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滦平县金山岭长城景区。视觉中国/供图
山东济南,千里齐长城逶迤而行,成为假日旅游观光打卡之地;江西赣州,“走一段长征步道,吃一碗红米饭南瓜汤”的红色旅游,受到众多游客好评;河北沧州,游人漫步于大运河畔堤顶路,感受谢家坝蕴含的中国智慧;长江三峡,幽深秀美的巫峡景色,更是令游客流连忘返……一段时间以来,随着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不少沉睡的文化资源被唤醒。
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首创的概念,蕴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底蕴。2023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九江调研时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重要文化空间,也是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支撑。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近日,本刊专访了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让我们从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感悟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探析这项重大工程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
统筹规划,科学绘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蓝图
中国新闻发布: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我国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背后有何深意?“国家文化公园”与“国家公园”相比有何不同?
韩子勇:国家公园,主要针对国家级自然生态、自然遗产,包括独特、稀缺、重大、具有代表性的地质、自然、动植物资源等,是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设定的大尺度国土空间。国家公园制度源于美国。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结合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自然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文化公园,是为了保护、传承、弘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的文化遗产而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空间。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首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8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关乎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陕西渭南,黄河边的潼关古城。视觉中国/供图
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分别以自然和文化为主题,这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自然和人文不可分,所以在很多地方,“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的范围又是重叠的,比如三江源区域,是国家公园,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中国人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探寻河源文化,就此形成了重要的历史活动线索和连绵的文化母题。
提炼标识,挖掘国家文化公园的多维价值
中国新闻发布: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精准提炼和系统总结。您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如何体现中华文明这五大特性?
韩子勇: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精神价值,契合并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概括。可以说,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例如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建,是人类历史空间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历史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故乡”,长城协调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从山海关到帕米尔,万里长城横亘15个省(区、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大运河,突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这条沟通南北、互济江河的中国传统人工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治水、用水的最高典范,也是同类世界文化遗产中开凿时间最长、使用时间最长、里程最长的一条运河。它串起了东部8个省(市),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人工水道。
长征,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红军从东南到西北,冲破重重围剿,跋涉15个省(区、市),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宁夏中卫,雪后的沙坡头黄河湾。视觉中国/供图
黄河之水天上来,哺育9个省(区),在黄土高原挺起“几”字弯,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民族精神的根与魂;长江,则是中华民族的膏腴之地,微微下沉的深腹巨流,浩浩汤汤,流经13个省(区、市),滋养出富庶江南。长江与黄河皆源于青藏高原,一南一北,犹如横卧在中华大地上的两条巨龙,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辽阔土地上,悠久岁月里,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纵到底、横到边,每一笔都写在中华民族的灵魂血脉里。纵横交织的中华足迹,构成一个大大的“国”字,是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的国家文化空间。
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覆盖广泛,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的特征,堪称国家级历史文脉和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华精神构造、中国历史足迹,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成、发展的区系、轨迹和线索,这些伟大的文化空间,集中体现出“多元”之“一体”,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个国家文化公园各具特点又榫卯相扣,构成起承转合的精神实体。
文旅融合,创新国家文化公园实践路径
中国新闻发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您认为,在建好用好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应如何做到守正创新?
韩子勇: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关键在于守正创新,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辩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守正是建好用好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根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始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所共享,真正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时代载体。
创新是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手段。作为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本身对于探索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就是一种非常大的创新。而从具体实践层面来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因文脉而立,应进一步赓续文脉,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进一步挖掘、保护、用好革命文物,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美丽中国。
可以说,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这项工程,不仅创新了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更彰显了文脉传承和文化规律。
新时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在创新理念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传播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国家文化公园肩负着树标识、展形象的重要使命,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要紧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四类主体功能区(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和五个关键领域基础工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抓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创新的方式和机制,让文化说话、让历史被读懂。通过以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等方式,让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完善文物与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承古开今,推动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
中国新闻发布:国家文化公园可以说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热词。在您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构想,其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韩子勇:国家文化公园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门楣梁柱,也是民族精神的族徽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中论述的“四个共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引了方向。
新疆哈密巴里坤县,天山脚下的烽燧遗存。视觉中国/供图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要靠一个一个项目、一件一件事情来具体推进的。选择什么样的项目,做什么样的活动,要从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四个共同”“五个突出特性”上入手,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准确、更有价值、更能从中提炼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通过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连接性,地方文明一脉相承,相互交流,相互激荡,形成合唱。我们的文化迭代发展、生生不息,也都可以从中看得很清楚。我们的历史是共同书写的,疆域是共同开拓的,文化是共同创造的,精神是共同培育的。从东汉开始在新疆屯田,历朝历代,只要中央王朝有能力,都会屯垦戍边。伟大的西迁精神也是屯垦戍边、爱国主义的壮举。这些内容都值得深入挖掘。
着眼于历史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如深圳,经过改革开放45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在新时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员,其中彰显的现代文明值得总结。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应关注到特殊区域内涌现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现象,要从中生发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使古老和现代相映成辉。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