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朽,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年轻的周恩来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他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通过反复比较,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今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105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让我们重温周恩来同志的五四岁月,看他如何在思潮涌动和社会剧变中艰辛选择信仰依归,矢志追寻理想初心。
“大江歌罢掉头东”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国文最佳者”特别奖。四年的南开学习生活结束了,他希望通过亲身考察和继续学习,来寻求拯救中国的方案。
日本是中国近邻,过去也蒙受过西方列强的欺凌,明治维新后才一天天兴盛起来。中日之间相距很近,往返路费也比较省。周恩来很想去看看他们为什么能富强起来,从而思考中国今后要走什么样的路。他在同年8月30日给同学的临别赠言中写道:“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9月,周恩来由天津登轮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诗句气势雄伟,引用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典,并赋予积极的含义,表达了青年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怎样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屈辱中拯救出来?怎样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问题成为推动周恩来不断求索的动力。虽然留日时间只有一年多,但他在苦闷、彷徨中努力求索,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如“一线阳光穿云出”,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希望。
1919年3月,在得知南开学校即将创办大学部的消息后,他决定回国学习。临行前,他将梁启超《自励》一诗,书赠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南开同学王朴山:“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歌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1919年3月,周恩来为友人张鸿诰题诗《大江歌罢掉头东》。
同时,周恩来还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书赠前来饯行的南开同学张鸿诰,并在附言中表示:“返国图他兴。”而此后不久,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也彻底改变了周恩来的人生道路。
“二十年华识真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身处日本的周恩来等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由于阶级矛盾空前尖锐,马克思主义和不同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同时涌向日本,并在这里得到广泛的传播。
1917年12月22日,周恩来致信南开同学陈颂言,谈及旅日留学生活:“留东学子在此,约分三派:一埋首用功,不闻理乱;一好出风头,到处声张;一糊涂到底,莫名其妙。此外,持求学济世,以用功为根,交接为道,糊涂藏隐者,乃属上流不可多得之士。”信中他表示:“家国恨,天下事,不堪一提!极目神州,怆怀已达极点!乃争权者犹红其眼,磨其拳,不顾生死,哀哉!苦吾民矣,为之奈何!”
周恩来在日本求学期间写给南开同学陈颂言的信
在日本的求学生活,打开了周恩来由异域观察故国的新视角。他每天都认真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每篇日记的内容包括:天气、温度、修学、治事、通信等提要部分和日记正文。周恩来在日本求学期间的日记,始于1918年1月1日,止于1918年12月23日,真实记录了他旅日近一年中每日的学习、生活、社交和思想情绪的变化,特别是记录了他思想上所发生的重大转折。
1918年春节期间,周恩来把《新青年》第3卷找出来,重新反复阅读。其中所持的新思想新观点,使他豁然开朗,遂在那天的日记里兴奋地写下两句诗:“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
周恩来在日本求学期间的日记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恩来还先后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河上肇的《贫乏物语》,以及《新社会》《解放》《改造》等杂志,同时也阅读介绍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日本新村主义的文章。经过潜心研究、认真思考和比较,周恩来的思想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日益深化,越来越多地倾向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在1918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
“革心、革新”
1919年5月,21岁的周恩来提前结束日本留学生活返回天津。席卷神州大地的五四运动,为其施展人生抱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大舞台。
邓颖超回忆说:“五四运动后,五六月间恩来回国。当时女同学中间都说有一位青年叫周恩来,大家都很喜欢他。有一天召开群众大会,抗议山东军阀杀害一名爱国志士。大会主席台上坐着一位戴鸭舌帽的青年,穿一身绿不绿黄不黄的衣服和一双白色皮鞋。有人告诉我,这个人就是周恩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
五四时期的周恩来
为进一步唤起民众,把运动引向深入,6月下旬,天津学生联合会负责人谌志笃、马骏邀请周恩来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周恩来表示,“我所以回来,就是为了参加救国斗争,负此责任,义不容辞。”从筹措资金到各项具体出版事宜,从搜集新闻到写稿子,从编排版面到校对,甚至卖报,他都亲力亲为,不辞辛苦。7月21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创刊,刊名下方用英文写着:“民主: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我们的箴言。”在创刊号上发表的社论《革心、革新》中,周恩来提出改造社会、改造思想的号召。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初为日刊,辟有主张、时评、新思潮、新闻、国民常识、函电、文艺、翻译八栏,以“敢言”闻名,被誉为“全国的学生会报冠”,在指导天津五四运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周恩来以“飞飞”为笔名,揭露时政黑暗,唤醒民众觉悟,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先后发表了《黑暗势力》《讨安福派的办法》《评现今舆论界并问〈益世报〉》等一系列笔锋犀利、战斗性强的文章。
