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仰韶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7期作者:赵慧颖
字号:默认超大|

  坐落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渑池县,是一方被黄河母亲拥抱在怀的美丽土地。1921年,随着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发掘,这座渑池县普通的小村庄成为中外考古学者向往的古文化圣地。

  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文化,它的发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近日,本刊专访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鸿星。他表示,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在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将不断探索实现“人工智能+仰韶文化”的路径,助力三门峡建设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仰韶文化高地。


2021年10月17日,河南三门峡,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新社记者 阚力/摄

  揭开中国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仰韶文化从哪里来?

  中国新闻发布:提起仰韶文化,瑞典学者安特生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石器时代的神秘面纱。当年,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来自西方。对于仰韶文化的由来,您怎么看?

  杨鸿星:仰韶文化最早由受雇于中国政府的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并命名。1921年,安特生和我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在渑池县仰韶村进行田野考古挖掘,从而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

  安特生在发掘仰韶村遗址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磨光彩陶碎片和石器。其中陶器的制作十分精美,尤其是彩陶,纹饰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因此,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化,它不是在仰韶村诞生的,也不是最古老的文化,应该有自己的源头。

  为此,安特生查阅了彩陶考古资料,并发现一份美国学者庞贝利在中亚土库曼斯坦首都附近发掘安诺遗址的报告。由于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与仰韶村发现的彩陶花纹样式十分相近,安特生提出了仰韶文化自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

  对于这一观点,我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明确指出,山西夏县西阴村、河南渑池仰韶村的遗存都较甘肃的仰韶文化更早。夏鼐先生在甘肃阳洼湾发掘所获的地层证据则证明了甘肃仰韶文化较齐家文化为早。这一系列发现和论证,都有力地驳斥了“仰韶文化西来说”。

  中国新闻发布:中国考古学文化有很多,如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仰韶文化在其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杨鸿星: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论断形象地论述了中华早期文明的结构,他认为,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居于花心位置。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早期文明的“重瓣花朵”。

  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区的主体文化。仰韶文化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年代跨度约距今7000年至5000年,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被称为“仰韶时代”。众多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研究对象。

  尤其是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文化发展繁盛,内部统一性加强,对外辐射力强大,影响深远,形成了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从豫西晋南关中核心区强势扩张,形成黄河上、中游地区仰韶文化面貌空前一致的现象,花瓣纹彩陶流播至中国广大地区:西至甘青和四川西北部,北至内蒙古中南部,东北至西辽河流域,东达海岱、江淮,南达江湘。

  彩陶与史前艺术——仰韶文化“问世”意义几何?

  中国新闻发布:仰韶文化有哪些重要特征?

  杨鸿星:仰韶文化作为史前考古学文化,其特征有业界共识也有个体独到见解,总体认知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不断清晰和凸显。我把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仰韶文化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是我国考古学上发现的第一支考古学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考古学文化是指存在于一定时间和空间的一组具有地方特征的实物遗存,用于表示考古遗存中属于同一时期、有地方特征的文化共同体,通常以第一次发现该文化遗存的遗址所在地名称命名。因而,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也就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和命名地。“仰韶文化”一经发现,便迅速名扬天下,成为中外考古界学者向往的圣地。

  其次,仰韶文化发现的重要性。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史前人们最初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后来逐步开始使用磨制石器。考古学一般称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发现之前,世界考古界普遍认为,中国没有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没有新石器时代”的认知空白。后续随着我国考古学者对仰韶文化的深入研究,否定了西方学者“中华文明西来说”的观点。仰韶村遗址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史前村落,它的发现,把中国历史向前推了至少2000年。

  再次,仰韶文化分布的广泛性。仰韶文化主要存续时间为距今7000年至5000年,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广泛分布于全国10个省份,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史前文化。全国已经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1万余处,其中豫西、晋南、陕东黄河金三角地区为其核心分布区;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省的半坡、姜寨、北首岭,山西省的西阴,河南省三门峡区域的仰韶村、庙底沟、北阳平遗址群、窑头、城烟、底董,以及郑州的大河村、巩义双槐树等。三门峡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分布区。

  然后,仰韶文化影响的持久性。三门峡仰韶文化遗址众多,已发现遗址在考古界均有重大影响,庙底沟遗址更是在学界有着“圣地仰韶花开中国”的盛誉。在中国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中,没有其他文化像仰韶文化这样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随着良渚文化等同时期其他流域史前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不断延续,发展出河南龙山文化,进而发展进入夏、商及后续的王权历史时期,也因此被学界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形成了学术界所称的“早期中国文化圈”。仰韶文化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瑞典东方博物馆有关中国文物的常设展,就包括仰韶文化“中国之前的中国”;2022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官网正式发布招收仰韶文化研究博士后的官方信息;许多国际驰名商标的标志留有深刻的仰韶彩陶印记。

