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博会上的“隐形冠军”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12期作者:陶恒
字号:默认超大|

“隐形冠军”这一概念由德国著名管理学者、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协会名誉主席赫尔曼·西蒙提出,指的是虽不为公众熟知,但在某一细分领域或行业做到全球领先的中小企业。

在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所聚集的全球500余家中外企业和机构中,就有一大批“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它们凭借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质和魅力,成为链博会的一股“清流”。

走进数字科技链展区,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的展位早已被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哇!飞起来了——”几名四五岁模样的小观众兴奋地拍起小手。


11月29日,在链博会数字科技链展区的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展位前,观众正在欣赏无人机表演。大漠大公司/供图

专门搭建的舞台内,30架无人机缓缓从地面飞到空中,无人机的灯光时而变成神秘的蓝色,时而变成耀眼的红色,时而又变成明亮的黄色,炫酷的机组有规律地变换着阵型,最终悬浮在空中,定格成一个让人兴奋的心形。精彩的表演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博得阵阵喝彩。

“飞龙在天”“我爱你中国”……一旁的宣传屏上,正播放着大漠大在国际国内表演的短片:几千架无人机精确协作,在空中拼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字样和动画,令人无比震撼。

作为全球领先的天空数字新媒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大漠大专注于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及集群编队技术的研发应用,成立仅七年,已经成长为中国无人机编队表演行业的领导者,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本次链博会,大漠大带来了自主设计、研发的室外V3编队无人机,这是业内第一款机巢式自动化编队无人机,专为低空经济而打造,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目前,大漠大在国内主题乐园细分领域无人机编队表演中的市场份额达60%以上,开启了全球首个主题乐园常态化无人机编队表演。大漠大无人机编队表演连续五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2020年以“单一地面站控制3051架飞机编队飞行”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23年又以“200架室内无人机同时飞行”开创了室内无人机编队表演数量新的世界纪录。


大漠大公司副总经理何振川(左一)为外国参展商介绍本公司无人机性能情况。大漠大公司/供图

大漠大的成功,只是我国无人机行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随着通信技术、飞行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我国无人机行业已经成为全球无人机市场版图中至关重要的一块。根据德国无人机市场研究机构Drone Industry Insights公布的调研数据,2021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约为256亿美元,其中中国无人机占据将近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谈及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漠大公司副总经理何振川表示,公司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始终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进一步探索无人机集群技术,提供高品质产品、服务与艺术创作,为数字科技产业链持续深度赋能。

链博会上,像大漠大这样低调的“隐形冠军”企业还有很多。比如,位于清洁能源链展区的陕鼓集团,其研制的节能环保主导产品六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研制的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AV140工业用轴流压缩机获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奖,目前产量累计已达2600余台套,居全球第一。

再如,位于健康生活链展区的稳健医疗,其主打产品全棉水刺无纺布及其制品获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奖。作为全球全棉水刺无纺布第一梯队核心厂商,其在中国医用敷料出口方面稳居前三,业务已覆盖超过110个国家,在业界具有领先地位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位于链博会健康生活链展区的稳健医疗展厅 视觉中国/供图

又如,中国工程机械制造的领军企业中联重科,曾凭借其生产的R20000-720塔式起重机获得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奖,在建筑起重机械领域的销售规模稳居全球第一。这次,中联重科携电动大棚拖拉机、智慧农业云平台等亮相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以科技创新成果赋能农业,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应用、数字化种植产品与服务,为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智慧力量。


11月28日,观众在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参观中联重科电动大棚拖拉机。视觉中国/供图

“隐形冠军”,是智慧、激情和创新的代名词。每个“隐形冠军”企业都是“专注、坚持、创新”的典范,它们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强大的研发能力和独特的经营理念,掌握着产业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或特殊材料,推动了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引领着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

在全球产业链中,“隐形冠军”企业以其卓越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增强供应链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生力军。

“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时的讲话言犹在耳。

在关键领域培育更多能补链、强链的“隐形冠军”,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加强基础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科技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扩大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9.8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1.2万家,其中包括118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从全球来看,德国是世界“隐形冠军”数量最多的国家,接近全球的一半。虽然我国的“隐形冠军”企业数量与德国相比数量较少,但我国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贸易往来、资源共享等合作日益频繁。由于技术快速迭代等主客观因素,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整体创新链条存在薄弱环节等。

要弥补这些差距,我国企业需要借鉴和应用国际成功案例和经验,加强同外国“隐形冠军”企业联动协同发展,开展全面务实合作,培育更多本国的“隐形冠军”企业。

眼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供应链的韧性安全不足、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挑战。如何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提出了三个方面建议:一是要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开展产业技术相关研究,汇聚科技金融产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对标产业技术的短板环节,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二是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团结在一起,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良好生态,解决重大装备的短板“卡脖子”问题,打通政策链、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协同通道,实现跨国家、跨部门、跨地区的大协作。三是要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管理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战略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多次强调中国将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2022年9月19日,他在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的贺信中指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政府和企业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隐形冠军”企业,包括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国际合作等,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是首届链博会折射出的中国决心,也是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路径。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