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中国前农业部长何康(前排右二)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前排左三)等在参加世界粮食奖年会时与艾奥瓦州农业界人士相聚。后排左二为作者。
从小生长在艾奥瓦州乡村的我,在认识“农业”这个词之前,已经明白“为世界产粮食”是艾奥瓦人对自己的一种身份认同。同时,在懂得国界和国家的概念前,我已经知道人都是要吃饭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而艾奥瓦人很是以本地高产而优质的粮食为傲。因此,我进入大学时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农业作为自己的专业,进而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了下来。今天,我依然坚信,以可持续和负责任的方式为全人类提供充足的营养,是全世界农业工作者的崇高事业。令人高兴的是,在工作中,我也结识了不少信念相通的同行。
要应对农业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当然绕不开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而农业对这两个国家也至关重要。作为美国的重要产业,农业产值大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在中国,农业产值占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3%。中国政府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就是国家制定的当年农业发展的蓝图,这印证着我从中国朋友那里反复听到的一句永不过时的成语——民以食为天。
我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艾奥瓦州的农业。艾奥瓦州以农产品高产著称,玉米、猪肉和鸡蛋的产量均居美国首位,而大豆即使每年收成有变化,产量也总是稳居前两名。因此,国际农业界人士访美时,最常来的州之一就是艾奥瓦,这也使我有机会遇到很多中国同仁。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年幼的我尚不能理解这一事件对国际政治发展的意义。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进入大学,而中国也已在1978年开始经济改革,我才意识到这件事的影响之大。在艾奥瓦州立大学读本科时,我注意到在实验室工作和在教室上课的中国学生。而在格林(Green)和西博思(Shibles)两位博士牵头的研究大豆的项目下做实习生,使我第一次有机会与中国研究生近距离接触。早年的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两点基本的印象:一是中国学生非常刻苦,他们在实验室、田野和研究生办公室工作的时间都特别长;二是艾奥瓦州立大学在全球农业界有很高的声望,发展中国家在选送他们最有前途的学生来美国学习农业时,该校是他们的首选之一。随着学业的进展,我遇到的中国学者和访问人员越来越多,从远距离的观察到直接打交道,我的以上两点印象不断得到强化。
在改革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花费不少的外汇将最聪明、最刻苦的中青年学者送到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学习和进修,汲取各方面知识。这些学者将大量已被验证过的技术和经验带回国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接触过的那些博士生、访问学者的刻苦程度和他们对国家的奉献精神都令我大为感动。他们虽然拿着十分有限的津贴,但对朋友和同事毫不吝啬。当得知他们后来取得的成就时,我丝毫不感到惊奇。他们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坚持努力工作,经得起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
艾奥瓦州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有一位佼佼者是韩庚辰博士,他当年曾是阿内尔·哈劳尔(Arnel Hallauer)教授的博士生。哈劳尔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艾奥瓦州立大学的杰出教授(现已退休),其影响力从研究生们为他的著作起的绰号——“玉米育种的圣经”——就能看出来。许多留学生都希望他能做自己的研究生导师,中国学生也不例外。韩庚辰是哈劳尔教授选中的幸运儿之一。以优异的成绩从艾奥瓦州立大学毕业后,韩庚辰加入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旗下的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该中心总部位于墨西哥,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玉米和小麦育种能力并获取优异种质资源。这之后,韩庚辰又加入当时世界上最成功的杂交玉米公司——先锋良种国际公司,通过技术数据为公司市场营销工作提供支持。在这些国际机构和企业工作的丰富经历,使韩庚辰有机会看到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商业的最佳实践。1997年,韩庚辰回到中国,创立了奥瑞金种业公司。2000年,公司被中国农业部认证为“中国种业百强企业”。2005年,奥瑞金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这对一家民营种业企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我看来,韩庚辰和哈劳尔教授很像:如果你在研究站见到他们,他们看上去就是准备下地的农民的形象;而当你在办公室见到他们,他们就是教授。
