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苏德·哈立德(Masood Khalid)
我曾在中国工作六年半,要在寥寥数页纸上记述这些年的经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这段难忘的经历,却时时萦回在我的心中。
我从2010年起担任巴基斯坦驻马来西亚高级专员(大使),2013年1月,我从马来西亚飞抵中国赴任。在此之前,我曾在巴基斯坦外交部负责中国事务,1989—1992年担任中国事务主任,2007—2010年担任亚太事务辅秘。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多次访问中国。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时任总统齐亚·哈克出访日本途中,在中国短暂经停。我一直热衷于探索神秘而伟大的中国文化,然而这次来华只能算得上惊鸿一瞥。不过,这次短暂的中国之旅还是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街上的人都穿着蓝色或灰色的衣服,很多人骑着自行车,帽子上别着毛主席像章。记忆里还有一场30多道菜的丰盛宴席。这次邂逅虽然短暂,却让我探索这个伟大国家的愿望变得愈发炽烈。后来,我又多次造访中国,每一次都令我大开眼界。不过,真正深入了解中国还要从2013年出任驻华大使算起,当时原本有机会出使“更好”的国家,但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
中国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事实上,早在学生时代我就开始迷恋中国。那时,我观看了中国文化剧团的精彩演出,阅读过《北京周报》《人民日报》《毛主席语录》。我很想了解,是什么样的动力推动这个发展中国家大步向前,在强敌环伺的不利环境下,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中国代表很多默默无闻的国家在国际场合发声,这种大国担当感动了大批第三世界(包括巴基斯坦)的年轻人。当时,巴基斯坦同样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1965年,中国在第二次巴印战争中支持巴基斯坦后,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加亲密。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巴基斯坦人心目中值得信赖的挚友。
历史证明,地区和全球政治的发展最终激励着这两个面积不等、意识形态和文化取向各异的邻国发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作为巴基斯坦驻华大使的工作非常轻松——只需要以坚实的巴中友谊为后盾,稳步前行。到任不到两天,时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前驻巴基斯坦大使罗照辉就设宴为我接风。中方很快安排我与中国政要会面,在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上,我向习近平主席递交了国书。
2013年7月,新任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根据巴基斯坦的传统,我国领导人通常在正式就任后首次出访就选择中国,以彰显中国在巴基斯坦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此前,双方已同意启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这次访问为启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两国成立了特别工作组,后改名为联合合作委员会(JCC),负责中巴经济走廊工作。
此后,又有多个巴基斯坦部长级代表团访问中国。我在北京任职的六年半时间里,巴基斯坦总统和总理级别的访华活动就多达12次。这充分证明了巴中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
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历史性地访问巴基斯坦。此次访问共促成50余项双边合作协议签署,加快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步伐,双方以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为重点,计划投资总额约460亿美元。
巴基斯坦大沃风电场,装机容量为4.95万千瓦,可供当地10万个家庭使用。中国电建/供图
十年前,中巴经济走廊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今,这一愿景已转化为投资超过250亿美元的各类项目,涉及能源、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连接白沙瓦和卡拉奇的高速公路主干道——392公里的苏库尔—木尔坦段创下了最短工期纪录。目前,中巴经济走廊的生命线——喀喇昆仑公路(KKH)正在进行升级改造,两国还在讨论大型铁路建设项目的启动事宜。在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这四大合作集群中,前三大集群正在稳步推进。随着特别经济区建设的启动,第四个集群——产业合作也将拉开帷幕。预计这项合作将重启巴基斯坦长期停滞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出口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当前,中巴经济走廊已进入崭新阶段,除四个合作集群外,双方还重点关注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旅游、卫生、教育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巴经济走廊带来的优势,将为巴基斯坦建设知识型工业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巴基斯坦拥有大量精通中文的高科技人才,我们应该用好这部分人才,引导他们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施展才华。
