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好新疆的“她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1期作者:陶恒
字号:默认超大|

  时逢冬季,天山南北雪花纷飞,寒风凛冽。这片广袤的土地孕育了勤劳勇敢的各族儿女,他们和睦共处、繁衍生息,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新疆女性美丽、善良、热情,她们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断提升自我,在企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平凡追梦人

  出生于1990年的海丽且姆·克热木,来自哈密市伊州区白石头乡踏水村一个典型的农牧民家庭。结婚后,她和丈夫以养殖牛羊、做买卖为生,一年忙到头,只能解决全家人温饱问题。

  几年前,在当地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海丽且姆全家搬迁到了伊州区陶家宫镇幸福村。当时,哈密市属国有企业哈建集团成立的建营康城公司在附近招工,从小便向往有一份稳定职业的她,毫不犹豫参加了应聘,顺利成为一名仓库职工。


2023年12月11日,海丽且姆·克热木在建营康城公司大厅接受媒体采访。

  尽管只有高中学历,但海丽且姆积极上进,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很快就成为公司配送中心的仓库管理员。这份工作,给她提供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等职工福利,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经济面貌。

  据建营康城公司办公室马主任介绍,公司吸纳了幸福村等周边乡镇的不少牧民、养殖户,60%以上都是女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比她们当中不少人在山上一年的收入还要高”。

  “公公婆婆颐养天年,丈夫继续养牛、经营小买卖,孩子在幸福村幼儿园就读,现在的生活,我觉得很知足。”从普通农牧区妇女蜕变成职业女性,新时代农村女性的自信、自强在海丽且姆身上熠熠生辉。

  毕业于塔里木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阿曼古丽·条良,是新疆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驼公司”)在伊吾县最早的一批职工之一。这是一家以骆驼乳制品的科研、生产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2023年12月13日,中驼公司技术经理阿曼古丽·条良向媒体介绍自己在公司工作的情况。

  原本,阿曼古丽在政府部门从事文字工作。一个偶然的契机,她得知中驼公司实验室在招聘技术人才,想到自己所学专业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便果断跳槽来到了中驼公司。

  公司筹建之初,员工中只有阿曼古丽是少数民族,但公司领导还是专门为她打造了一个清真食堂。优厚的待遇,让阿曼古丽在入职仅两年后便全款购买了一辆小汽车,作为通勤代步工具。

  入职六年来,除了经济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阿曼古丽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今已是技术经理的她,管理着实验室里十多名“90后”“00后”职工。这些职工中,少数民族职工占了多数,汉族职工只有三名。

  每逢节庆日,除了公司举办的盛大庆祝活动,阿曼古丽与同事们还能享受假期和其他福利。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她们仍在继续努力工作,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幸福生活都充满了希望。

  文化传承人

  吐思娜·牙克亚是哈密市刺绣非遗传承人,1971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七八岁开始,她便迷上了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长大后进入银行工作,她也始终没有放弃这个爱好。

  有一次,吐思娜到上海参加一场国际博览会。在博览会上,她被展馆内陈列的一件件精美刺绣生活用品所吸引。“为什么不能把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与现代物品结合呢?”那一瞬间,吐思娜萌生了这个想法。


2023年12月14日,哈密非遗中心,哈密市刺绣非遗传承人吐思娜·牙克亚向游客展示刺绣技艺。

  想到了就马上尝试。2005年,吐思娜在阿勒屯古街开了一家名为“古街记忆”的刺绣店。她尝试把传统的刺绣纹样与现代生活用品结合,用时尚的方式展示新疆的多彩与绚丽。2017年,吐思娜为太阳帽和太阳伞设计并创作了精美的刺绣图案,在当年哈密瓜节的旅游产品展销会上一炮而红。这样的旅游产品兼具民族特色和实用性,吐思娜刺绣店的生意越来越好。

  近几年,在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和伊州区妇联的帮助下,吐思娜先后参加了葫芦雕刻培训、全国妇联在济南举办的电商培训、快手公司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扶贫培训班等。

  如今,吐思娜已经培养了200名多民族绣娘,还有一位汉族绣郎。她还走上了电商销售的路子,把自己设计和绣制的绣花鞋、小挂包等旅游纪念品放在网上销售,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是吐鲁番坎儿井乐园景区的一名讲解员,她与坎儿井之间有着不解的缘分。

