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1期作者:周进
字号:默认超大|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途中在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参观。这次南方之行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的掀起。中新社发 唐军/摄

  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历史进程中的一座辉煌里程碑。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和伟大革命,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铸就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

  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一往无前,始终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引领了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伟大实践孕育和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激励和引领伟大实践。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磅礴伟力,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造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

  改革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项基本国策。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偷偷地按下18颗鲜红手印,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图为红手印契约书原件。视觉中国/供图

  1978年,对新中国来说,注定是一个重大而又鲜明的历史节点。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评论员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1月24日晚,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这个勇敢的壮举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一场大讨论、一次鲜活实践、一纸重要的宣言书、一声改革开放的“春雷”,自此,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2003年10月16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摄


2023年9月21日,河北廊坊,廊坊市第六小学全体师生通过各班级大屏幕收看“天宫课堂”第四课。视觉中国/供图

  在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中,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目标,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引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向城市,从经济向民主法制、科教等领域稳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成功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推行国有企业、金融体制等改革,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等跨世纪发展战略,到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到达成“九二共识”并不断扩大两岸交流......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废止了在中国存在2600多年的农业税;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我国成功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经过45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铸就改革开放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改革和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改革开放精神。

  其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伟大觉醒是思想的解放、禁锢的破除。中国改革开放45年来,解放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正是因为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正是因为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进入新时代,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都需要进一步依靠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其二是自我革命、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创新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这是改革开放45年实践的重要启示,是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巨大动力。4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充满创造活力、不断打开创新局面。“鲲鹏”展翅、“蛟龙”入海、“天眼”巡空、“悟空”探天、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5G迎来规模化发展关键期,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2022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强度为2.55%,高于发达国家平均2.3%的水平,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经济体。创新精神是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向前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实现飞速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源泉。


1980年9月,建设中的深圳特区。中新社发 黄永照/摄


2023年6月8日,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和招商街道辖区高楼林立,大型邮轮在蛇口邮轮中心停泊,现代化的深圳湾城市景象映入眼帘。视觉中国/供图

  其三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改革开放45年来创造的人间奇迹,依靠的始终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分阶段提出并实施“三步走”、“新三步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两步走”等战略安排,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一绘到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效最好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1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8%。

  其四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开放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开放,更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45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开山第一炮”蛇口设立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到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从东部沿海率先开放到沿江、沿边和中西部内陆地区全面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45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始终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源泉。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地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其五是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既要涉险滩,又要闯难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上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成功抵御并化解各种危机,在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时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成为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我国成功抵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战胜“九八洪水”、非典疫情、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灾害,夺取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中国在众多关涉国家战略安全的领域抢占制高点,不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伟大跃升。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磅礴伟力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世界,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铸就了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993年7月,广东深圳,家长带着孩子们在麦当劳吃大汉堡。视觉中国/供图


当地时间2023年6月24日,一场名为“Dragon Fest”的中华美食节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举行,数十个美食摊位汇集南北中餐经典,多个族裔的青年在一些摊位中体验制作中华美食。中新社记者 廖攀/摄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标识、新丰碑。改革开放45年的伟大实践孕育出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标识、新丰碑。从时间上,民族精神是贯穿整个历史的,改革开放精神是其当代华章之一。从逻辑上,改革开放精神与民族精神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改革开放精神属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结合,不是某个领域、某个地方的精神,而是涵盖全方位的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新时代具有更加重要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开启了深化改革的大幕,改革开放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载体,必将引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激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改革开放精神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历史的沉淀,更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前进的磅礴动力。改革开放精神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坚定信念的价值凝聚,也是新时代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激发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让广大人民群众相信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依靠自己的辛勤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持续,让改革开放的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断前进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动力。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汇聚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重新定义了全球发展观念,为拓展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中国经验,也成功捍卫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绘制包容共生的世界文明图景作出了中国贡献。中国不可逆转地走向复兴,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精神的崛起、一套新的价值观念的成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场,这是中国为捍卫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的改革开放雄辩地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作者: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慧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