根据最新统计,有2.8万多名巴基斯坦留学生在华学习,多所中国大学开设了专门研究乌尔都语和巴基斯坦问题的专业和院系,巴基斯坦也有多所院校开设汉语课程。两国还成立了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巴基斯坦教育委员会共同发起,联盟创始成员包括两国18所知名高校,这是中巴两国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电建为巴基斯坦项目当地小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中国电建/供图
在地方合作与交流方面,两国间已缔结了40多对友好省市,未来还将有更多省市加入这个行列。当前,友好城市和友好省份的框架也许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但其重要性毋庸赘言。中国政府鼓励国内各省市与外界建立文化和商业联系,为促进各领域合作搭建切实可行的高效平台。
巴中两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为深化两国党际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和走廊建设,双方近年搭建了新的交流平台——中巴经济走廊政党共商机制。两国还定期举办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旨在促进双方媒体合作。
2014年5月20日,《乌尔都语汉语词典》新书发布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巴基斯坦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前排中)应邀出席并致辞。前排左一为马苏德·哈立德大使。唐孟生/供图
2014年2月,第一部乌尔都语汉语词典编纂完成,时任巴基斯坦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出席了当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新书发布会。这部词典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孔菊兰教授领衔编纂,中、乌两种语言架起了两国学术沟通的桥梁,有效促进了不同语言文化和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近年来,两国学术界和智库之间频繁交流,推动双方学者和研究人员双向沟通,有效促进了两国在涉及国家政策和利益的核心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
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陆树林主编的《我们和你们: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故事》一书是加深巴中人民相互理解和友好的重要读物。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讲述了多位知名人士的亲身经历,他们都曾在巴中友好交往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任驻华大使不久,我就意识到有必要成立中巴友好协会。后经了解,我得知中巴友好协会其实早已成立,只是多年来没有开展什么大的活动。我希望重启中巴友协,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中方的支持。最终,在中国资深外交官沙祖康先生的带领下,中巴友协恢复运作。今天的中巴友协积极致力于促进巴中两国的文化与经贸往来,接待来华的巴基斯坦官员。
为推动巴中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中巴友协组织了多次会议和展销活动。我们鼓励巴基斯坦各省组织参加行业展会,向中国商界展现巴基斯坦的经济潜力。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多家中国中小型企业对在巴投资表现出浓厚兴趣。协会还举办了多场巴基斯坦产品展会,包括时隔多年再次亮相北京的芒果节。未来几年,中国的进口需求预计将出现指数级增长,巴基斯坦出口商应该力争抓住这个机会。
为深入了解中国的现代化及其治理体系,我在任内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大约19个省份留下了足迹。游历期间,我与各地官员接触,了解当地的经济实力和特色。在我的行程安排里,始终少不了造访当地商界和高等院校,特别是有巴基斯坦留学生的高校。不深入中国各地,就不可能全面了解中国的国情。我经常接到中国各地方政府的邀请,只要时间允许,我总是乐于代表巴方赴邀,这种真诚的态度也得到了中方的赞赏。
在中国各地的经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新疆尤其值得一提。新疆是中巴经济走廊的中方枢纽,我曾走访多座新疆的城市,发现当地人民对巴基斯坦有着特殊的感情。巴基斯坦与新疆在教育、旅游、能源、矿业、文化和贸易等领域都有着可观的合作潜力。中国从很远的国家进口车厘子和杏等水果,却没有与近在咫尺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建立稳定的进口合作关系。我认为中国公司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设立水果加工厂,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当地对华出口业务的发展。
中国拥有丰富多彩且历史悠久的文化和艺术,我有机会欣赏到各种精彩的文艺演出,它们所表现出的高超技巧和艺术性令人惊叹。巴中两国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的中国僧侣曾前往斯瓦特和塔克西拉学习佛教知识。大乘佛教经由今巴基斯坦北部传入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因此,中国佛教界对巴基斯坦的文化遗产一直敬仰有加。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时任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首次访问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后,拉开了鸿德学院与巴基斯坦合作交流的序幕。为加强与巴基斯坦的交流和相关研究,该校在图书馆内设立了“马苏德馆”,并成立了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此后,在历任大使的支持和帮助下,鸿德学院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交流持续深化。
