津崔黄口地毯“集纤毫而成裘丽,尽物华则成大美,入高堂而登致雅,出国门而获盛赞”,以用料考究、厚密牢固、图案丰富、剪片浮雕、水洗丝光、规格齐全六大特点而享誉世界。现收藏于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海阔云舒》壁毯长14.35米,宽7.23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块壁毯。当时的地毯织造还没有普及机械化,几十名工人硬是用羊毛栽绒地毯的独门制作技艺,通过手工编织,一针一线地将这块世界之最的大型壁毯给织了出来。

传统手工地毯生产技艺繁多,共三个阶段,十道工序,细分工艺过百。先是材料准备,主要是羊毛。羊毛具有抗压力大、不易粘合、富有弹性、纤维长、有光泽、易于染色、经久不变的特点。然后是图案设计,根据设计稿将原材料的纱线染成对应颜色,根据地毯尺寸不同来准备织机。接着是挂经,将经线拴在织机上,并拴好绞棒。随后是最重要和最繁琐的工序,手工打结。打结完毕之后,对地毯进行平整,将地毯毯面的绒头剪平。毯面平整后,有些地毯还需要片剪。片剪工艺是我国首创的工艺,它运用剪刀采取剪、片、投、琢等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对地毯进行加工,使花纹边缘形成浅沟状的轮廓线,达到立体浮雕的艺术效果,使花纹清晰、生动。最后通过清洗、干燥等流程,除去地毯上的油脂、尘土和污垢,使毯子整洁出厂。


国内地毯专家在织采宫讲解地毯手工技艺。

在1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下,地毯产业的脊梁和肢体不断延伸,在今天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给小镇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崔黄口地毯加工业经历了手工、半机械化、机械化阶段,形成了手工栽绒、手工编织、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并举的系列化生产格局,到现在已包括栽绒、平针、羊毛、胶背、腈纶、机织地毯等多个系列、多个品种。作为世界地毯三大产业聚焦区之一,崔黄口构建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前不久,崔黄口地毯再次走出国门,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际家具、设备及配件展览会上,集中展示图案精美、品质精良的地毯产品,吸引众多外国友人洽谈商询,实力“圈粉”。

2023年,崔黄口镇建成织采宫——崔黄口国际地毯文化展览馆,在产业发展中探寻文化魅力,以产业文化促产业振兴。古有“织采为文,其价如金”之说,“织采宫”因此得名。走进织采宫2000平方米的两层展厅,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地毯大世界,到处都是浓浓的文化艺术元素。一层展示了人类地毯发展史和各时期地毯代表作品;二层展示了地毯的多样性、地域性和地毯编织者的工匠精神,划分为匠心工坊、经典类式、毯艺无界、地域风格和如意馆五大单元。


曾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总部的大型壁毯《长城》

作为一个大型顶尖的专业文化展馆,织采宫致力于收集、抢救中国优秀地毯纹样和古毯,使之成为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地毯藏品库。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收藏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地毯纹样史料和上百块中国古毯珍品,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织采宫还特意设立了中国地毯图样(纹样)基因库,专门收集、研究中国地毯纹样基因,然后将通过科技手段对纹样基因进行智能化分类,根据市场需求,为企业匹配合适的图样,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探索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织毯文化、非遗工艺、传统书画艺术的融合边界,织采宫推出致敬时代记忆:AI+数字艺术特展,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天津市城市发展史、地毯产业发展史。

一经一纬之间,织就千年之美。崔黄口地毯的精细编织,展现了匠人们对工艺的执着与追求。他们将心血和智慧注入到每一个细节中,创造出一件件艺术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匠人的高超技艺,更彰显了匠心传承的珍贵精神。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惊艳世人的艺术品,让世界见证中国工艺的卓越之处。

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从古代文明的交融,到精湛工艺的传统继承,崔黄口地毯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千百年来不断演进。

百年历史谱新篇,名毯传承技流芳。

一个地毯上的小镇,正在沿着“一带一路”将地毯铺向世界。

(特邀编辑:赵婧辰)

(责任编辑:夏讴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