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相隔万里,悠久、高雅的中国文明一直深深吸引着法国民众。回顾近几百年的历史,从文献典籍、名胜古迹和领导人会晤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对“法中兄弟”友好交往的许多珍贵瞬间。
“太阳王”路易十四(1638—1715)在其统治期间,对中国文化和历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最广为人知的是在17世纪晚期,路易十四曾派遣法国耶稣会士使团前往中国拜见当时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从1697年开始,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为路易十四带回了超过300卷由康熙皇帝赠送的藏书,也被法国皇家图书馆(今法国国家图书馆)永久珍藏。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典藏,最早更可以追溯到路易十四的教父、法国首相马扎然留下的16卷中文手写本。
古往今来,法国人民一直都被中国所深深吸引,而我在中国这17年来的生活,也强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从我有幸去过的中国城市武汉说起。这个位于华中腹地的中国第七大城市,是法国人心目中“滚滚长江边上的法语角”,与法国人民之间有着一段特殊渊源。1966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法国总统戴高乐决定将湖北省会打造成“中法友好合作的典范”,特别是强化两国大学之间的合作。如今,武汉已成为法中合作最具活力的地区、法国在华投资密度最大的地区、中国汇聚法语人口和拥有在居法国人最多的地区。就连法国前总理贝尔纳·卡泽纳夫也认为,武汉是全中国最具法国风情的副省级城市。
在50多年革命生涯和26年的新中国总理生涯中,周恩来不断地展现出他作为伟大的国家领导人和外交家的卓越才华。这位对大多数法国同胞来说都并不陌生的中国总理曾于1920—1924年间留法勤工俭学,以了解欧洲国家社会现状。位于巴黎十三区“意大利广场”戈德弗鲁瓦街17号的海王星旅馆,是周总理曾居住过的地方。
巴黎海王星旅馆临街墙壁上镶嵌的周恩来纪念碑 中新社记者 李洋/摄
1979年10月,法国政府确定该旅馆为周恩来在欧洲进行革命活动的纪念地,并出资制作了一块带有周恩来头像浮雕的大理石纪念牌,镶嵌在旅馆临街的墙壁上。纪念牌上周恩来的名字由邓小平题写,下有法文说明:“周恩来,1922—1924年留法期间曾居住于此。”
在1979年10月16日举行的纪念牌落成典礼上,时任法国总统德斯坦发表讲话以示敬意:“有时,两个国家的关系会因一个人的出现而转变。周恩来总理在大约60年之前踏上这片土地,他被当时法国的革命理想所吸引,想要找寻能够使中国独立、让中国人民更有尊严的奋斗灵感。周恩来先生不仅仅是我们的朋友,对千千万万的法国人来说,他代表了中国的形象。我们为中国人民拥有这样一位伟人而感到高兴。”
另一位曾旅居法国的中国伟人是邓小平。他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上世纪20年代初,16岁的邓小平踏上法国的土地,在这里学习并且开展了大量工作。他在法国探索马克思主义,而那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尚未深入中国。
当地时间2014年9月19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法国国民议会议员、蒙塔日市长让-皮埃尔·多尔共同为“邓小平广场”揭牌。图为刘延东在揭牌仪式上向当地赠送邓小平塑像。中新社记者 龙剑武/摄
尽管没有太多的法文档案能使我们对邓小平的思想和行为有一个足够清晰的认识,但那段留法时光想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2年,邓小平邀请了法国几个大城市的市长访问中国。令人惊讶的是,蒙塔日这个小城市的市长努布拉也在受邀之列。令那些大城市的受邀代表感到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努布拉受到了异常热烈的欢迎。事实上,他是代表团中唯一一位享受欢迎横幅待遇的市长,并且有幸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私下会晤。邓小平和他一同回味了可颂的香味以及旅法期间的美好经历。
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看球赛是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时养成的一个习惯。据说,当时为了能够观看奥运会的一场足球比赛,他把自己唯一值钱的外套典当,换成球票,从此这个兴趣陪伴了他一生。
法国蒙塔日火车站前邓小平广场上矗立的大型雕塑《百年丰碑》。雕塑中,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目视远方,神情坚定。中新社记者 李洋/摄
2014年,为纪念邓小平,蒙塔日市将火车站前的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广场标牌上用中法两种文字写着:“谨纪念20世纪20年代来蒙塔日勤工俭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伟大领导人邓小平先生。”2016年,中国旅法勤工俭学主题纪念馆在蒙塔日市落成并对公众开放,专门纪念周恩来、邓小平等前辈在法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那段历史。
这些往事无疑书写了法中关系中难忘的美好篇章。结合自己在中国工作和生活17年的经历,我能深刻地感受到,法国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声誉,在中国人心目中,法国首先是“浪漫传奇”的代名词,但又不仅限于此。法国曾是较早与新中国保持联系的西方大国之一,这一事实从未被人们遗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各国必须要站队,不是站这一边,就是另一边。当时,法国还没有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也不愿明确加入某一政治阵营,而是选择采取基于尊重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政策。
1964年1月27日,法中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宣布:“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三天后,戴高乐总统发表演讲说:“基于事实和充分的理由,法兰西共和国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
在经过了十几年的思考后,法国下定决心,终于成为第一个正式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戴高乐在演讲中还强调:“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她就在这儿,如果视而不见,那就是盲目的,尤其是当她的存在感与日俱增的时候。”当然,法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位的正式承认,也反映了法国想要摆脱美国影响的愿望。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法国还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近年来,两国元首一直保持着密切往来。2023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马克龙总统时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之变,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具有独立自主传统的大国,作为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坚定推动者,有能力、有责任超越分歧和束缚,坚持稳定、互惠、开拓、向上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方向,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马克龙总统也表示,法方坚持独立自主外交,主张欧洲战略自主,反对搞对立分裂,反对搞阵营对抗。法国不会选边站队,而是主张团结合作,大国关系保持稳定。
让我们祝愿法中两国友谊长青!这份美好的友谊理应被我们视若珍宝,对全人类也至关重要。
[作者:莫言(Yves Mouillet)|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法语频道新闻主播]
(责任编辑: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