我在中国结识了许多知名人士,其中就包括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的遗孀何理良。何理良女士是资深外交官,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尽管年事已高,她仍特意为我创作了一幅画。在我任满回国之际,何理良女士邀我去她的家中做客,我有幸成为唯一做客她家的外国大使。我提及很想买一本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何女士立即借给我一本她的私人藏书,上面还有这位著名作家的亲笔签名。埃德加·斯诺是一位美国记者,他曾得到毛主席的接见,听毛主席讲述红军长征的历程。
另外一位是耿莹,她是已故国务院副总理耿飚将军的女儿。耿飚于1956年出任第二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在喀喇昆仑公路项目和1963年巴中边界协定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耿飚将军当时是由中国驻瑞典大使转任巴基斯坦的,这表明了毛主席对巴基斯坦的重视。可见,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瞻远瞩的毛主席就认识到了巴中关系的重要性。
2015年,习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演讲时回忆说:“我年轻时经常听到老一辈人讲述巴基斯坦的风土人情和中巴友谊的感人故事,早就对巴基斯坦心驰神往。”他还提到,“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也是我的老领导耿飚先生曾经说过:‘中巴传统友谊必然像喀喇昆仑公路一样越走越宽广。’”2017年4月,耿莹邀我参加她在祖籍湖南举办的一场纪念活动——将耿飚将军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位于卡拉奇的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种下的“中巴友谊竹”移植至将军故居。耿莹告诉我,耿飚将军非常喜欢这些竹子,因此她和妹妹耿焱教授决定将几棵竹节带回故乡栽种。
我还结识了其他多位巴基斯坦人民的中国朋友,他们为巴中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需要特别提及的有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的父亲孙宗强,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周刚、张成礼、陆树林、张春祥,北京大学乌尔都语教授唐孟生,以及陈德铭、沙祖康、安启光、宋德亨、邓俊秉、庞荣谦、王南、赵立坚、李希光、魏渭康、张世选、孙莲梅、袁维学、杜幼康、单宝祥等多位知名人士。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有一件事令我久久难以忘怀。2014年10月,我应邀前往湖南参加一场见面活动,见到了上世纪60年代参与喀喇昆仑公路建设的多位建设者,他们都已步入老年。他们之中有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有工人和护士。他们讲述了许多在极端恶劣气候和艰苦后勤条件下修建道路的往事。这批建设者回国之后再没有去过巴基斯坦,所以都很想自费再去巴基斯坦看看。一位当年做护士的老太太告诉我,她为当地一位病人献过血,她很想去看看那个人是否还在世。他们的故事令我深受感动。后来,我请巴基斯坦军方协助安排他们访问巴基斯坦,对此他们都非常感激。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拥有古老的文明。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成功建立了一个各民族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中国人纪律严明,工作认真,严谨细致。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我赞叹不已。在中国,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井井有条、组织有序的生活方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引领国家走上了发展和进步的道路。中国曾经历过内外交困的艰难岁月,而今已成功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中国历代领导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政府帮助8亿人摆脱贫困,创造出了真正的当代奇迹。今日之中国已成为现代化强国,正在建设知识型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令世界各国赞赏有加的是,中国从不吝啬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中国认为,世界各国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应该共享经验、共谋发展。今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造福各国人民。
巴中关系历经风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巴中友谊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建交70多年来,巴中关系始终充满活力,昂首向前。巴中友谊之树早已深深植根于两国人民的思想和心灵之中,中国人亲昵地将巴基斯坦称为“巴铁”。巴中友谊拥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在未来的道路上还将继续攀登高峰。
对我个人而言,出使中国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在中国的生活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无论顺境逆境,巴基斯坦与中国都是永远的挚友,任何阻碍都无法改变我们的友谊。巴中友谊万岁!
[作者:马苏德·哈立德(Masood Khalid)| 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