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风光 视觉中国/供图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开启了澳门发展新纪元。伴随着“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成生动现实、从全面付诸实施到不断丰富完善,20多年来,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离不开“一国两制”方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一国两制”下,不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澳门传承光大,爱国传统薪火相传,而且以中华文化为主流的多元文化亦异彩纷呈,让生活在澳门的不同族群和谐相处,使澳门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造了澳门同胞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认同中华文明、维护中华文明的一种强烈表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经典表达。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以家国情怀为基础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转化为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重要精神武器,成为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强大精神动力,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16世纪中叶以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但这不能改变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也不能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澳门的主流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澳门一直保留且得到传承,并孕育滋养了澳门同胞绵长深厚、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正如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澳门》中所写的那样,“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四个多世纪以来,澳门虽然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但澳门同胞始终认同、珍视和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们的家庭伦理意识、艺术审美情趣与祖国内地一脉相承。
不仅如此,长期以来,澳门同胞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的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中,他们与祖国人民并肩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冲破阻挠,兴高采烈地升国旗、搭牌楼,召开庆祝会,表达对祖国的向往和祝福;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他们时刻关注祖国的发展,不仅到内地投资兴业,与祖国人民同心协力、一起打拼,而且为希望工程和灾区重建而尽力;澳门回归后,他们发自内心地拥护我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坚持澳门是祖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坚决反对和抵御外部势力干预,全力支持特区政府推进维护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继2009年制定《维护国家安全法》完成澳门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本地立法后,2023年5月立法会全票通过修订《维护国家安全法》的法案,进一步夯实澳门长治久安和长期繁荣稳定的制度根基。同时,各类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声有色,全澳门包括教会学校及国际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升挂国旗,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爱国爱澳核心价值在澳门社会居于主导地位。此外,政府部门与教育界、社团等合作,通过举办图片展览,组织相关讲座、研讨会、有奖问答、征文比赛等,深入学校、社区持续广泛宣传推广宪法、澳门基本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法,从而使“一国两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的方针更加深入人心,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
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澳门旅游人数飙升。图为10月3日,澳门议事亭前地游人如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为澳门注入新活力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的上述重要讲话,其精神同样适用于澳门。
“一国两制”凝结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与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密切相关,它体现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主张处理问题、解决矛盾时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要使不同的事物统一起来,实现和谐共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上述精神和理念被邓小平先生成功地运用到了“一国两制”构想之中,在强调国家统一的基础上,既坚持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保持澳门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
正是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澳门坚守“一国”原则,善用“两制”之利,不仅实现了顺利回归和平稳过渡,置于国家的完全主权之下,并重新纳入国家的治理体系,而且在回归后呈现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的喜人局面,踏上了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目前,澳门已走出三年世纪疫情下最困难的低谷,迈向逐步复苏发展的新阶段,特区政府正团结带领社会各界,积极把握疫后复苏的机遇,集中精力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努力破解产业结构单一、住房困难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如今的澳门,民生福利水平显著提升,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双层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惠及全社会,澳门男女居民预期寿命分别达到81.3岁和87.1岁,均名列世界前茅,澳门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诚如中共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这一制度植根于中国大地、承载着中国浓厚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对统一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制度。
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视察香港时,也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对“一国两制”进行了论述,强调其蕴含的“求同存异”的重要精神。这些论述已经超越冷战话语,更加积极地从中华文明传统中探寻“一国两制”的未来。
中西文化交汇特色助力澳门活力四射
澳门作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最早门户之一,自16世纪中叶开埠以来,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澳门文化也由此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汇的鲜明特色。澳门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本身已足以证明中华文化虽然在澳门处于主流地位,但并不盲目排斥西方文化,而是不断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丰富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使得澳门作为中西方文化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传承岭南色彩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与西方文化相互尊重和学习,并成为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典范。在澳门,没有政党纷争,有的是社团合作;没有族群纠葛,有的是和睦互助;没有阶层分化,有的是社会共融。
2023年7月4日,澳门庆祝哪吒诞辰,孩子们装扮成神灵参加在圣保罗遗址(大三巴牌坊)前举行的哪吒圣尊巡游活动。
澳门的宗教充分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在澳门,除佛教、道教、儒教信仰为主体的民间信仰之外,也有外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伊教等。不同宗教的门徒和信众在自己的传统宗教节日里,以特有的方式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或庆祝仪式。走在澳门社区,教堂与庙宇比肩而立,或者隔街相对,你抬圣像出游,我办菩萨宝诞,生活在澳门的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的社群,长期和谐共处,尊重彼此的信仰,相互学习,守望相助,展示出澳门活力四射的形象。这对解决当今时代由于宗教信仰和文化隔阂所引发的冲突纷争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充分表明,具有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一种彼此宽容和相互理解的良性互动方式来实现共存共荣。
澳门理工大学举办“传承·绽放”中葡文化节。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澳门的“一国两制”事业也进入了新阶段。在推进“一国两制”实践的新征程中,澳门将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新增的“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发展定位,全力打造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基地,充分发挥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以“澳门所长”对接“国家所需”,讲好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澳门故事,以及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冷铁勋 澳门理工大学“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