谈到中国种业,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获取最丰富的历史信息,那就是陈萌山先生。陈先生目前担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他以前担任的一些职务很能说明为什么他对过去30年中国种业的发展了如指掌。他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和种植业管理司司长等职,而直接参与种业管理的经历则是在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担任副总经理。我们的谈话一旦涉及种业,陈先生总是会强调,主要作物的种子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政府在建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法规一事上,一定会非常谨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与外国公司合作,相反,回忆起美中之间的合作项目时,他总是充满感情。
2019年3月,陈萌山(左三)在河南省永城县与县领导和基层农技员一起察看冬小麦生长情况。
陈萌山先生尤喜回忆参与制定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经历,我俩都对这个过程记忆犹新。1995—1997年间,美中双方的相关人员,包括政府官员、研究学者和商人,曾多次互访。其中一个亮点是:1995年美国种子贸易协会(ASTA)在芝加哥召开年会,其间有一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主题的研讨会,受美国农业部和种子贸易协会共同邀请,来自中国的特殊嘉宾作为重要的代表参与了会议。会后,中国客人在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局和种子贸易协会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访问了艾奥瓦州。我有幸接待了这些特殊的客人,并见证了美中双方人士晚餐时非正式的热烈讨论。双方就一些意见不一致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比如中方代表认为,在美国企业看来公平的价格,并不是中国农民能支付得起的。尽管存在分歧,但双方也达成了一个强烈的共识——中国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话最富有成效之处在于,双方都在努力理解对方的立场,并提出建议来帮助彼此找到折中点。
毫无疑问,中国的农业研究人员为立法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作出了积极努力。其中一位关键人物是杰出的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先生,他曾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提交关于制定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的建议。李登海对提高中国玉米产量贡献卓著。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们去他山东的家和海南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拜访时,他和妻子为我们唱《365里路》的情形。“满怀痴情追求我的梦想,三百六十五日年年地度过”,歌词反映的正是当时他们已连续18年背井离乡,在南繁基地度过春节的真实经历。李登海坚信,保护植物育种研究的知识产权对于鼓励培育高产高质作物品种至关重要,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一环。育种专家们是推动实现这一立法的重要力量。最终,当1997年《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时,所有参与者都为取得这一进展感到骄傲。
1996年9月,李登海(左一)赴美国考察期间与本文作者(左二)在艾奥瓦州立大学农学系后院合影。
美中合作的另一个成功范例是关于农业生物技术安全评估的交流。艾奥瓦州农场局是艾奥瓦的农场主组织,是第一个和中国农业部签署谅解备忘录的美国非政府机构。签订这个备忘录的目的,是为了举办研讨会,开展互访。通过这些活动,艾奥瓦的农场主们分享了他们多年来成功运用农业生物技术的经验。来自不同党派的历任艾奥瓦州州长认识到这个项目对两国的益处,都对其表示支持。
艾奥瓦是世界粮食奖(WFP)基金会总部所在地。每年,该奖项都会举办颁奖礼,表彰那些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业和食品行业的相关者前来。两位来自中国的杰出获奖者——已故的前农业部长何康和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得梅因市领奖时,我有幸在当地认识并接待了他们。被何部长和夫人称为“朋友”,是令我尤其感到荣幸的事情。他们来过我们在艾奥瓦的家,我们也去过何部长北京的家,与何部长及其夫人在他家附近的地坛公园或艾奥瓦州立大学的校园一起散步时,我发现他对所有树木、花草,甚至是杂草的拉丁学名和特征都一清二楚,这令我佩服不已。
