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家公园成为美丽中国的绿色“明珠”

——专访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11期作者:赵慧颖
字号:默认超大|


福建武夷山风景区内的虎啸岩 视觉中国/供图

雪域高原,藏野驴肆意驰骋,逍遥自在;竹林幽幽,“国宝”大熊猫惬意玩耍,萌态十足;无边林海,东北虎豹恣意穿行,威风凛凛;热带雨林,海南长臂猿自由荡跃,嬉戏林间……金秋时节,从青藏高原到八闽大地,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国家公园的珍禽异兽频频现身,尽显万里山河的多姿多彩。

从2013年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2021年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已走过十年发展历程。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时隔四年,在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随着一系列重要成果重磅发布,国家公园建设交出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哪些特点?如何平衡保护优先与利用强度?国家公园未来将走向何方?近日,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接受本刊记者专访,进行了相关分享。

五大公园 各美其美

《中国新闻发布》:2021年,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包含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五个国家公园。这五大国家公园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唐小平:五大国家公园均位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不仅是所在自然生态地理区域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

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仅用不到2.5%的国土面积,保护了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具有无与伦比的核心保护价值,对构建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五大国家公园中,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大尺度保护的典范,不仅保护着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也守护着大江大河源区草原草甸、荒漠戈壁、冰川雪山、河湖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确保了“中华水塔”丰盈常清、碧水东流。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在原有73个保护地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以前分头管理、交叉重叠管理现象非常明显,现在基本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保护。这里是全球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具有高山峡谷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


2020年7月29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工作人员抱起东北虎幼崽。视觉中国/供图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分布着我国规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以及伞护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在亚洲热带雨林和世界季风常绿阔叶林交错带上唯一的、最完整、最多样的岛屿型热带雨林,保护了珍贵的雨林生物多样性,还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海南长臂猿的唯一分布地。

武夷山国家公园拥有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还拥有以“碧水丹山”为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也承载了朱子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等珍贵文化资源。

《中国新闻发布》:从2015年正式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到2021年正式设立首批国家公园,近十年来,我国国家公园保护成效如何?

唐小平: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保护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突出完整性、一体化保护。设立国家公园,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具有国家代表性乃至全球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集中分布区,以及原生态强的自然区域,从而实现对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有效保护。

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体制试点基础上,将长江的正源格拉丹东、南源当曲和黄河源头的约古宗列曲等区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区划面积由试点期的12.31万平方公里扩展至19.07万平方公里,实现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23个县(市、区)野生大熊猫密集区域及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廊道和走廊带都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行完整保护,解决了原来各个保护地之间互不联通、存在保护空缺的问题。


生活在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区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短尾猕猴 视觉中国/供图

武夷山国家公园实现了福建和江西区域武夷山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也完整保护了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

二是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将近年来监测确认的东北虎、东北豹的跨境迁移通道、繁殖家域、定居区、活动频繁区、潜在栖息地以及连接区域划入国家公园范围,保护区域在原有19个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扩大了近3倍,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进入、定居、繁殖和扩散通道都得到了系统保护,东北虎、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分别从试点初期的27只、46只增加到目前的50只、60只左右。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整合了海南中部尖峰岭、霸王岭等20个自然保护地,把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廊道连接起来,解决人为割裂、保护空缺等问题,使保护面积从原来的2443平方公里增加到4269平方公里。世界最濒危的灵长类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2018年体制试点时的28只恢复到6群37只左右。

国家公园建设的创新与规范

《中国新闻发布》:您认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在管理体制方面有哪些创新之处?

唐小平: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重点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

一是改革了自然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我国国家公园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委托省级政府管理两种模式。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由国家林草局建立管理机构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三江源、大熊猫等国家公园委托省级政府管理。

二是创新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为核心的严格保护制度,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的统一管理和用途管制,解决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缺失、权责不明等问题。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的年宝玉则风光。视觉中国/供图

三是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建立人地和谐的管理机制。科学合理地处理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实行分区差别化管理,把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地区、生态脆弱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划到核心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国家公园共建共管机制、生态护林员选聘制度,鼓励和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和管理,增强园区居民获得感。

《中国新闻发布》:随着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人兽冲突问题也时常发生,如何缓解人兽冲突难题?您能讲讲国内成功案例或国外先进做法吗?

唐小平:这些年,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我国野生动物种群持续恢复,特别是在国家公园实行严格保护后,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得更快,很多来自国家公园的大型猛兽,例如东北虎、东北豹、野棕熊等,对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和损失。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着手。

首先,尽量规划好分区。把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划作核心保护区,尽量将人类生产生活的活动区域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分割开来。人类不与野生动物争地争空间。

其次,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当地老百姓充分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和活动规律,可以根据野生动物的活动习性,做好合理的避让。

再次,加强对野生动物活动的监测或预警。比如在我国野生虎豹数量最多且活动频繁的区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了监测平台,对虎豹的活动习性进行实时监测,并利用广播、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提醒周边居民提高警惕。

最后,要进行主动的防范。比如在人类居住的生产生活区,设置警示性标牌、围墙、围栏、电网等防护设施。或者在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设置避险场所或避险屋。

当然,如果不幸发生了人兽冲突事件,造成人的生命及财产损害,国家要及时进行赔偿。希望通过人与动物的长期相处,当地居民逐渐摸索到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进而达到相安无事的状态。

高质量建设的未来探索

《中国新闻发布》:请问,国家林草局对今后的国家公园建设有怎样的规划?拟采取哪些措施?

唐小平:国家公园是美丽中国“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这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久久为功的过程。

2022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的批复》,擘画了建设全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的宏伟蓝图。2023年8月15日,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印发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五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这是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建设的纲领性、约束性文件。

国家公园未来的发展,还需在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和深入推进。


2017年12月15日,航拍海南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鸟瞰秀美山水、广袤雨林。视觉中国/供图

一是推进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建设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体系,完善疫源疫病防控和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评估机制;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生物措施和其他措施相结合,开展人工林“近自然”修复、黑土滩和沙化土地治理及退化草场改良,恢复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建设连通廊道,增强栖息地连通性;加大科研监测、科普宣传、自然教育、自然游憩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是推动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边界范围、管控分区组织勘界,将国家公园作为独立登记单元,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职责,制定国家公园权责清单,构建生态资源数据库;实施国家公园分区管控政策,实行国家公园严格保护和科学、弹性、差别化管控;采用高新技术和装备健全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综合监测系统,提升科研监测能力;建立多元化共建共管机制,通过特许经营、生态补偿和提供生态管护岗位等措施,吸纳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参与保护,共享保护红利。

三是推进国家公园高标准服务。国家公园顾名思义也是人民的公园,是全民共享的公地,坚持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重要的理念之一。科研、教育和游憩也是国家公园应该具备的重要功能。国家公园里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是最好的生态产品、最美的自然课堂、最有吸引力的生态体验胜地。依托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国家公园可以充分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宣传和生态体验,为公众提供更多贴近自然、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传播国家公园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生态获得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职责。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