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共筑和谐世界新愿景(之二)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6期作者:本刊综合报道
字号:默认超大|

  4月15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来自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等20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共同愿景”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本刊受权精选部分嘉宾发言,分两期予以刊发,此为第二部分。


4 月 15 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

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
[英] 苏珊·德尼尔(Susan Denyer)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高级顾问

  历史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几乎横跨了1/4个地球,持续运作了1500多年,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烙印——不仅是建筑、贸易、商品,还有社区的组织方式。公元10—14世纪,整个贸易系统达到顶峰,各条区域航线相互交织,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个全球体系。在高峰和低谷之间,整个丝绸之路体系被证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为什么这一体系如此有韧性?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控制整个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都是靠相互争夺才得以控制某些节点和地段。它们为贸易的繁荣提供稳定的环境,不仅发展了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港口、邮政系统、税收制度等,而且制定贸易规则,各国共同提供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框架来促进贸易畅通。

  那么,究竟是谁在使这一体系发挥作用呢?主要是成群结队的商人,他们既组织了贸易,也承担着风险。他们与沿线国家和各种势力保持接触,遵循着一套内在的规则,形成了一种由下往上的组织方式。

  以粟特商队为例,他们来自位于中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粟特地区,最早在公元1世纪就通过陆路到达过中国的城镇。几个世纪以后,这一群体变成了东西方贸易主要的中间方,粟特语也成为丝绸之路的通用语言。在中国,粟特的衣饰变得非常流行,粟特的音乐也受到了极大欢迎。我们在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出土的文物上看到了公元6世纪粟特人非常生活化的形象,他们住在市中心,依靠丝绸之路生活,并且和当地的政府官员、宗教人士关系都非常好。他们总是拿着商品不停地跟买家和卖家协商。

  与此同时,犹太商人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早在公元4世纪就从地中海地区前往中国。从公元9世纪出版的《道里邦国志》一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刚开始主要运送需求量大的商品,后来慢慢又带去了欧洲特有的香料。到公元11世纪,在巴格达、开罗等城市,存在着约200个声望非常大的犹太家族,这些犹太商人的触角远及印度、中亚乃至中国。他们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同时有非常广泛的交易网络。那时,在中东、北非、欧洲,犹太商人都被视为一股商业中坚力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禁止他们。

  也许丝绸之路上历史跨度最长并且活动范围最广的就是阿拉伯商人。他们早在公元1世纪就前往中国,到公元9世纪基本主导了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他们还促进了阿拉伯语的推广,从公元8世纪到10世纪,阿拉伯语是中亚唯一的书面语言。粟特人、阿拉伯人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至很多商人被宋朝官方赐以官职,还有很多商人与中国人通婚,在有些地区定居下来,加入当地的社区,融入当地的文化。

  我希望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告诉大家,丝绸之路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的过程。在国家边界不断变换的过程之中,商人的世界非常复杂,他们之间有非常广泛的社会以及宗教网络,并且在不断变化。商人的社区非常有韧性,他们有能力管理、评估并监测风险,而且他们会在一起交流技巧和经验,因而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运动员也需要跨文化对话
[埃及] 阿亚·棉兰(Aya Medany) 奥林匹克五项全能运动员及世界和平与体育组织冠军奖得主

  15岁时,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比赛之前,我还无法想象奥运会将会是什么样的规模。当看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不同国家的超万名运动员出席奥运会开幕式时,我非常震撼。正式比赛中,五项全能包含多个项目,在最后的长跑项目中,我感觉自己要跑不动了,很多人冲我叫、关注我,你们可以想象我当时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正是雅典奥运会让我有了第一次跨文化交流的体验。

  之后,我又参加过北京、伦敦奥运会,除了没实现奥运会摘金,几乎拿过了所有国际锦标赛的金、银、铜奖牌。然后,我结婚、生孩子。但我发现这(停止比赛)似乎并不符合体育精神,于是我又重回体育界,成为一名击剑运动员。2018年,作为埃及体育联盟成员,我成功当选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现在,我经常在非洲各处奔波,给那些年轻的运动员们传授经验,让他们能够在训练的时候保护自己不受伤或少受伤,从而持续地从事体育事业。2021年,我被总统委任为埃及奥委会的负责人,这令我非常骄傲和自豪。

  讲到文化间的对话,我发现跨文化问题其实见诸不同国家运动员之间,甚至在一个国家内部也会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当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应该教什么,所以难以吸引青年人。因此,我们真的需要跨文化对话,让所有人都能够掌握需要的信息,知道某项运动的定义是什么,其他人的想法是什么,尤其是知道年轻人们都在用什么新科技,比如社交媒体等。

努力促进跨文化对话
尤安·马克维-琼斯 (Euan Mackway-Jone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专家

  讲到“跨文化对话在当今世界怎样帮助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机遇,以及我们的需求是什么。事实是,文化多样性是不会改变的,世界互联互通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文化合作又会反哺经济,循环往复。

  第二个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力量正在威胁文化多样性,想要分裂它。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全球1/5的人都声称自己受到过歧视,比如网上常常出现的种族歧视、恐怖主义、极端化等乱象,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和仇恨言论的散布肯定会对文化多样性造成影响。

  第三个现实,全球挑战会影响文化合作,我们要识别出各自的界限在哪里——既然合作是必须的,那么我们就要共同应对数字化内容的管制等问题,始终坚持以文化对话解决冲突。有数据显示,歧视在跨文化背景下会降低15%,而在全球的性别差距调查当中,通过促进跨文化对话可以减少77%的性别歧视,极端贫困现象在跨文化对话的促进之下也能够降低30%。所有数字都告诉我们对话是有意义的,它能够带来积极影响。对我们来说,问题就是怎样更多地进行对话。

  现在,全球局势让对话变得异常困难,所以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促进对话,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各种文化能够各抒己见,并且能够互相承认。

  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极化上升的情况,确实令人担忧。化解这一问题,教育是关键,我们要通过教育告诉学习者什么是跨文化,让他们对不同的文化怀有好奇心,理解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并且敢于批评那些陈规陋习。

通过对话与合作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意大利] 里卡尔多·波佐(Riccardo Pozzo) 罗马第二大学哲学史系主任

  要实现共同的利益,首先我们要维护共同的家园、共同的繁荣。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为我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思想,助力我们提出了实现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要合作建设更美好的世界,首先就要在我们之间开展对话。对话不仅意味着通过交换意见来相互理解,还需要缓解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出现的疏远倾向。为了全世界的利益,我们应该把不同文化的遗产组合起来,让其中蕴含的共同价值观慢慢地显现出来。

  二十国集团所有成员都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经济体和主要贸易国,我们期待这些国家发挥带头作用,向全人类展示一种道德领导力,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跨文化对话。文化机构像一个个摇篮一样,可以促进文化间的对话。这些机构形成一个网络,可以促进比较学习,我们希望这样的合作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平台,促进文化间的理解。

  另外,我会持续倡导将文化作为单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为文化既是遗产,也在不断创新;文化会变化,也会改变社会、影响社会,这就是现在已经为人们所熟知的文化创新。

创新开展代际对话 促进生物圈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若泽·卡桑德拉(Jose Cassandra)普林西比自治区前主席

  生物圈保护区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和全球对话。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的一员,位于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人口只有1万余,资源非常有限,但民众可以免费使用互联网,确保当地随时和全球保持联系。

  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有一个推动生物圈保护区宣传的项目,对普林西比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鉴定和特征描述,从历史角度去审视过去和现在,来增进我们的知识和对未来的保护。项目的目标就是通过创新开展代际对话,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普林西比的遗产,了解它们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教育以及传统等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保护并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护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