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法国哲学家佳玥:当“艺术8”闯入我的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5期作者:赵慧颖
字号:默认超大|


法国哲学家、作家佳玥

  一袭紫罗兰色的衣裙,米白色的珍珠项链泛着圆润光泽,宛如一串晶莹的月光流淌在颈部。素淡从容却让人过目不忘,这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克里斯蒂娜·卡约尔(Christine Cayol,中文名佳玥)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4月20日,由“艺术8”协会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艺术8——青年艺术家联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艺术8”协会的创始人,佳玥日前在位于北京的家中接受了记者采访,她用“双向奔赴”一词形容中法文化交流跨越百年的历程:“2024年是中法建交一甲子,也是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非凡之年,我愿以‘艺术8’为桥梁,让法国艺术家与中国结缘,也让中国艺术家真正走进法国,实现中法文化的双向奔赴。”


2024年4月,“艺术8——青年艺术家联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二十载“中国缘”

  一方黄木制成的老式书桌上,几款香薰蜡烛和一摞书籍摆满了整张桌子。《福楼拜评传》和《包法利夫人》静静地躺在那里,泛黄的封面和陈旧的书页,彰显着两本经典著作的年代感。这方氤氲着书香的天地,是佳玥的小书房和会客厅。

  “2003年,在对中国完全不了解、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来到了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佳玥告诉记者,在中国生活的20余年间,她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实现了从陌生到适应再到接纳的转变。而如今,推动中国文化走进法国、走向世界,已成为佳玥积极投身的一项漫长事业。

  佳玥与中国的缘分肇始于爱情。21年前,佳玥的丈夫出任法国电力集团亚太区总裁,她陪同爱人来到中国。“那个时候,我的先生非常热爱中国,从他的讲述中,我对这片土地也充满了好奇。”

  初到中国,佳玥一家人居住在北京簋街一个古老的四合院里。这里的一砖一瓦,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古朴的生活气息,将佳玥身处异国他乡的陌生感一扫而光。时至今日,她犹记得与老北京初次相逢的惊喜:湛蓝的天空下,人们三三两两地在公园散步、跳舞、打太极。拐不完的胡同里,老大爷们提笼架鸟,街坊邻里相互串门、玩笑说闹。“原来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们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与我的人生观不谋而合。”就这样,在中国停留的日子里,佳玥与各行各业的中国人交流,用她的眼睛和耳朵重新认识中国。

  这个过程中,佳玥收获了大量有关中国文化的新认知,也在不断探索中法两国文化的异与同。她先后出版了《十句中国格言的智慧》《为什么中国人有时间》等多部法文书籍,书中展现的中国人的生活和智慧,引起了许多法国读者的好奇。其中《为什么中国人有时间》一书还被翻译成了西班牙语和荷兰语。

  佳玥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时间智慧有着独特的观察与思考,在她看来,中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时间观念。西方人的时间观是线性的、可测的,人们通过手表等计时工具,实现对时间的掌控。相比西方的“理性至上”,中国的时间观延续了道教的“流水思想”——水是有力量的,它似弱实强,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止它奔流入海,就好似人们无法控制四时节气的更迭。佳玥告诉记者,“我的朋友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在中国生活,那你必须了解‘变通’的涵义。”因为中国人对待时间的观念,理性之外又多了一层感性维度,“人们与时间做朋友,懂得把握节奏、留有余地”。

  当佳玥放下“法国思维”,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处理时间,她反而发现了一种含而不露的智慧——原来时间的哲学早已灌注到中国人的一饮一食、日常实践当中。“我很爱中国的茶文化,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茶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产生不同的香气和口感。”再比如,佳玥对中国的菜肴情有独钟:“我知道中国人会根据四时节气选择应季菜肴,4月清明前后,香椿鸡蛋就是我的最爱。”当时间不再是约束,岁月流转的美妙体验,以及老街里传来的烟火气息,让佳玥彻底爱上了北京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家、客厅与沙龙

  21年前一句中文都不会讲的佳玥,如今却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初到中国时,她四处寻找咖啡与葡萄酒,如今闲暇之余,她会沏上一杯普洱,看书品茗。佳玥告诉记者,“作为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法国人,我是幸运的,有机会近距离体验中国文化,我希望把这种体验带给更多的中法青年艺术家。”

  2009年,佳玥在北京创办了一个非营利性质的艺术文化活动空间——“艺术8”。在这里,有关中法文化的展览、讲座、音乐会、研讨会等时常举办,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共聚一堂,自由平等地交流对话。

  这家以资助艺术创作为宗旨的机构为何以“艺术8”命名?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佳玥表示,“艺术机构与数字‘8’很有缘:原址在尚8文化创意产业园,坐落于朝阳区郎家园8号,园区由8间废弃旧厂房改造而成。并且在中国,‘8’的寓意很吉利,所以我果断决定,机构的名字就叫‘艺术8’。”取名看似随意偶然,其中也蕴含着深意。在佳玥心里,创建“艺术8”是她孩提时的梦想:“这里不仅是艺术中心,也是谈天说地的‘酒吧’,融合了艺术与生活。不同于那些具有商业属性的画廊,‘艺术8’更像一个家、一个客厅、一个沙龙。”

  “艺术8”创办15年来,事业进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从启动资金的艰难筹措,到原址因商业开发而被拆除,佳玥与她的中国合伙人几度攻克难关。

