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新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姜再冬(左二)向巴总统阿尔维递交国书。图为递交国书仪式后,阿尔维总统与姜大使简短交谈。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供图
巴基斯坦是位于中国西南方向的一个美丽的国家,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巴铁”。中巴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世代友好。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就在这两个孕育古老文明的国家之间架起了友好的桥梁。很多商人、学者、僧人通过这条丝路,跨越万般艰险的喀喇昆仑山脉相互往来,为中华文明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交流沟通奠定了基础。走入现代,中巴两国依然同舟共济,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始终坚定站在一起,不断深化互利合作,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典范。习近平主席形容中巴两国是“肝胆相照的好兄弟,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合作共赢的好伙伴”。
十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巴两国务实合作推向新高度。作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为两国互利共赢注入新活力。2015年,习近平主席对巴基斯坦进行历史性国事访问,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确立了中巴经济走廊“1+4”合作框架。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习近平主席同巴方领导人确定的合作布局已经从蓝图变为现实,这条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巴经济走廊,像一条纽带,连接南北丝路,也像一座桥梁,铺就丰富中巴命运共同体内涵的大道,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
合作铺设情谊,走廊连接民心。十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将梦想照进现实,取得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建设奇迹,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走廊故事,谱写了一页页中巴友谊的动人篇章。我履新时间虽短,但对中巴友好和走廊成就早有耳闻。有三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它们刚好分别反映了中巴经济走廊是如何为区域互联互通奠定基础,如何为巴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如何为当地人民带来福祉。
基础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喀喇昆仑铺就友谊之路
喀喇昆仑公路又叫“中巴友谊公路”,东起中国新疆喀什,穿越喀喇昆仑、兴都库什和喜马拉雅三大山脉,直达巴基斯坦北部城镇塔科特。其宽阔平整,蜿蜒而过,如一条巨龙盘桓在巴北部山区的崇山峻岭中,是中巴两国老一辈建设者筚路蓝缕共同修建,被称作世界上最高、最美的公路。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下,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哈维连—塔科特段)对这条友谊公路进行改造升级,全长118公里的公路路段于2020年上半年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全线通车,将哈维连到塔科特之间4小时的行程缩短至1.5小时,大大便利了当地民众的交通出行和沿线地区的商贸往来。通过中巴经济走廊项下的升级改造项目,这条凝结了中巴两国友谊的喀喇昆仑公路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为当地互联互通和中巴两国贸易联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巴经济走廊已成为聚焦联通的典范,项下互联互通合作硕果累累: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苏库尔—木尔坦段将拉合尔到卡拉奇的行车时间从20多个小时缩减到12个小时;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建成巴首条地铁线,运营三年来运输乘客超1.04亿人次;瓜达尔港口已实现全作业能力,同阿富汗转口贸易开展顺利。以瓜达尔港为龙头、喀喇昆仑公路为主骨架、航空运输为补充的走廊综合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正在不断完善,为增强巴区域互联互通地位、促进巴经济基础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能源项目解决电力困难 卡洛特电站引领绿色发展
卡洛特水电站作为中巴经济走廊项下首个建成的水电项目,于2022年6月提前实现投产发电。去过项目实地走访的同事回来后无不赞叹,眼望着川流不息的河水从巴旁遮普省吉拉姆河上奔流而过,在经过卡洛特水电站时变成了惠泽当地的绿色能源。该电站装机容量达720兆瓦,每年可向巴基斯坦提供32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当地约500万人用电需求。同时,卡洛特水电站项目每年可减少3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巴基斯坦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秉持环保优先的原则,卡洛特水电站给当地民众带来的不仅是电力,还有促进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种种益处。
卡洛特水电站全貌 中国三峡集团/供图
能源合作是中巴经济走廊合作投入最大、进展最快、成果最显著的领域之一。除了卡洛特项目外,大沃风电项目、真纳太阳能光伏电站等新能源电站为巴提供清洁低价电力;萨希瓦尔电站等燃煤电站项目使用先进的超临界技术,为巴提供充足的火力发电;塔尔煤电一体化项目利用巴国内煤炭资源发电,帮助巴方节省宝贵外汇资源;默拉直流输电工程顺利运营,极大减少了巴南北电力输送损耗,为约1000万户家庭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电能。截至目前,走廊项下能源合作已有商业化运行项目14个,总装机容量8020兆瓦,占巴电力总装机的19.4%,不仅帮助巴基斯坦历史性解决电力短缺问题,也为巴方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发电成本、促进当地实现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重要贡献。
走廊发展带来民心相通 瓜达尔港建设温暖人心
2015年,为改善瓜达尔地区教育条件,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决定出资在法曲尔社区捐建一所设计容纳150名学生的小学,当地居民穆哈迈德老人无偿捐出了家里约752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学校建设。2016年小学落成后,以其良好的环境和教学条件吸引了周边地区400多名学生报名。
中巴经济走廊的南端起点——瓜达尔港出入口的拱门 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摄
2020年6月,法曲尔学校完成新一轮扩建,校区新增了中学部,还配备了多功能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能容纳 1000 名学生。红瓦白墙、明亮宽敞的法曲尔学校在以土坯房为主的瓜达尔地区一跃成为地标性建筑。前不久,学校又在中国支持下完成翻修,配备了太阳能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我们使馆每年还向法曲尔学校等瓜达尔当地学校提供“大使奖学金”,鼓励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成长成才。在这里,瓜达尔的孩子们畅想未来自己成为医生、工程师、建筑师,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法曲尔学校不仅改变了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儿童上学困难的状况,还为孩子们带来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和对建设家乡的志向。
除此以外,中国在瓜达尔还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保障和民生福利项目,覆盖培训、医疗、用电、用水等方方面面。援建的瓜达尔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可以培养1000多名技术人才,为瓜达尔和俾路支发展提供巨大助力;援建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为当地人提供医疗服务,大大改善了瓜达尔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民众的广泛好评;分批次捐赠的7000套家用太阳能电池板设备,解决了很多家庭基本用电需求;捐建并即将竣工的海水淡化厂每天可生产5000吨淡水,有望极大缓解当地缺水情况。
十年耕耘,十年收获。截至目前,中巴经济走廊已累计为巴基斯坦带来了254亿美元直接投资,创造了23.6万个就业岗位,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以民为本、普惠共享的典范,向世人证明这是一条生机勃勃的走廊、一条利国利民的走廊、一条情深意重的走廊。巴基斯坦民众纷纷表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不仅是全巴跨越党派、跨越界别、跨越地区的共识,更是改变巴国运的重要机遇。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入第二阶段,产业、农业、矿业以及科技、信息技术等新的合作增长点不断涌现,为走廊光明前景带来更多机遇。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来巴出席中巴经济走廊十周年庆祝活动并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提出共建增长走廊、民生走廊、创新走廊、绿色走廊、开放走廊。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方愿同巴方一道,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不断完善布局、拓展深化合作,将走廊进一步打造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性工程。
展望未来,我将与全体驻巴使馆同志一道,与巴方携手并肩,砥砺前行,落实好两国领导人共识,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开展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打造中巴经济走廊“升级版”,继续谱写新时期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作者:姜再冬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