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利(右)在法国近照
1977年出生于湖北宜昌的谌利,从小就对武汉乃至湖北与法国的特殊渊源有所了解。1995年,谌利考入武汉大学世界经济系。那个年代,国内大众对法国独特的高教体系并不熟悉,而武汉大学作为最早的法国高教合作院校,有着丰富的中法交流经验与资源。大学期间,谌利瞄准了位于巴黎的欧洲第一商学院(HEC),1999年一毕业就毅然去了法国,完成学业目标后又干脆定居在了巴黎。
毕业头几年,谌利通过在法国玛泽(Mazars)会计师事务所的巴黎总部从事企业咨询工作,积累了一些咨询工作经验与人脉。2008年,恰逢中国企业掀起进军海外的大潮,有国内企业的CEO来巴黎与谌利面谈,表示急需欧洲本地的队伍支持。于是,谌利决定独立创业,遂创办了SC投资咨询公司,开始协助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拓展与合作。如今,谌利已成为资深的中国商务专家,见证和参与了不少企业在中法两国的发展。
定居20多年,在谌利的心目中,巴黎是一座魅力悠久、开放包容、自由且充满机会的城市。在法国,有“巴黎与巴黎之外”的说法: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巴黎大区,巴黎的城市规模要比法国第二大城市大出数倍。在欧洲,巴黎也是“断档第一”——各国际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于此,文化场所与各类文化活动更是遍地开花。作为蜚声世界数百年的国际大都市,巴黎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各路英豪,谌利也在此见识到不少超出想象的项目和资源。巴黎还是一座对华人友好的城市,巴黎大区内定居了几十万华人,每年还有好几千中国留学生来到巴黎求学,因此巴黎的中餐水平在欧洲难逢对手,各种中国主题的活动也是层出不穷。中资机构落户巴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近年更是有加速趋势。
十多年来,从银行业到地产业、从铁路业务到电动汽车产业、从彩妆生产基地到汽车生产线、从文化小镇到游艇俱乐部……谌利主导和参与了不少行业的中欧合作项目,覆盖面极其广泛。他用几个“最”字,为记者讲述了其中那些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
比如,入选2015年中法工商峰会签约仪式的欧莱雅宜昌项目无疑是规格“最”高的。此项目是欧莱雅集团正式与谌利的家乡——宜昌市政府签署的宜昌天美工厂共同投资计划,主要致力于利用水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零碳排放,让宜昌天美工厂成为亚太区首家零碳工厂。而宜昌天美工厂也是欧莱雅集团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彩妆生产基地,这一全球标杆的示范意义不言而喻。该计划作为中法可持续发展战略项目之一,被两国政府选为2015年图卢兹中法工商峰会签约项目,在两国总理见证下,谌利作为中方代表,与欧莱雅集团总裁正式签署项目协议。
在谌利的助力下,无锡天奇股份公司赴法国标致雪铁龙生产基地承建汽车生产线。图为谌利(右)在法国标致雪铁龙生产基地。
再比如,2016年协助中国企业承建标致雪铁龙集团在法国东部的汽车生产线,令谌利感触“最”深。因为这让他亲身感受到中国在工业领域的大翻身。作为工人的儿子,他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机械生产车间里玩耍长大的。他清楚地记得,厂里那时引进意大利的生产线,还专门高薪聘请意大利专家驻厂安装调试和培训了很长时间。没想到30年过去,换成是中国设备商来法国承建国际知名品牌的汽车生产线,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此项目推进过程中,双方的合作非常融洽,法方不仅对中方设备的品质没有丝毫质疑,还对中方团队的施工效率赞不绝口。从那以后,谌利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欧洲生产线都是由中方设备商来承建,包括近年法国上马的多家锂电池工厂,甚至不少是中法合资的项目,这令人无比欣慰与自豪。他也开始与这些勇闯海外的中国设备厂商展开合作,尽可能多地协助中国现代工业力量闪耀欧洲。
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在欧洲的项目也越来越大手笔。比如今年谌利正在主导的一个项目,为一家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欧洲进行数亿欧元的融资,可以说是融资额“最”大的项目。同时,谌利协助该企业在法国参与多个大型项目的新能源部分,每个项目都是投资数千万欧元,未来还可能在法国建厂来满足这些项目的需求。回想十几年前,他就曾协助中国光伏厂商在欧洲多国建成了不少电站项目。而近几年,中国在新能源赛道更是全面发力,几乎全产品线大举进军欧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作为全球环保减排的“急先锋”,欧洲一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市场。谌利深信,未来中国企业在欧洲将大有可为。
多年来,谌利见证了不少中欧合作项目从达成意向到成功落地。在各种中欧项目的推进中,由于双方在所处环境、认知和习惯上的种种差异,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导致半途搁置或放弃的比例不低。那么,中法合作双方最看重什么?谌利试着总结出成功案例背后的三个关键因素:
一是克服困难的动机力。不论是对人还是对项目,欧洲人很看重对方所表现出来的意愿与动力,因为这是能排除万难走到最后的关键。那么,面对困难时,不仅自己要做好实际准备和心理建设,还要做好双方间的沟通交流,避免令对方误解为已放弃合作努力。在这方面,在对方国境内设置有力的常设机构,派驻善于沟通的负责人,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这是增强双方互信与合力的基础。
二是脚踏实地的期望值。作为老牌发达国家汇集的区域,欧洲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在许多地方不同于中国,收益率和复杂性也不是一个水平。在国内无往不胜的经验,并不一定能简单复制到欧洲,在国内收益丰厚的模式,在欧洲也不一定效果相同。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务必要深入了解欧洲实情,摒弃过于美好的幻想,要认识到欧洲的主要特点并非冒险家的乐园,而是稳定可靠的市场与环境。
三是互相尊重的交往方式。这种尊重,并不是来源于地位高下,也不是赤裸裸的唯利是图,而是体现出基本的善意与友好。相互尊重表现在了解对方国情、理解对方立场、尊重对方习俗,以及保障对方利益上,这样才是能够达成项目合作的态度。反之,被直接批评为“暴发户心态”的失败案例,也没少出现过。
