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幸福宜居城市 边陲丰饶民生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1期作者:李燕子
字号:默认超大|

  丹东,隶属辽宁省,是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鱼米之乡,也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和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面朝大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顺江而下,鸭绿江与黄海在此湍流交汇,城市江海相济,得天独厚,孕育出了丹东独特的物产和地域风情。

  河口的燕红桃

  每逢暮春时节,便是丹东河口村举办桃花节的时候。春光晴好,野蜂嘤嗡,对游人来说是最理想的踏春去处。更有煽情的说法:到桃花树前站一站,这一年就会交上桃花运,早成婚配。所以,每年春天桃花季,长辈都要催晚辈们到桃花树下站一站,让缤纷的落英飘洒到头上,以便顺利觅得佳偶。如果当年秋天就能成婚,那就连婚礼上的水果都齐了——河口桃花飘落后结了果子,名“燕红桃”,是当地闻名的物产。

  河口是应鸭绿江航运而生成的村子。早年辽东鸭绿江流域作为满清的“龙兴之地”,被清政府封禁了二百多年。直至近代开禁,鸭绿江逐渐成为重要的水运系统。鸭绿江上有两座断桥,一座在丹东市区,另一座就在市区上游的河口村。河口村这座鸭绿江大桥是公路桥,原名清城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这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早的秘密过江点。1950年10月23日深夜,彭德怀元帅和毛岸英等就是从这座桥上乘车过江的。整个河口村沿江而居,推门就是鸭绿江。村子独在两座水电站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现今河口村的小气候,为其带来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物产——河口桃花和燕红桃。


河口桃花 毕严伟/摄


河口燕红桃 刘海东/摄

  燕红桃的特点是硕大而甜蜜,最大的燕红桃一个就有一斤多重。甜蜜是因为这片鸭绿江边的土地土质肥沃,加之江水滋润,成熟的燕红桃绵软多汁,甜蜜可口。

  从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只生长着漫山遍野的辽东柞(也称“辽东栎”,北方地区常见的落叶树种)。1977年,还在计划经济时代,农业技术员李景野从北京的果树交流会上带回了燕红桃幼苗。但是东北冬季气温低,技术上无法解决燕红桃的冻害伤馁。直到1983年,河口村下游修建了太平湾水电站,使河口的冬季比其他地区的绝对低温要高出好几度,如此,燕红桃便具备了大规模种植的条件。

  然而,1990年当地政府提出在鸭绿江沿江地区建一条“百里万亩鲜果带”的计划时,河口村村民对改变耕作方式非常抵触。政府就派技术员挨门挨户做工作,只要肯试栽,资金、农资、技术等方面由县里提供全方位支持。第一批燕红桃结果时,示范户的收入使村民大开眼界,彻底认同了耕作方式的转变。

  现在,河口村的桃花成了景观,桃子成了品牌。循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从春到秋,河口村游客络绎不绝。

  古镇杏梅

  丹东地处边陲,千里边关,不乏乡村古镇。而第一流的古镇,非大孤山镇莫属。“先有大孤山镇,后有奉天城”。沈阳旧称“奉天”,虽然大孤山镇坐落边关,资历却堪比省会城市沈阳——它开埠的时间比沈阳更早。

  大孤山古庙群作为大孤山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唐代。玄宗年间,大孤山成为唐朝重要的北方港口,建立了望海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千年之后,大孤山码头又承载了庞大的闯关东移民潮分流事务。当年的大孤山,是闯关东移民落脚辽东的第一站,在此短暂驻足后,他们又挑着担子筚路蓝缕向东北腹地迁徙。


大孤山古庙建筑群 刘海东/摄

  因为大孤山有规模庞大的古庙建筑群,而古庙群又有着永远都绘不完的壁画,一些闯关东的移民就选择留在了这里。他们无疑具备绘画的才艺,所以,今天这座小小古镇的居民,总是带有普遍的文艺气质和文学细胞。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的杏花春雨也最美。春光明媚时悄然游历古镇,所见四合院静静地闭合于胡同深处,古老的黄土墙和青黛瓦还留有余痕,家家墙内杏花开得正好。驻足山坡遥望古镇,大街小巷都笼罩在杏花里,倘有春雨霏霏,更加疑为仙境。

  杏花之后的“大孤山杏梅”,是这方水土独有的特产。各地曾有移栽,所得皆不及大孤山这方水土的原产杏梅般澄黄甜蜜。

  大孤山杏梅起源于丹麦修女聂乐信(Ellen Nielsen),是她把杏梅从丹麦移植到了大孤山古镇。1896年,聂乐信来到中国。那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兵荒马乱的状态,她克服重重困难,开办了女子学校和崇政贫民救济所,致力于改变底层民众的苦难民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她见证了社会的安定和民生的改善,最终选择留下。

  1960年,90岁的聂乐信在大孤山古镇去世,终身未嫁。当地政府遵从她的临终遗愿,将她葬在了大孤山。如今,聂乐信的名字已经和大孤山古镇融为了一体。每到春天,杏梅花儿盛开,聂乐信就会又一次从花海中重生,享受着大孤山人对她的怀念。

  鸭绿江口湿地和丹东黄蚬子

  丹东鸭绿江入海口及黄海岸边,有一块狭小的湿地——鸭绿江口湿地,这是国内众多湿地中最为独特的一片。其独特之处,在于地处江海混水之域,兼具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的特征。