  时光荏苒,“艺术8”如今已在北京中法大学旧址重获新生。这是一座兼具西式结构和中式瓦顶的“大宅门”,背靠着南锣鼓巷,穿过石板铺就的门廊,青砖红瓦的建筑风貌依稀可见。北京中法大学曾是历史积淀深厚的“高等学府”,也是近代中法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中心。明亮的现代装饰与独特的古建筑风韵,赋予了“艺术8”更多鲜活的力量。“我们选择在中法大学旧址安‘家’,是希望为中法交流搭建一座新的桥梁。”佳玥告诉记者。

  艺术是一座桥梁

  2011年,“艺术8”搬迁至皇城根下,展览、讲座、音乐会等系列活动随之展开,中欧艺术家以不同形式开启对话。与此同时,佳玥先后为“艺术8”设置了法国奖、中国奖、手工艺奖,用以资助中法两国青年艺术家分别前往巴黎、北京驻地开展艺术创作,展出他们的个人作品。

  谈起“艺术8”奖项的影响力,佳玥十分兴奋。12年里,这个看似小众的艺术奖项,持续发掘着中法新生代艺术家,并为他们早期职业生涯的开展提供着潜移默化的助力。“艺术是一座桥梁。事实证明,艺术家驻地创作的形式,不仅为艺术界交流作出了贡献,也推动了中法两国间社会及文化的互动。”

  当中法两国艺术家打开了了解千里之外神秘文化的大门,佳玥清晰地看到年轻人创作风格的变化。


“艺术8——青年艺术家联展”一角

  2024年,一场名为“艺术8——青年艺术家联展”的展览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这场致力于支持中法两国青年艺术家驻地创作和交流的展览,共展出了34位艺术家的56件作品。

  走进展厅,一段中法文化交流的佳话就此展开。“艺术8”驻地生活对艺术家们的触动,通过作品展现在观众眼前。法国艺术家来到北京胡同,产生了新的创作灵感。2012年“艺术8”奖获奖艺术家珂莱(Claire Tabouret)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重新审视自己,开始用中国水墨在宣纸上创作自画像,飘逸的笔触呈现出她的个性;2017年获奖艺术家列思(Lyes Hammadouche)则将中国哲学、将东方文化里对时间的理解融入自己的装置作品之中。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则呈现了广阔的艺术视野和丰富的创作手法。2014年“艺术8”奖获奖艺术家彭勇从佛龛演化出绘画系列《一念三千》,将信仰虚化成色块;2019年获奖艺术家蔡雅玲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和温度,使用自己和母亲的头发,以及记忆里幼时穿着的的确良布,创作了系列雕塑《波普点》。风格各异的展品,独具匠心的创作,以及作品中闪现的来自异国他乡的文化符号,无不记录着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佳玥感慨说,“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当你转变了一个视角,艺术也就悄然发生了。”

  在与青年艺术家的交往中,佳玥时常折服于他们天马行空的艺术创意,也常被年轻人追求艺术的执着与信念所打动。据统计,迄今共有45位获奖的中法艺术家前往北京或巴黎进行驻地创作,形成了鲜活独特的艺术影响力。


4月20日,在“艺术8——青年艺术家联展”上,“艺术8”创始人佳玥(前排左一)与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观展交流。

  中法文化摆渡人

  当人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总是说,1964年,法国缘何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在佳玥看来,这其中不仅有外交战略的高瞻远瞩,也有文化共通的价值根源。

  2013年10月,中法两国庆祝建交50周年前夕,法国政府授予佳玥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以表彰她为法中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我认为这是一个契机,为中法交流做点事情,让法国艺术家看到真切的中国,也让中国艺术家倾听法国的声音。”

  如何打开这扇“双向奔赴”的大门?佳玥认为,文化无疑是最适用的钥匙。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佳玥愿做中法交流的“摆渡人”。

  “文化交流的关键在于民心相交。”2013年,趁着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到她家做客之际,佳玥主动提出倡议:能否设立一个“中法文化论坛”?毕竟在当时,以经济、科技、绿色为主题的论坛很普遍,但文化艺术领域的论坛却比较罕见。“拉法兰总理当即表示赞同,提出要与欧美同学会的陈竺会长共同商议此事。”此后两年间,这场彰显了中法双方对文化交流高度重视的论坛,进入如火如荼的筹备期。

  2016年,首届中法文化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盛大开幕。八年来,这个发挥着“民间外交生力军”作用的重要平台,先后走过了中国北京、西安、苏州和法国里昂、尼斯等城市。论坛上,中法各界代表围绕遗产保护、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城市发展等诸多领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在佳玥看来,中法文化论坛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是一场收获了友谊、合作、共识的盛会。“艺术8”作为第三方艺术机构,在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中扮演着穿针引线的作用。“第三届中法文化论坛,我们邀请了法国娇兰第五代调香师蒂埃里·瓦瑟。当他第一次来到西安,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建立联结,创作灵感迸发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基于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位被称为“娇兰的‘鼻子’”的调香师,运用其在香水领域的专长,为西安定制了一款风格独特的香水。当娇兰与西安邂逅,有力推动了古长安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推崇。

  “我的印象里,法国朋友很喜欢中国电影,但所能接触的中国电影作品却很有限。就像每年有近3万中国学生赴法国留学,可在法国的大街小巷,中国面孔依然罕见。”佳玥表示,新一代创作者有着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开放包容也善于发声。“艺术8”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用更具活力的展览、深度融合的论坛,以及更有价值的驻地交流活动,推动年轻人创作更多充满个性与创意的艺术作品。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