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赓续改革基因,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12期作者:中共凤阳县委宣传部
字号:默认超大|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广场花坛。

45年前,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搞起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因此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如是说。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村视察,下麦田、进农家,探访大包干旧址,看望大包干带头人,在小岗村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指出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并殷切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

近年来,小岗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砥砺奋进、埋头苦干,农村改革积厚成势、乡村风貌日新月异、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在希望的田野加速绘就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聚焦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改革不会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在路上。45年前,小岗村农民冒险“分地”,推动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近年来,面对时代的新课题,小岗村“三权分置”改革应时而出,巩固了所有权,稳定了承包权,放活了经营权,进一步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为适度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小岗村当年农家内部图

从18个“红手印”到18本“红证书”,小岗村农村改革再起航。2015年7月8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18名村民代表领取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使农民的承包地有了“户口”,让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进一步完善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权利,在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将农村土地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土地有序流转,使得小岗村土地流转率达74%,这一成果也标志着安徽省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从“户户包田”到“人人分红”,小岗村农村改革再领跑。从2018年第一次分红时的人均350元到现在的620元,从普通村庄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都得益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小岗村深入推进“三变”改革,优化农村资源要素配置,实现保值、增值,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并将收益落实到每一个村民身上,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自2018年起,小岗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连续6年为村民累计分红超1400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0万元。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为全村符合条件的664户村民颁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和权责,提升了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水平,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颁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全国第一证。

“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小岗村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小岗村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股田制”,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入股农户可获得“三金一补”收益,入股家庭土地年收益最高可达 3.1万元,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成立了全省首个乡村振兴银行,设立了全国首支乡村振兴基金,推广“兴农贷”“劝耕贷”,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试点工作,为890户村民授信4820万元,累计用信1272.58万元,破解了乡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畅通了资本向农村流通的渠道,激活了农民自主发展的一池春水。


小岗村居民小区鸟瞰。

事实证明,改革激发了活力,整合了资源,破解了难题,推动了发展。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土地确权颁证的“红本子”,再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分红利”,实现的是小岗百姓红红火火的美好生活。

统筹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小岗村因地制宜,致力于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渐摆脱了农业独大的刻板标签。但农业是本,土地是根,农业是小岗村产业发展的底色。小岗村全面推动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全域覆盖,先后实施马家坝水库清淤扩容和“引水上岗”“引淮润岗”等农田水利项目,破解了困扰小岗村千百年的用水难题。

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筑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小岗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培育垚鑫甲鱼、匠心葡萄、小岗蓝莓等特色种养项目。引进安徽农垦和北大荒集团两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小岗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区、农业物联网大田系统,扶持培育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1家,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布局设施农业,建成凯盛浩丰数字智慧农业温室,推动小岗村农业向现代化、数字化、机械化发展,大幅提高了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的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小岗村2022年粮食产量达1.09万吨,较2016年增长了22%。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小岗村以小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载体,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投产达产齐头并进。持续强链、补链、延链,高科种业奠基动工,新锣食品、吨牛食品、天大白芨等项目签约落地并完成立项备案,小岗盼盼、蒸谷米、谷优美等企业产值再上新高,构建“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打造绿色食品加工集群,连续两届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大会在小岗村成功举办。围绕“锻长补短”,着力培育乡村服务业。


小岗村游客络绎不绝,旅游市场持续繁荣,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改革之乡”小岗村突出特质禀赋和独特资源,成立旅游投资公司,打小岗牌,唱经济戏,做发展文章,培育红色旅游、休闲观光、研学拓展、教育培训、民宿会务、农村电商等第三产业。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加快建设,小岗村培训中心和安徽小岗干部学院每年培训学员近2万人次。打造葡萄文化旅游节、水稻节等特色农文旅品牌活动,2023年小岗村葡萄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逾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逾千万元。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主线、乡村服务业为支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市场化格局,逐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帮助农民就业、发展订单式农业、鼓励创业等方式,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促进了农民增收,2022年小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000元。

聚焦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村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小岗村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健全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每位村民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部村民搬入小区居住,居民小区实现绿化、硬化、亮化、美化,水、电、网、气等一应俱全。


凤阳花鼓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图为游客在小岗村观看原生态凤阳花鼓表演。

小岗村文体中心、供电所先后投入使用,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幼儿园、消防站等公用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实施“健康小岗”工程,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谋划实施小区老年房建设,完善小岗敬老院硬件设施,加强老年助餐点建设,强化日常管理服务,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提升养老保障水平。村集体为全体村民免费办理城乡居民保险、养老保险、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

突出党建引领、共建共享、数字赋能,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四治”融合治理体系。成立移风易俗理事会、义务调解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不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组建包含村干部、公安民警、老党员、青年团员等在内的10余支群防群治队伍,做到“白天有人,晚上亮灯,始终在线”。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农村普法骨干队伍建设,推动村“两委”成员法律知识培训常态化,小岗村获评安徽省唯一国家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设立“美德银行”,实行积分制管理,连续12年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探索“数字小岗”建设经验,打造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平台,为农业发展和基层治理提供数字化支撑。实现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智治便民省心,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小岗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关于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运用好七年来践行讲话精神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聚焦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把改革的文章做好,把发展的劲头鼓足,把和谐稳定的工作抓好,让小岗村在徽风皖韵和美乡村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作出新贡献。

(供稿:中共凤阳县委宣传部;执笔:贾贵;供图: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