“天津的小明星”
随着爱国运动的不断深入,为了加强斗争的力量,在周恩来提议下,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和天津学生联合会的20名青年男女冲破封建观念束缚成立觉悟社,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
觉悟社的第一批社员包括马骏、谌志笃、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等,男女社员各10人。为了彻底消除男女有别的痕迹,觉悟社还规定“社员用抽签办法决定代表个人的号数,代替各人对外的姓名”,抽到后要以号数的谐音取名。在这次抽签中,邓颖超抽到一号,取名“逸豪”,周恩来抽到五号,于是便有了后来多次使用的化名——“伍豪”。其他还有,郭隆真取名“石衫”(十三),刘清扬取名“念吾”(廿五),李毅韬抽到四十三号,“李峙山”便成为她长期使用的名字,等等。
觉悟社成立仅三个月,就引来北京《晨报》报道,称其是“天津的小明星”。刘清扬回忆说:“我们常在一起开会,谈论和研究一些新思潮。那时我们都很幼稚,只有满腔的爱国热情,还没有一定的信仰。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什么都谈论。”
部分觉悟社成员合影。前排右起:李震瀛、刘清扬、邓颖超、周之廉、郑季清、薛撼岳、谌志笃。后排右起:周恩来、胡维宪、郭隆真、李锡锦、马骏、潘世纶、谌小岑。
周恩来主编的《觉悟》杂志,不仅是觉悟社的社刊,也是五四运动时期影响较大的著名刊物之一。该刊为大32开,每期100余页、近10万字,1920年1月20日创刊。该刊所登载的《觉悟》和《觉悟的宣言》,是经全体社员集体讨论后由周恩来执笔写成的。其中《觉悟》一文实际上是该刊的发刊词,虽仅600余字,但论述精辟、言简意赅,阐明了觉悟社的宗旨: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
周恩来担任主编的《觉悟》创刊号
《觉悟》第二期收集了40余篇稿件,本拟1920年2月20日出版,但由于1月29日周恩来、郭隆真等觉悟社骨干在领导天津学生运动时被捕,觉悟社的活动转为地下,第二期未能付印便停刊了。
“思想是颤动于狱中”
1920年1月29日,天津各校学生数千人在觉悟社的领导下,为抗议军阀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运动、逮捕爱国学生举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和请愿活动,结果遭到残暴镇压。请愿代表周恩来与于方舟、郭隆真、张若名等人被捕,随后遭到长达半年之久的监禁。他们开始被拘于天津警察厅,后转移到天津地方检察厅。周恩来等四人与其他同时被捕的20多名各界代表,在狱中坚持斗争,并以绝食抗议。
邓颖超回忆说:“我们聘请同情我们的大律师刘崇佑先生为辩护人。当时他几次由北京赶到天津,到狱中去向各代表收集材料;并且指导和帮助我们进行讼诉的事情。我们热心地学习关于讼事的常识,搜集答辩的材料;一面又动员舆论做我们的后盾。”
7月1日,周恩来以四位学生代表的名义给刘崇佑律师写信,就天津地方检察厅诉四人“强暴胁迫,不服解散”作了声明,为律师的辩护提供佐证。
1920年7月1日,周恩来、于方舟(原名于兰渚)、郭隆真、张若名(字砚庄)等四名学生代表致刘崇佑律师的亲笔信。
由于社会各界的鼎力营救,周恩来等人与被捕的20多名各界代表于7月17日获释。
从1月29日被捕,到7月17日出狱,周恩来在狱中度过的半年时光,可以粗略地分为警察厅和检察厅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被捕到4月7日。这期间,周恩来等四人与其他同时被捕的20多名各界代表被关押在警察厅,彼此不能见面,无法交谈。直到4月7日,通过狱中的斗争,警察厅被迫将被捕代表移送地方检察厅,拘留条件才稍有改善。
《警厅拘留记》就是周恩来根据狱中被拘代表的回忆和个人日记等编写,记载了反动警察厅对被捕代表采取“既不审讯,又不释放”的拖延手段,周恩来和难友们的抗争,以及邓颖超等24人为了营救战友到警察厅要求替换被捕代表、轮流坐牢等史实。全文共约3.5万字,分为“魁发成事件”“警厅花园内学生被殴”“各团体代表被捕”“被捕后的安置”“学生陆续的被捕”等18个部分。这本手稿是1951年有关部门从北京琉璃厂旧书店中购回,并拟在当时的中央革命博物馆中陈列。时任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决反对他的手稿进博物馆,于是这份手稿一直保存在中南海西花厅,直到周总理逝世后,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再三请求下,邓颖超才将手稿送给博物馆保存。
周恩来《警厅拘留记》手稿
《检厅日录》则记载了被捕代表们从4月7日到7月17日在天津地方检察厅关押的情况,由周恩来根据被捕代表的活动日志与日记编辑而成,采用的是日记体“纯主观的写法”。
根据该书“例言”中的记载,书稿完成于1920年11月24日周恩来赴欧留学的途中,1921年春起在天津《新民意报》上刊登。1926年7月,在同为被捕代表的马千里和孟震侯的努力下,由又新印刷所刊印成书,署名“周飞飞”。
周恩来《检厅日录》书影
据《检厅日录》记载,在被检察厅羁押期间,周恩来等组织读书团、演讲会,先后五次讲授马克思主义学说:5月14日“周恩来介绍马克思学说”,5月28日“周恩来讲马克思学说,历史上经济组织的变迁同马克思传记”,5月31日“周恩来讲马克思学说,唯物史观”,6月2日“周恩来讲马克思学说,唯物史观的总论同阶级竞争史”,6月4日“周恩来续讲马克思主义——经济论中的余工余值说”,6月7日“周恩来续讲马克思的学说——经济论中的‘资本论’同‘资本集中说’”。在被监禁的条件下,能如此比较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不仅说明了当时周恩来深厚的理论功力,更体现出他的崇高信仰和乐观精神。
如果说入狱前的周恩来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改造、积极参加进步活动的学生,而出狱后,他就开始逐步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坚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之路,也是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周恩来就是这条道路坚定的开拓者之一。
出狱后,周恩来在给觉悟社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他说自己“思想是颤动于狱中”。这也应了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的警语:“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1922年3月,在另一封给觉悟社友人的信中,周恩来这样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这是他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昭告友朋的誓言,也是他一生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
(作者:黄黎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