虽然长年生活在法国,但作为一位致力于服务国家需求的中国商务专家,谌利保持着时刻关注中国时政热点的习惯。当“中国式现代化”等话题受到全球关注时,他也会观察法国企业界的态度,尤其是他们如何付诸行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谌利(右一)受法国经济电视台邀请,作为中法合作专家参与中国专题财经节目录制。
令谌利感到骄傲的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法国各界非常关注,有的甚至非常推崇。法国各大主流媒体都开设专栏节目甚至推出中国专刊来主动宣传中国的发展成就。他本人也曾受法国经济电视台邀请参加直播访谈节目,与主持人和法国专家一起探讨中国在欧投资的话题。他还参加过很多中国主题的论坛与智库研讨,在这些讨论中,法国各界非常认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成就,也非常重视中国在未来世界的重要地位。面对中国的迅猛发展,法国各界一致认为不可错过这波合作机遇。不只是大企业,很多中小企业也开始积极到中国寻找机会,他自己就曾带法国一些中小企业到中国与中方企业洽谈合作。即使这些尝试并非都能成功,但这种对中国机会的信心与尝试,在欧洲中小企业有限的自身条件下,着实是难能可贵的。在谌利参加过的一些经贸论坛上,很多扎根中国多年的法国企业集团也一直在积极讲述与中国交流的各方面经验,这对于保持法国业界对中国的信心与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疫情后,中国重启对外合作,并着力以“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进军海外,这引起了全球业界的关注。法国则是展开了积极合作,比如与中国企业合作在法国北部地区建立了一系列政府项目级别的锂电池工厂,由马克龙总统亲自出面,打造“锂电池谷”;法国政府还主动邀请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新能源车厂商到法国落户建厂等。
今年4月23日,谌利在法国巴黎参加了疫情后首次线下重启的第七次中法产业合作圆桌会,中方由中国工信部副部长带队,率各主管机构及各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参会,竞相展示中国业界的发展,传递与法国合作的经验和意愿。而法方也是众多大集团首脑悉数出席,双方认真研讨了未来产业的新方向和新机遇,并回顾和展望了中法业界携手共进的历程与前景。六个多小时的会谈中,双方就中国的光伏、氢能、电池、电动汽车等优势产业进行热烈讨论,却丝毫未提及所谓“产能过剩”的说法。与会人士一致关注的方向还是如何更好地提升产品和方案的质量,如何更好地促进业界的整体发展。谌利感到,这样的氛围是非常健康和积极的,明显有利于中法合作的扩大与深入。
由此可见,法国业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是理性与肯定的,并且愿意持续投身到合作共赢的洪流中。只要中法双方坚持深入交流、互信互惠,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能给法国带来不少启发与收益。
这些年来,谌利带领公司多次参与在巴黎举办的经贸和智库论坛,向外方展示和传播中国的真实信息,探讨潜在的合作机会;多次协助组织欧洲企业团赴中国参加各种博览会和行业论坛,以及赴各地考察和洽谈;多次协办中国地方政府团赴欧考察与宣讲,对接欧洲资源,包括协助筛选和商签友好城市协议、工业园合作协议、文化项目合作协议等;协助多家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到法国及欧洲对接合作机构、探讨项目合作、招募英才;推动中法医疗系统间的交流合作,并协调两国间的救灾物资捐献和送达;多次协办协助中国文化团体到法国及欧洲的展览、演出、研讨,组织法国艺术家和艺术品到国内多个城市巡展;协助中方与法国和瑞士甲级足球俱乐部的合作,包括青训、球员引进、IP合作以及收购考察,等等,在促进中法民间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及中法企业合作的前景,谌利非常看好。首先,中法经贸合作可提升空间巨大,仅仅对比一下中国与欧洲有些大国的合作,就知道中法间还有不少进步空间,中法两国高层表示将在更多产业方向和体系建设上加强合作。再考虑到中法间在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独特的友好渊源,双方经贸合作的力度确实是有待提升到与之相称的水平。目前,中法合作的局面是一片“叫好”,正需要更多双方企业通过具体项目的成功合作来促成“叫座”的成绩单。
其次,从长期来看,在国际关系层面,法国和中国将互为重要伙伴。法国一向主张欧盟独立自主,这与中国的国际战略不谋而合,因此未来数年双方必将深化政经合作。近年谌利在巴黎会见的不少中国企业董事长和CEO,都表达了他们企业国际战略转向欧洲的具体意向。中国企业到法国开设代表处和分公司,搭建本地团队,拓展本地合作的举措,也在最近几年不断增加。
最后,双方企业的配合度越来越高。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越来越强,战略眼光也越来越好,而法企也加深了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认知和理解,双方的合作灵活性正在不断提升。如今,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国,中国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七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中法双边贸易额达789亿美元;中国自法国进口增长5.5%,双向投资和新兴领域合作蓬勃发展;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对法投资和创造就业的第一大亚洲国家,对法直接投资存量近49亿美元。目前,中国投资者投资法国企业的数量超过900家;2024年1—2月,法国实际对华投资增长585.8%。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合作项目的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
今年5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上致辞表示:“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这将为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带来更多合作共赢的机遇。”在中法高层的密切沟通下,在目前的有利局面下,谌利相信,只要中法双方展现诚意、务实互信,未来数年中法企业合作将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供图:谌利)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