  最后,仰韶文化内在的创新性。仰韶文化时期,农业相对已经比较发达,种植业以粟、黍等农作物为主,猪、狗等家畜养殖已经成为常态。人们开始以定居方式生活,以半地穴式房屋为主要建筑形式。发现于三门峡市灵宝西坡遗址的516平方米的大房址,是目前发现的最大单间房屋,属特大公共性房址,学界称之为“殿堂式建筑”。手工业达到一定技艺,以磨制工具为主;以陶盆、陶罐等为主要生活器皿,彩绘纹饰大量出现在陶器上,专家称之为“掀起了史前的第一次艺术浪潮”。目前,全国已经探明的仰韶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穿越历史时空,闪耀于华夏文明的浩瀚烟海。

  中国新闻发布:仰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明有哪些重要贡献呢?请您详细介绍一下。

  杨鸿星:1921年至今,经过百余年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考古学界对仰韶文化的起源、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等问题都有了深刻的认识。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前后历时2000余年,是史前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

  我们都知道,仰韶文化是以粟作(或称为旱作)农业为基础,即主要以小米(包括粟、黍)为基本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的农业经济形态。旱作农业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发展,长期以来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经济形态。仰韶文化时期是旱作农业经济从起源到成熟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仰韶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旱作农业的基础,也是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经济基础。

  仰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制作绚丽的彩陶,因此也有学者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以彩陶闻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是当时势力最强大的史前文化。它从中原核心区向外扩张,在东北方向一直影响到西辽河流域,向东影响到山东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崧泽文化,向南则渗透到湖北、湖南和重庆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显示出中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一阶段交融联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的文化共同体。

  仰韶文化时期是古史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仰韶文化聚落持续稳定发展,各地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千余年的积累,到庙底沟类型时期,聚落出现大繁荣,在数量、面积上均达到顶峰,聚落间呈现出多层级的区域聚落结构,聚落内部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分化。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特大型房址或百余平方米精心加工的大型房址是聚落分化的表现,许多学者认为这类大型房屋可能是举办公共活动、处理公共事务的场所。

  农业的成熟、人口的集中、早期城市的出现、社会阶层的分化,都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出现。与此同时,在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良渚文明、石家河文明,以及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明也同步发展起来,中华文明的起源正式进入古国时代。

  中国新闻发布:提及仰韶文化,很多人会想到中学历史课本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请问除此之外,仰韶文化遗址还出土了哪些有价值的文物?

  杨鸿星:仰韶文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数量众多的仰韶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里当然包括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还有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月牙纹彩陶罐”、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花瓣纹彩陶盆”、河南临汝阎村遗址“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网纹船形壶”、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舞蹈纹彩陶盆”、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彩陶双连壶”、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陕西华县太平庄墓地“陶鹰鼎”,以及数量众多的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小口尖底瓶”等。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视觉中国/供图

  人工智能“复刻”文明碎片——仰韶文化要向何处去?

  中国新闻发布: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考古工作者,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您认为,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弘扬仰韶文化?

  杨鸿星: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背景下,我认为,应该锚定仰韶文化的中国品牌和国际影响,高度重视数字化的关键性作用。

  过去几年来,仰韶文化研究中心通过举办数字化“仰韶论坛”、“龙舞仰韶文化年”线上答题活动,成立“顶端仰韶文化研究院”文化频道,发起成立“仰韶文化遗产创新保护传承联盟”等多种方式,探索实现“人工智能+仰韶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

  数字化再现仰韶先民生活场景、数字化宣传仰韶文化的文物资源和文创产品,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致力于打造仰韶文化研究数据信息中心,围绕仰韶文化特色,结合知识元检索、相似检索、知识图谱、知识推理、知识推送、智能问答等技术,建设集文物、展览、课程、资讯、研究文献、音视频、图片等综合一体的大规模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将涵盖和形成学术资源库、彩陶基因库、专家学者库、仰韶文化数字人、仰韶百科等多专题、多栏目、集约化、多终端的公众服务门户;尤其是要整合AI大模型、数字人技术,面向全球公众提供高效快捷、真实可信、富有亲和力的拟人化智能问答,实现24小时全天候数字导览,深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三门峡建设仰韶文化高地。


2022年10月15日,河南三门峡,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展出的彩陶。中新社记者 刘鹏/摄

  中国新闻发布:接下来,三门峡在建设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仰韶文化,以及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壮大文旅产业方面,有哪些进一步的安排?

  杨鸿星:下一步,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将以“1235”工程为重要抓手,即“草拟一份文件、办好两个活动、打造三个平台、推进五个项目”,持续推进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和仰韶文化研究传播,积极对外推广我市考古研究成果,全面扩大仰韶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将以提升仰韶文化影响力为核心,多措并举,实现让世界认识仰韶文化、让仰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使命。进一步发扬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的工作作风,不断开拓进取,推动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张语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