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湖北省巴东县的巫峡口景观。巫峡口是“俯瞰长江第一拐,体味三峡千古情”的最佳位置,放眼望去,巫峡江河浩荡、气势雄浑,美不胜收。视觉中国/供图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涵盖云、贵、川、渝、江、浙、沪、徽、赣、湘、鄂等11个省和直辖市,内含上游成渝经济区、中游城市群和下游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21%的土地面积承载着全国4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承担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源远流长的长江流淌过广袤的中华大地,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存留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最终形成了厚重的长江文化,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一、建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价值支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在理论上是内生关系,在实践上是伴生现象。文化繁荣意味着人文的活力与魅力,这不仅形成人口的繁庶和人才的集聚,也带动经贸活动的丰富和活跃,而经济增长又会形成对文化发展、人口繁衍、文明交流的正向激励和促进。长江经济带是孕化中华文化的千年文化带,以多元、开放、凝聚、交汇为特点的长江文化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长江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灌溉的便利滋养了农耕的发达,水道的通达促进了商贸的繁荣,鱼米之裕保障了生活的富足,而长江文化也在经济的繁荣中愈发深厚,融入了日常生活的发展、融合、传承之中。
自觉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充分重视长江文化与经济的内生价值互动机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织。长江文化是深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加速器,富有历史人文精神的经济才是真正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发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长江作为文化和生命起源的流域,从地理层面到社会层面都被赋予了许多含义。一方面,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系统已经赋予了长江丰富的意义,长江流域的山水、建筑、城市都携带着历史文化的印记。另一方面,长江也被赋予了诸多文化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闪光品质,如传承有序、开放包容、超越创新,等等。长江流域拥有我国古代最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与商业市镇经济,与这种经济生产方式相伴而生的,是人们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衣食住行、岁时节令、风土人情等文化风貌。最早的人工水稻种植、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体裁“楚辞”……长江文化根系繁茂绵长,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长江流域覆盖广、地理环境复杂、支流众多,在多种地貌中孕育出了各具差异的文化禀赋,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宏大复杂的多元文化格局。从良渚文化到青铜文化,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发展近代科学商贸,无一不体现着长江文化发展创新又一脉相承的特点。
9月20日,“‘长江谣’文化生态交通一体化推广活动全球发布会暨长江论坛”在安徽合肥召开,多位海内外政企嘉宾、文艺学者汇聚一堂,就如何推动沿江各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传承千年文化,塑造发展新优势,绘就万里长江新图景展开深入讨论。五洲传播中心/供图
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的共生相融,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肯定人文的价值,能够更加理性地约束经济发展中的“掠夺式”增长问题,重视人的价值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与经济发展相统一。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的实现,其内在逻辑是人民对于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追求,更是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长江沿线各省市在绿色开发的基础上,注重长期推动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文、旅、商、贸深度融合。根据《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1》数据,长三角地区2021年的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34727元,远高于全国24100元的人均消费支出水平。长江经济带文化活力及创造力都不容小觑,其文旅经验更是成为我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先进案例。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带有其独特的文化赋能,从巴蜀文化到江南文化,区域底色各不相同,兼容开放的区域文化打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场景,文旅业发展潜力充沛。文化体验是文旅的内在逻辑,长江文化的丰富包容、自然风光的秀丽壮美、人文底蕴的厚重渊远,都是消费者愿意前来体验的旅游动机。长江经济带共有6个省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及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居于全国前十。江浙沪三省市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地区,文旅成为特色鲜明的重要增长极。此外,长三角的文化底蕴具有高度的商业包容度,人文氛围浓厚,对文化人才的吸引力较强,进一步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江浙沪地区高校数量质量双高,崇文重教,不仅更好地传承了人文精神,更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产学研联动,加快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燃料。
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下,长江所具有的恒久性和超越性特征,成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资源。聚集长江文化的内生力量,打造文化品牌,能够帮助中华文化走出去,树立文化自信。正如扬·阿斯曼所说,重要的是媒介“背后的象征性意义和符号系统”,“文化长江”是长江流域所蕴含的文化象征转换后生成的符号媒介。长江作为文化符号,指的是其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含义。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品质的体现,传播长江文化的过程,也是肯定长江文化价值的过程,即个体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而这种文化身份的认同则需要放置于特定人群和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具有意义。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之一,自然生态的长江和历史积淀的文化长江,赋予民族国家以精神力量,转变为当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是说,长江文化的文化价值,对内来说可以加强民族内部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对外来说其所蕴含的自然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则组成了国家文化价值,代表着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
二、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是社会、文化、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结果。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反映,一切文化发展均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紧密的内在一致性。由是观之,长江经济带乃至长江流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深厚悠久的长江文化相辅相成。
2022年1月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拍摄的《长江流域水系图》《长江图说》和《万里长江图》展品。人民图片/供图
首先,长江文化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底色与新兴动能。一方面,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表征之一,在根脉上同长江文化这一中华传统文脉有着连续性与统一性,铸就了独特的城市性格,凝聚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观念,奠定了流域发达商贸经济的文化底色;另一方面,相较传统以城市化、工业化为导向的发展路径,以地方独特的审美价值、生活方式、文化资源及知识经济为关键要素所驱动的经济发展将更有利于区域合作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文旅质量的提高,提升文旅产业附加值也实现了新一轮的产业增长。长江经济带所囊括的1592个旅游景观、145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都是其构建国际黄金生态旅游带与优质中国文化遗产廊道的有力支撑,必将在未来的区域产业整合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长江经济带现代化产业高度聚集,是内外交往流通不可或缺的桥梁。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亦能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由点(市)带线(长江经济带),由线带面(沿线11省市)”,继而促进全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的有效构建。其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长江流域的文化产业集群有着便利的聚集条件,能够为产业融合提供地理交通便利,是浑然天成的要素聚集纽带,因此能够达成良好的深度合作,促进人力资本、科技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乃至政策资本的高效配置,加速产业资源整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二,在产业聚集的基础上,借助长江经济带沿岸的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区域辐射力和外部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与多省空间的带动效应,提高企业的外部资本吸纳率和合作项目成交效率。此外,长江经济带良好的国际视野基础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贸易的往来,形成全国性示范效应。
最后,发达绿色、行稳致远的长江经济带也将促进长江文化带的高质量发展。随着长江文化对长江经济带的积极作用愈发明显,其也会反过来促进长江文化的再生产,推动其在时代语境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有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要件正是驱动区域文化景观空间密集分布的主要因素。发达的经济水平将极大丰富长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场景建构,诸如苏州博物馆通过全方位LED屏营造二十四节气下沉浸式的苏式生活美学空间等优质文化创新案例,未来将重构长江文化生态,使之经由技术赋能兼顾在地发展与脱域传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夺目名片。
长江经济带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及族群记忆,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推动文化与经济相织相融,而长江文化则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和人文温度价值。从人类发展历史的大视野来看,凡是文化繁荣文明鼎盛的特定时期或特定区域,相应地经济也是繁荣和发达的。因此,长江经济带要彰显自己文化价值,激发文化动力,引领高质量发展。同样,有着高质量经济发展保障的文化传承发展,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愿景蓝图。
(作者: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白一惟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