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作出北大荒贡献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9期作者:王守聪
字号:默认超大|


2021年9月16日至17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农垦“庆丰收、颂党恩、启新程”活动暨首届北大荒文化旅游节在北大荒农垦集团红兴隆分公司隆重举行。张伟/摄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五年来,北大荒集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三大一航母”)的宏伟蓝图,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全面开启北大荒“二次创业”新征程,着力探寻实现农业强国的实践路径,勇当中国特色新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拓荒者、探路者、改革者、引领者。

变荒原为粮仓的北大荒足迹

时至2023年,北大荒已走过76年的发展历程,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在严重的物质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北大荒人作为拓荒者,发扬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总体战略中拉开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按照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战略部署,开发北大荒的星星之火被点燃,以老八路周光亚为代表的革命军人成为后来电影《老兵新传》的原型。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北大荒人作为探路者,饮冰卧雪、人拉肩扛向亘古荒原进军,10万转业官兵、20万支边青年、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54万城市知青等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把这片黑土地变成了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办起了一大批工商企业,创造了人类屯垦史上沧海桑田的人间奇迹。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作为原型被印在了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成为保持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

——改革开放时期,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北大荒人作为改革者,大胆引进国外先进农机、技术、管理,快速提高农业现代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推行“以稻治涝”等战略,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越式发展,实现粮食总产30多年翻三番,每年提供的商品粮超过400亿斤。北大荒建成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粮食单产超过了美、英、德、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跻身世界第一阵营,打破了西方农业现代化不可超越的神话。

——农垦改革发展新时期,牢记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的嘱托。在经营体制上,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经营战略上,做实大基地,夯实中国粮仓;建强大企业,增强竞争力;发展大产业,从开发农业自然资源为主转向资产资源整合、全产业链拓展优化升级为主。


位于七星农场的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 吴树江/摄

如今,北大荒已经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敢啃硬骨头勇创一流光辉实践的缩影。

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北大荒实践

北大荒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致力于让“中国饭碗”装更多的“中国粮食”。在非凡十年的伟大征程中,北大荒全面完成了农垦体制改革和公司制改制任务。脱胎换骨的成功改革,使北大荒的活力得以充分释放、潜力得以充分挖掘、市场主体的巨大作用更加凸显。

巩固“统分结合”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和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在此基础上实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近年来,北大荒在建立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立足自身经营规模大、机械化组织化程度高、科技体系健全的特点,建立了以统一种植计划、统一作物轮作、统一技术措施、统一农机检修、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标准化作业“六统一”为主的标准化服务体系。这种“分得彻底、统得到位”、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家庭农场自主经营与国有农场全面服务有效管理的统一,塑造了北大荒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

建立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北大荒始终坚守产粮安邦、兴农强国的初心使命,巩固提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强国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功能。近年来开发建成了4600万亩产粮大基地,持续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连续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00亿斤以上,总产中约95%为商品粮,被誉为“中华大粮仓”。2022年,北大荒粮食总产量451.3亿斤,单产988.3斤/亩,分别比2017年增长7.76%、0.78%,可满足1.6亿城乡居民一年的口粮供应。

创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体系。作为现代农业典范的北大荒农垦集团,引领示范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始终是其不变的责任和使命。北大荒集团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种植模式,在全国粮食生产优势区成立26家区域农服中心,用标准化的种植技术,结合各地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每块地制定托管方案。2022年,北大荒共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5270万亩次,其中省内2200万亩次、省外3070万亩次,带动小农户350万户。从服务效果看,产量和效益均有明显提升。粮食增产21.52亿斤,增收25.83亿元,降低生产成本1.1亿元,节本增效26.93亿元,为示范解决国家“三农”问题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北大荒路径”。


2022年12月,北大荒集团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为黑土耕地进行“健康体检”。潘海洁/摄

探索科技助力农业生产新模式。北大荒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这背后依靠的正是科技水平的提升和标准化作业的推广。在探索农业新技术方面,北大荒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农药、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保护性耕作替代传统翻耕、智能化替代机械化、规模化格田替代一般农田,更好地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在推广标准化作业方面,北大荒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农机具由机械化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变。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发展绿色农业,探索并全面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北大荒模式”。

锻造“农业航母”的北大荒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撑。北大荒集团作为共和国农业的“国家队”,更应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担当作为、走在前列。

做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个巨大的挑战,必须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从国家粮食安全格局来看,全球粮食产量增速放缓,全球粮食库存进入下降区间,粮食供应链面临巨大压力。全方位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北大荒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生产经营规模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高、综合生产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的领先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北大荒要不断提升粮食产能,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业,带动农村农业打造牢不可破的“铁饭碗”、高产高效的“金饭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2022年6月,北大荒集团前进农场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GIS、远程自控等技术,打造数字灌区智慧管控平台。吴楠/摄

当好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制度的变革。从发展速度、生产规模、社会效益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落后,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北大荒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先进代表,应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带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争做推动乡村振兴的“国家队”。助力乡村振兴,既是北大荒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北大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北大荒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业,把先进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平移复制到周边农村。重点以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以农科教一体化发展带动乡村人才振兴,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以绿色发展模式带动乡村生态振兴,以“链上党建”载体带动乡村组织振兴,示范带动广大乡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为促进城乡平衡协同发展贡献北大荒力量。

勇当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先锋队”。北大荒作为重要国有农业企业,供给保障、科技装备、经营体系、产业韧性和竞争能力都走在前列,必须通过深入实施“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在持续服务支撑农业强省和农业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全面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设“农业航母”、推动乡村振兴,是北大荒新时代的新航标。面对这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北大荒集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奋力谱写新时代北大荒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篇章。

(作者:王守聪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供图: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