  在吐尔逊娜依一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父亲曾是坎儿井引水工程的一名建设者。然而,在她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在参加坎儿井开挖修复作业时,身上的绳索突然断裂……不到18岁的哥哥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家庭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吐尔逊娜依逐渐长大。

  最初参加工作时,对于是不是要来坎儿井担任讲解员,吐尔逊娜依也犹豫过。但随着工作时间的积累和对坎儿井的了解越来越深,她懂得了那些和父亲一样为了坎儿井一代代付出的人们的伟大。

  “如今我的女儿、儿子都成了坎儿井的小小讲解员。我们想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好坎儿井,守护好坎儿井。”吐尔逊娜依表示,自己今后还会坚持把坎儿井的故事讲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坎儿井。

  2020年,20岁的凯丽比努尔·库尔班刚从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就从父亲库尔班·麦提托乎提手中继承了民俗老物件收藏的衣钵,正式成为库尔班民俗博物馆的企业法人。


2023年12月16日,吐鲁番市库尔班民俗博物馆馆长凯丽比努尔·库尔班在向观众讲解博物馆内的地毯收藏。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摄

  民俗博物馆除了展陈老物件,也生产和销售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手工地毯、挂毯、艾德莱斯布料等。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有序地进行织布、刺绣等工作,这些工人都是凯丽比努尔从周边村子请来的。

  紧跟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凯丽比努尔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民俗博物馆的手工地毯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精湛的制作工艺,在国内外均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尽管一条定制手工地毯的价格动辄1万多元,但并没有阻挡国内外顾客慕名前来的热情。

  向更多游客讲解藏品背后的故事,将独具吐鲁番文化特色的地毯销售到世界上更远的地方,是凯丽比努尔努力的方向。

  致富带头人

  张凤梅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西山农牧场的职工,自1997年从河南周口老家来到新疆后,她再也没有离开。头几年,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种地,住的是小平房,冬天只能靠煤炉、火墙取暖,生活很艰苦。

  2012年,西山农场开始大规模推进城镇化建设,对职工创业给予一些支持政策。张凤梅和丈夫开了一个家具店。几年后,妇联又鼓励团场女职工居家创业,不仅给予创业者每年5万元的无息贷款补助,而且组织她们参加电商培训,提高相关知识技能,张凤梅又相继开了两家店。

  店铺要运转,势必要雇人。张凤梅的家具店,冬天会雇三名工人,夏天雇两名,帮着送货、安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周边百姓的就业问题。

  如今,张凤梅和同事们都住上了楼房,家家户户有地暖,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随着政策一年比一年好,我还想开第四家、第五家店。总之,越干越有劲。”

  来到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104团“天鹅之乡”的一处民宅,院外立着一块胡杨木,院内天蓝色的地毯上整齐地摆放着用来接待客人的桌椅。房间内,色调柔和的吊灯散发着温暖的光晕,桌上摆放着哈萨克族特色的装饰物品,浓烈的艺术气息让人身心愉悦。这就是奴丽娅·托乎达拜克的家。


2023年12月18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104团“天鹅之乡”的一处民院内,牧家乐主人奴丽娅·托乎达拜克为游客弹唱哈萨克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2012年,奴丽娅和丈夫开始经营牧家乐。创业初期,夫妻俩从施工设计、家具挑选到菜品设计,事无巨细,都是亲力亲为。

  随着团场经济的发展,牧家乐的民族特色美食也从简单的包尔萨克、奶茶、马肉、马肠等,逐渐扩展到手抓肉、那仁、烤全羊、酥皮羊腿等原汁原味的哈萨克美食。餐食品种越来越丰富,各种热菜凉菜应有尽有。

  如今,牧家乐也从只能接待3桌人发展到能同时接待300多人的规模,年收入达20多万元。每当接到婚礼、大型宴请订单时,奴丽娅还会请周边待业在家的村民过来帮忙,每人每天按300元的酬劳结算。不仅奴丽娅的四口之家生活越来越好,周边村民也改善了经济条件。

  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新疆城镇新增女性就业人数占新增就业人数的比例为45.11%,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占比为57.66%;就业领域性别歧视基本消除,妇女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男女同工同酬全面落实。

  “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需要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新时代女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她们用独特的智慧和力量,以乐观的态度和勤劳的双手,始终奋斗在路上。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