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如何破圈共振? 嘉宾共话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机遇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10期作者:赵慧颖
字号:默认超大|

  9月12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公共关系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专题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的作用,展开研讨交流。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在论坛上表示,公共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交流沟通、协调各方关系、塑造形象品牌、推动合作共赢,在推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公共关系如何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和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分享了关于“公共关系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观察与思考。在他们看来,平等相待、加强沟通、团结协作等话题,是有助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法论”。

  卢迈认为,有序做好扩大服务业开放需要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沟通,减少误解;二是加强协调配合,不断提升监管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开放领域,比如教育、医疗和保险等;四是通过举办国际交流会议或论坛,积极听取外方意见;五是积极应对宏观经济挑战。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则需要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阎晓宏表示,我国于2001年加入 WTO并签订相关知识产权协定。此后,中国政府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组建高规格领导小组,为营造良好知识产权环境、树立国际形象、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放的目的是互相学习,潘庆中在演讲中表示,以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为宗旨的苏世民书院,致力于打造对外开放国际交流的平台,为各国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使跨国青年更好相互了解、开阔眼界、交流互鉴,并让同学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发展。


8月16日,“中轴奇妙夜”漫步式VR体验项目落地北京鼓楼,为公众打造全新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方式。视觉中国/供图

  如何用人工智能讲好中国故事?

  论坛期间,来自知名公关企业、金融企业、新闻媒体等单位的五位嘉宾,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圆桌论坛。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重大传播变革,如何用好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外资企业走进来,成为公共关系行业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文化传播最容易抵达人心,也最容易波动心弦。”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认为,媒体是公共关系的一部分,肩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而在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过程中,翻译工作尤为重要,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需要跨越障碍和鸿沟去理解。比如,如何翻译“唇枪舌战”“针锋相对”等带有兵器的词汇,由于中英之间的比喻和意象完全不同,跨文化传播中即使微小的地方也需要精心处理。

  谈及如何讲述打动人心的故事,万博宣伟原中国区总裁李蕾表示,要用科技的技巧,幽默的手段,讲述真实且富有人性的故事。随着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技术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游戏中许多以中文发音的词汇逐渐被国际玩家接受。在此过程中,公共关系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词语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和意境,需要向国际友人进行解释说明。

  五洲传播中心副主任杜斌表示:“当今时代,年轻人的新玩法倒逼着新闻工作者去学习AI等新知识,这些新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帮助我们打造更好的外宣品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一定要用好新技术。”作为一家有着30年发展历程的国际文化传播机构,五洲传播中心也正在探索人工智能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以小故事展现大叙述,通过挖掘有深度的中国故事打动受众。

  此外,中国平安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俞蕴文和博雅中国高级副总裁刘元媛也分别从自身工作的案例出发,分享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经验。

  俞蕴文认为,金融机构助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发挥“硬实力”和提升“软实力”。“硬实力”来自于通过金融产品、服务为“出海”企业和中国公民保驾护航。“软实力”则是通过国际传播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赋能企业发展。刘元媛则表示,公共关系能在政策解读、企业传播、对外传播等三个维度,助力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在打开这扇门后,与更多伙伴共融共生、共建共赢。”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是公共关系在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正如《公共关系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倡议》中所说:“充分发挥公共关系助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作用,通过新闻发布、政策宣介等形式,宣传阐释中国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方面的重点举措,使中外企业更加充满信心、一如既往地参与和支持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赵慧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