何部长常忆起改革开放初期的经历。那时,农业是美中交流合作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他曾多次率领主要由技术专家组成的农业代表团访问美国,学习美国先进的农业研究和生产体系。20世纪80年代,他曾去美籍华人朋友左天觉博士在马里兰州的家,参加过一场非官方聚会,参与者是何部长所率代表团成员和美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聚会中讨论的话题其实超出了大部分参与者个人的技术领域,但这正是何部长希望听到的,即在改革开放后,面对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政府究竟应该为国内的农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保护,还是给予外国公司更大的自由运营空间。请不要忘记,这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许多年以前。作为美方最资深的学者之一,左博士指出,如果监管得当,引进外资企业到中国,可能会更有效地展示私企该如何运营,同时让中国企业产生紧迫感,从而将改革和进步落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首次到中国访问以来,中国巨大的变化常常让我感到震惊。我不禁感慨,正是像何部长和左博士这样的领军人物在中国改革初期所展现的智慧,推动中国人民造就了这令世人惊叹的发展速度。
2000年10月,何康夫妇在左天觉博士(右二)陪同下参观先锋种子国际公司。
这个故事引出了对另一位好朋友的回忆——左天觉博士,他曾是美国农业部烟草研究项目负责人。左天觉1947年从南京到美国攻读研究生,直到1977年才第一次回到中国。此后,他便不懈地推动两国农业合作。1983年他从美国农业部退休后,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推动美国和中国农业界科学家开展对话上。受他邀请一同访华的美国科学家,也包括艾奥瓦州立大学的哈劳尔教授。
左天觉2005年入选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名人堂。他和参与合作项目的中国同行有时会有不同意见,但这些分歧并没有阻止他继续开发高质量的合作项目。他和中国同仁广泛开展合作,我们从他组织撰写的两本著作的标题——《中国农业:1949—2030》和《真知灼见:透视中国农业2050》——就能看出他的影响力。1995年,当中国朋友们庆祝左天觉第100次回国时,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也莅临祝贺。
谈到艾奥瓦州与中国的农业合作,恐怕很难不提起习近平主席对艾奥瓦的两次访问。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艾奥瓦,这是我们州的一件盛事。时任艾奥瓦州州长特里·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还回忆起习近平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时于1985年访问艾奥瓦州的情形。当时,布兰斯塔德州长正处于第一个任期,艾奥瓦州与河北省已结成友好省州,扩大了合作范围。如今人们对习近平访问艾奥瓦的精彩故事耳熟能详,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布兰斯塔德州长描述的习近平在第一次来访期间对艾奥瓦州农业的特别关注,和他在艾奥瓦农村借住于当地居民家里的故事。习近平首次来访37年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政府已不再需要担心基本的粮食供应问题,转而关注公民营养摄入的质量和结构。
2012年习近平来访期间,艾奥瓦州农业界人士见证了中国双汇集团对世界最大的猪肉供应商、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的收购。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部长汤姆·维尔萨克(Tom Vilsack)和中国农业部长韩长赋也签署了一项协议,按照该协议,中国将购买数十亿美元的美国大豆和玉米,大大造福艾奥瓦州的农民和农业企业。
除了看望老朋友和会见政府官员,习近平还十分重视考察艾奥瓦州的农业社区。当地农场主里克·金伯利(Rick Kimberly)和家人有幸在位于麦克斯维尔小镇附近的自家农场接待了习近平。2017年,在艾奥瓦州前州长布兰斯塔德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期间,河北省在滦平县建立了以金伯利农场为蓝本的中美友好示范农场。金伯利回忆说:“习主席(2012年)访问我家和农场时,他说他想把我的农场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样板。所以,他们将重建我家和农场的建筑。”布兰斯塔德总结道:“农场……是我们交流信息和观念,维持不断发展和改善的贸易关系的一个范例。”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日益突显。展望未来,我坚信,世界需要美国和中国携手应对许多严峻的挑战。
52年前,尼克松总统到访北京,几位卓有远见的领导人通过创造性的外交手段,为两个差异巨大的国家在双方存在共同利益的领域展开合作而精心打造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今天,如果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不合作,许多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就无法得到有效应对,而我们当下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就是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以史为鉴,我们必须求同存异,聚焦共同利益点,并且认识到,只有携手合作,才能为人类创造更好的未来。
[作者:戴恩·雅博(Darren Jarboe)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