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乐县元村镇古寺郎村胡萝卜种植基地内的自动化轮灌系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地处豫北平原、位于豫鲁冀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南乐县,始终坚持农业立县,把特色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基础,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大力推进建设全国重要的可降解材料生产基地、全国知名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河南省乡村振兴先行区,全面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科技为支撑,助力农业现代化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强有力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数字经济加速融入农业生产各领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南乐县“数字农业”应运而生。
麦田中,一个个半固定式喷灌龙头正在作业,与此同时,在18公里外的南乐县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土壤监测系统正在以大数据的形式记录着麦田的土壤湿度和温度变化。通过智慧水肥系统、农田微气候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把控,小麦的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全部可以实现科学管控。这一切得以实施,靠的就是南乐县在2000余亩种植大田内安装的500个智能监测探头。
南乐县率先实施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成立“大农业”数据中心,构建互联共享的“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增强政府对农业生产信息化等方面的引导能力。
目前,已建设智慧水肥系统3.8万亩;建设设施农业智能采控系统,升级改造350个日光温室;建设“三品一标”基地智慧水肥系统,改造2处标准化林果基地、1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2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网点;建设78个农田微气候环境监测站等,初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查、测、溯、管、治”五大功能,将能管的统统智慧地管起来,助力农业不断提质增效。
南乐县与河南省农科院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与河南农业大学实行“校地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西红柿小镇是河南农业大学在南乐县建立的一个“数字农业”实践基地,基地的智慧水肥系统不仅能够监测园区内的气象数据,还可根据数据定时、定点、定量对作物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可节水40%—70%,节肥30%—50%,节省人工90%。
在种业创新方面,南乐县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强化科技育种,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种业基地,坚持不懈攻关小麦育种技术,打造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有较大影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明星集散地,良种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其中,由育种研究团队多方收集种质资源,精心组织杂交繁育,扎根田间观察试种,经过十年精心培育的“濮兴5号”,较对照品种增产5.96%,填补了南乐县乃至濮阳市十多年来没有国审品种的空白,成为1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18个自主培育优良品种的“排头兵”。该品种获得了农业农村部新品种认定,成为小麦品种的标杆,种子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河北、山东等地的50多个县区。
种业创新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科技对全县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产生了“1+1>2”的效果,推动了南乐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南乐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94.3亿元,增长5.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8∶28.8∶4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35.7元,增幅6.9%。
坚持绿色导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南乐县以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抓手,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目标,坚持“减排”“提质”“构链”同步衔接、环环相扣,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产出高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下一步,南乐县将认真践行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加大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技术支撑,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绿色活力,努力打造绿色农业发展‘南乐模式’。”南乐县人民政府县长魏志峰说。
一是在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精准推进减肥减药。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种肥同播、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等技术,整县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年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50万亩次,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区三个,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8%和40.6%。
二是大力发展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如今,南乐县已拥有一家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示范集群——南乐县生物基材料产业园,这里汇聚了17家企业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充分利用玉米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经过液化制糖生成L-乳酸、聚乳酸或聚乳酸共聚物、聚乳酸改性材料,生产出膜袋、育秧盘等可降解塑料产品,并广泛应用于服装、餐具、农资等领域,产品远销海南、新疆、黑龙江,以及欧美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该产业年产能突破80万吨,带动1万多人就业,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也为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比如省级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县项目的实施推广,就为破解“白色污染”治理难题提供了南乐方案。
三是积极探索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核心的“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乐字号”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南乐县已建成农牧循环企业86家,带动发展“六优”农业41万亩,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绿色食品占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的49%。
来到南乐县寺庄乡东寺庄村的河南恒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只见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地排列着,一边光伏板下,一只只湖羊在羊舍里悠闲地吃着草料,“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另一边的光伏板下,一串串“阳光玫瑰”葡萄颗粒饱满、长势喜人。在这里,看似不相关的光、羊、葡萄,构成了一条农光牧互补、高效立体循环的“生态链”,不仅提高了农产品深加工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边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实现就业增收。
土地托管+数字电商,为农业插上“翅膀”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选择之一。南乐县顺应发展潮流,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南乐县西红柿小镇鸟瞰。西红柿小镇项目由河南农业大学与南乐县政府合作开展,主要进行西红柿等蔬菜新品种的选育研发、种植推广、订单销售、贮藏加工、文化旅游等全产业链运作。
一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南乐县把发展土地托管和数字电商作为推动农业增效增收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土地托管与数字电商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管理,整合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物流网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和市场拓展。
以近德固乡为例,该乡创新实施“农户+村集体+专业种植合作社+职业农民”的土地托管新模式:在不改变原承包关系、所有制关系、经营关系的前提下,引导农民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委会集中整合土地,专业种植合作社和职业农民负责土地的“耕、种、防、管、收”全程托管服务。在分配上,采取“保底收益+初次分红+二次分红”机制,按照农户45%、职业农民48%、村集体3%、合作社4%的分红比例,让参与的四方各负其责、各取所需、各得其利。
二是乘直播电商东风,积极谋求农业发展新路径。2020年,南乐县以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建成南乐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短短两年内,一个功能完善、稳步壮大的电商产业园拔地而起,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电商平台及运营服务商相继入驻,广源油脂、翎翔鸽业、利昌食品、香亿园食品等30余家本地企业进驻,232个电商乡村物流综合站点在乡镇贫困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紧接着,南乐县又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了南乐特色产品馆,通过“淘宝特色中国河南馆”“京东南乐特色馆”“邮乐购”,以及其他农村电商网络平台,扩大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本地知名农产品品牌“南农乐品”,形成了“小农户”抢占“大市场”、“小产品”拉动“大产业”的良好局面,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据统计,全县电商年销售额累计达到2.5亿元以上,带动了5000余人在电商及物流领域创新创业。
近年来,南乐县先后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小麦名优特新农产品、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县、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国家级荣誉9项,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等省级荣誉30余项。
“下一步,南乐县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两个基地、三城、一个先行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美丽南乐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富裕富足水平显著提升,有条件的乡(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南乐县委书记邵平说。
(责任编辑: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