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新篇 开新局 启新程

——出口信用保险助力跨境人民币结算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8期作者: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业务管理部
字号:默认超大|


5月17日,来自阿联酋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马尔文”轮在中国海油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完成接卸。这是我国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视觉中国/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表明自2009年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从探索和累积经验的“稳慎推进”阶段正式迈入更加积极坚定、制度设计与务实行动“有序推进”的新阶段。跨境人民币结算是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抓手,在新发展阶段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立足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坚决贯彻国家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政策要求,在支持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跨境人民币结算步入新高度、迎来新机遇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之一。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升高,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逐步提速。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服务实体经济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严重干扰了全球能源和技术供应链,叠加美联储加息政策,引发多国金融波动显著上升,国际货币体系加速进入调整期。而人民币汇率总体平稳,且储蓄利率总体高于发达国家,投资和避险功能逐步增强。人民币跨境使用水平大幅提升,显著压缩了企业汇率风险敞口,缓解了进口国的美元外汇储备压力,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稳定物价、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了良好环境。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跨周期和内外平衡的导向,不搞竞争性的量化宽松政策,金融周期相对稳健。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通过有序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可以减少贸易投资结算尤其是大宗商品交易的汇率风险,有助于维护经济金融安全。

当前,跨境人民币结算迎来新机遇,主要体现为“五新”:一是区域经济合作汇聚新动能。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正式生效后,为跨境人民币结算汇聚了新动能。二是双边货币合作开启新篇章。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累计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超过4万亿元。2023年,人民币使用在拉美、中东等区域取得新突破。三是重点地区工作取得新成效。2023年一季度,广东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达1.67万亿元,占本外币结算总额的51.6%,人民币成为广东省第一大结算货币。1—5月,上海地区银行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量约8.7万亿元,增长22.4%。四是人民币使用意愿呈现新气象。根据建设银行跟踪调查,2000余家受访金融企业和境内外工商企业中,近五年主动使用人民币开展跨境贸易的企业数量占比上升近30个百分点。五是跨境结算规模迈上新台阶。2022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42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3.4倍,在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的占比上升至约50%。

出口信用保险以“四个助力”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发展

出口信用保险是我国为推动出口贸易、保障收汇安全而制定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在融资促进、市场开拓、风险防控、损失补偿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和杠杆效应明显,有力维护了企业海外利益。近年来,中国信保以实际行动践行“本币优先”理念,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取得一定成效。


当时时间2020年4月29日,由中国信保承保的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印尼德龙工业园二期不锈钢一体化冶炼项目(OSS公司)正式投产。中新社发 周渊/摄

助力企业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国信保为我国“走出去”企业对外投资、承包工程项目、大型单机和成套设备出口累计提供保险支持金额超过2100亿美元,覆盖铁路、公路、水路、油气管道、输电通道、信息通道等多个领域,支持了印尼电信、墨西哥电信、老挝烧碱生产线等人民币融资项目,为实现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作出了信保贡献。例如,中国信保承保的印尼一座年产250万吨不锈钢冶炼厂及配套项目,项目总投资140亿元,其中银团贷款68.8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属“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也被印尼政府列为国家战略项目。截至2022年末,该项目已累计生产不锈钢超320万吨,带动进出口贸易额超100亿美元,带动全产业链营收超1000亿元人民币,为印尼当地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1.6万个。

助力企业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过程中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面对外部需求波动、经济复苏曲折等难题,中国信保聚焦保障产业链市场主体,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精准施策,支持对产业链上游的供应保障和海外市场拓展,运用动态风险监测系统对重点买方开展穿透式回款跟踪,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对于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客户,中国信保采取“一对一”服务机制,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针对性扩大承保供给;对于受疫情灾情影响严重的企业,优先满足其授信需求、受理理赔案件,切实帮助相关企业纾困解难。2018—2022年,出口贸易险承保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近20%,集中在家电及消费电子、整车工程机械和纺织服装产业链。

助力企业享受跨境人民币结算相关政策红利。中国信保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人民币国际化部署要求,加强支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顶层设计,将人民币国际化助力专项行动纳入公司“十四五”规划,成立人民币国际化助力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强化政策支持。除出台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持续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外,中国信保还着力突出支持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导向,结合具体保险产品特点针对性提出支持举措。2018—2022年,中国信保积极运用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短期出口特险等产品支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承保超过300亿元。

助力企业享受跨境人民币结算融资便利。着力扩大中小微企业覆盖面,加大保单融资支持,是中国信保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走“金融惠民”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中国信保强化保单融资支持,迭代优化“单一窗口”等线上平台保单融资功能,加强银保合作,2022年实现短期险融资增信保额超过2400亿元,增长10.3%。其中,中国信保深度参与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建设和升级,一笔保单融资业务从申请到放款由数个工作日缩短到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进一步便利银行和企业。2022年,该平台为中国信保出口贸易险业务提供人民币融资放款超过11亿元,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提供链上融资数千万元。

出口信用保险助力跨境人民币结算开新局、启新程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一个长期推进、持续迭代的系统工程。出口信用保险助力跨境人民币结算,必须坚持市场驱动和顺势而为的原则,充分尊重跨境人民币结算特有的规律。中国信保将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通过加强业务创新发展,以加强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为重要保障,以“5+”模式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开启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新启程。

创新构建“5+”模式,不断丰富出口信用保险助力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应用场景。新启程中,我们将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围绕政府部门关注点和企业核心诉求,创新构建共建“‘一带一路’+跨境人民币结算”“产业链承保+跨境人民币结算”“绿色金融+跨境人民币结算”“普惠金融+跨境人民币结算”“外贸创新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等“5+”模式,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以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丰富场景吸引更多企业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同时,借助RCEP、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投建营一体化等契机,引导相关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加快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出口信用保险助力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赋能作用。目前,中国信保已经走出了一条信保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实现了“四个基本建成”,到2025年将奋力实现“四个全面建成”——全面建成“线上+线下+生态”的数字化客户服务和营销作业平台,逻辑集中的运营中台,主动、动态、量化、全周期的保险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统一、外部融合、管理规范、运行安全高效的数据中台。这将有效释放数字化转型新动能,建立开放共享、互利共赢、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更加精准地支持企业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

执笔:方磊、张鸣远)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