  每年四五月间,十几万只鸟儿便飞越太平洋和大西洋来到鸭绿江口。每到这时,便是鸟儿的节日,也是观鸟人的节日——丹东国际湿地观鸟节。成千上万的人齐聚观鸟台,用望远镜和“长枪短炮”瞄准遮天蔽日的鸟儿,眼看着无数珍禽从天而降:丹顶鹤、白枕鹤、大天鹅、黑嘴鸥、白额雁、小杓鹬……观鸟,便成为世人浮躁中的自我静修和与大自然的沉默对话。

  和许多城市不一样,丹东人最喜欢吃的是本地物产。海面及滩涂承蒙江海相济,物产别有滋味。海参、鲍鱼、海胆、鱿鱼、鲷鱼、江鲚、鳌花、梭蟹、海螺、纹蛤、林蛙、蚕蛹……只要想吃,丹东美味真是不要太多!


丹东黄蚬子 刘海东/摄

  丹东大黄蚬子不过是众多物产中最简单、最平凡的一种,它产自东港黄海滩涂,自从烧烤火爆出圈,也让世人认识了它。

  丹东黄蚬子最大的特点是鲜和嫩。它生长在咸水与淡水的交汇处,鸭绿江口湿地给它提供了纯净的空气和微生食物,它在浅海滩涂中慢慢孕育,睡足了,长大了,成了个头又大又肥的美味。

  现在,黄蚬子是游客到丹东必寻的美味。入夜,丹东的烧烤食单里,已经不能没有大黄蚬子了。最大的像只小号鸡蛋,放在炭火上,像是河蚌一样安静。渐渐地,炭火烤上来,灼热使它张开了壳儿,探出了触角。丹东人管它的触角叫“舌头”,它的“舌头”伸出来,不停地舔着唇边儿。壳儿里煮着它的汁液,像煮海,一会儿便嗅到了空气中略带焦煳的海鲜香气。这时的黄蚬子刚到火候,忍着烫,一口气吃到嘴里——外乡人的沦陷和亢奋正在此一瞬间。

  站在鸭绿江湿地入海口,自会理解这座城市为什么如此温润舒适,物产为什么如此味美鲜嫩。在陆地与海洋之间,湿地是理想的过渡,既调和了季风的干燥也调解了海洋的孤凉,所以丹东虽处于季风带上,却活得舒服,尽享天赠地馈的独特物产和美味。

  “丹东99”草莓

  临近春节,在丹东机场和高铁站,几乎每个离开丹东的行人手中都会拎一只白色泡沫箱,里面装着“丹东99”草莓。像春运一样,轰轰烈烈的丹东草莓季正是从这时开始的。

  丹东草莓种植历史久远,起源于东港市椅圈镇马家岗村。当年的马家岗草莓品种是鸡冠草莓,近乎野生,口味儿却十分甜美,家家户户都种草莓自个儿吃。


丹东草莓 刘海东/摄

  村里有个果树技术员的儿子叫于维盛,那年还是个高中生的他,把草莓移栽到了花盆里,每盆草莓卖两元钱,赚取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之后,他在自家的自留地上建起了丹东地区历史上第一座温室草莓种植大棚,这为冰天雪地的东北带来了浆果种植方式的颠覆性变革——丹东人冬天也可以吃到草莓!

  村民们纷纷仿效。可人们总是搞不懂一个问题:”为什么温室草莓长得那么难看,很多畸形果?“

  受困于当时的草莓种植技术,种植户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于维盛已经长大,他子承父业,做了乡农业助理。1978年,他突发奇想,跟朋友要了一箱蜜蜂回来,在自家大棚内做蜜蜂草莓授粉试验。小小蜜蜂,一下子解决了温室草莓授粉的难题。经蜜蜂授粉的草莓,个个果型端正,颜值高靓。

  此后,于维盛又陆续解决了一系列草莓种植的技术难题。随着草莓种植技术臻于成熟,东港市政府开始全面推广草莓大面积种植。

  上世纪90年代,丹东市引进了日本草莓品种“红颜”。1999年9月19日,日本草莓种植专家斋藤明彦先生应邀来到了丹东,他带来三株“红颜”草莓种苗,而于维盛就成了其中一株种苗的主要繁育实验者。

  为了让于维盛专心搞研究,当时的椅圈乡政府为他专门开辟了一方草莓研究基地。而为了纪念斋藤明彦先生此行,这棵草莓种苗被命名为“丹东99”草莓。于维盛吃住都在“丹东99”草莓身边,遇到困惑,就主动向斋藤明彦先生请教。几经挫折,这株“丹东99”草莓终于培育成功。


村民们正在分拣丹东草莓。刘海东/摄

  经过于维盛的改良,“丹东99”草莓在保持日本“红颜”草莓品质的同时,因为特殊的土质和湿润温暖的气候,口感和果型更加独特、更加中国化。它像东北人一样,个头猛大,姿容饱满飒爽,口感甜美且有玫瑰和牛奶杂糅的清香。

  一个人成就了一方产业。20多年间,于维盛无私地奉献着自己全部的草莓种植技术,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如今,“丹东99”草莓已遍布丹东草莓种植区并推广到周边的县市,种植区内成立了诸多草莓生产合作社,草莓种植户已全部脱贫。于维盛还受邀前往朝鲜首都平壤,指导那里的草莓种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隔江相望的邻国朝鲜,也可盛产“丹东99”草莓。

  (作者:李燕子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图:丹东市文联、丹东市摄影家协会)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