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参观考察期间,魏汉(右二)与当地藏族少年合影。
提到西藏,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它被誉为“世界屋脊”。我从小就听说过这个美称,从那时起,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一定要亲自抵达“世界屋脊”,俯瞰整个世界。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向往逐渐被淡忘。直到2007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埋藏在心中的对西藏的向往被重新燃起。
从关注西藏到考察西藏
我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过两年,任职期间,我密切关注着与西藏和藏族人民有关的新闻。从地理、历史和文化等角度看,西藏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51年和平解放前,西藏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沉重的赋税、乌拉差役和高利贷盘剥。西藏和平解放后,通过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实现了翻身解放。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及其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西藏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中央着重强调西藏自治区的整体发展。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启动了许多大型项目来实现这一目标。在宏大的发展计划指导下,西藏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是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其独特的文化。
在来到中国16年后的2023年,我终于获得了亲往西藏的绝佳机会。
2023年5月,我受邀参加“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并有机会参与为期七天的西藏之旅。当我接到邀请时,整个人似乎产生了一种奇特的能量。在此次西藏之行前,我阅读了以往出版的一些西藏游记,以便提前对西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5月16日,我与其他参会代表一起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前往西藏林芝市。一下飞机,我们便看到许多藏族人等候在机场门口,手里捧着洁白的哈达欢迎客人的到来。他们把哈达逐一挂在代表们的脖子上,并用藏语致欢迎辞词。看到他们如此热情好客,我想起了印度“客人是神”的说法。
感受西藏的发展与变化
在七天的参访中,我看到了一个与过去了解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的西藏: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教育系统都有很大的改善,藏族人民及其宗教得到了更多的包容与尊重。从当地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变化,和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的淳朴、友好的笑容,我看到了藏族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其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不仅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同时也在为保护和发展这种文化而努力。
说起西藏的基础设施,在上个世纪,如果有人提出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建设铁路,那无疑是痴人说梦。但在本世纪初,通往拉萨的青藏铁路开工,并于2006年全线通车。同时,西藏多个城市拥有了自己的机场,日益便捷的交通助力西藏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机场之外,高低起伏、曲折蜿蜒的公路连接起高原各个城市,为西藏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高铁贯通西藏的计划,拉近了西藏与内地间的距离,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舒适的旅途中感受西藏美丽的自然风光。基础设施建设让西藏的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每年接待游客数千万人次,民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当地居民收入显著增长。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正规学校,教育是只有寺院僧侣和官员才能享有的奢侈品,文盲和半文盲率超过95%。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始终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超过3000所,在校学生92万余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西藏教育事业在新旧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实属在短短几十年里实现了跨越千年的人间奇迹。
在与当地一名妇女攀谈时得知,她现在和丈夫共同开办旅馆,每年4—10月旅游旺季时招揽游客,10月进入旅游淡季后便线上线下结合经营家里牧场的畜牧产品,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而且,令人高兴的是,她的孩子们都在公立学校上学,将来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能够体面地生活。
参访团在林芝市第二小学考察时合影留念。
我们参观了林芝市第二小学和拉萨北京实验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西藏的大多数学校实行双语教学,藏语文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重。此外,学生们还会学习英语、绘画、工艺、音乐和体育等各方面的知识。据林芝市第二小学的老师介绍,该校学生总数为1900多人,其中约有1000名藏族学生,以及900名汉族、门巴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形成了多民族交流交融的大家庭。学校在实行“学前3年+义务教育9年+高中3年”的15年公费教育基础上,同时落实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看着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我知道这些政策红利实实在在惠及了每个学生。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西藏
另一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是藏族的宗教信仰获得充分尊重。西方媒体始终对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能否保持民族习俗表示怀疑。但事实上,一路走来我看到,无论是藏传佛教信众从林芝前往拉萨路上的苦行朝圣之旅,还是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周围朝圣的人群,都表明这里的宗教活动在正常有序地进行,藏族群众正常的宗教生活得到了有效满足。
随行的讲解员和导游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布达拉宫的佛像、壁画和藏传佛教知识。“可以将大昭寺理解成一所大学,居住在这里的信徒学习并研究佛经,参加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的人可以担任西藏各寺院的首席住持。”导游介绍道。大昭寺上午仅对朝拜的信徒开放,下午对游客开放,你会看到虔诚的信徒磕着等身长头,游客随藏族人一起转经祈祷,形成一种特殊的宗教氛围。藏传佛教丰富的宗教活动和信仰行为方式,与社会发展和当今的时代不断地相适应,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不断地传承,成为反映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一个侧面。
值得一提的是,自民主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西藏文物、档案的保存和保护工作。1961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其中包括西藏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藏王墓等九处文物。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还包括兴建西藏博物馆。作为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西藏博物馆馆藏文物10万余件。如今,这里已成为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中心,是展示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人们了解西藏、认识西藏的良好平台。
这趟旅程让我深深地感到,像拉萨这样的城市,在朝着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努力保留其传统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游客既可以在市中心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周围感受宗教氛围,也可以在高楼林立的新城区和购物中心闲逛玩乐。在西藏,处处可以感受到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和谐共生。
[作者:魏汉(Singh Vikash Kumar)|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