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与世界共享中国机遇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8期作者:金碚
字号:默认超大|


制造中的动车组列车 视觉中国/供图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仅就增长速度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可以给人以特别印象的数字。从大趋势看,中国制造业已经渡过了以高增长速度为标志的传统工业化阶段,转向以高质量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时期。因此,对于中国制造业增长率的关切,其涵义理解和目标取向已是今非昔比。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中国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高质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制造业的强盛,不仅是中国现象,而且是世界性现象,全球工业化的国际格局因此而彻底改观,形成与世界共享中国机遇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将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新的文明形态。

一、中国制造业筑就实体经济根基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依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创新创造,把曾经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建设成为总体经济规模全球第二、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经济大国。今天的中国虽然仍属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仍然较低,但国民经济素质和结构已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以往的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中低端产业的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靠低价产品在世界分工体系中获得十分有限的比较利益;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实力雄厚,庞大的制造业支撑起国民经济的筋骨和根基,无人可以怀疑其强大竞争力。中国产业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发生巨变:从“弱”到“大”,从“大”到“强”,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由于产业的长足进步,中国的技术结构体系越来越逼近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甚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以往以“引进、吸收、消化”为主的产业技术进步路径,必将转向自主研发、开拓为主的产业技术进步新路径,特别是奋力在高技术领域进行突破性创新。在中国工业化新阶段,先进制造业应运而生。只有形成先进制造业的雄厚基础,才能真正筑牢实体经济的基础。无论是对于增强国家实力还是丰富民生福利,先进制造业都不仅是其根基,而且是众多领域的技术进步源泉。虚拟经济只有在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才能锦上添花,枝繁叶茂。

中国制造业的强劲发展当然会与世界各国产业形成竞争,但也为世界经济创造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特别是更有利于各国民生福利改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是最具世界友好性的产业:一方面,完整的配套体系、庞大的市场需求拓展了全球经济空间;另一方面,“价廉物美”的中国制成品,有助于世界通货稳定和商品效用分享。今天,不仅中国经济自身不能没有中国制造的实体根基,世界经济也离不开中国制造业为之创造有效供需,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中国制造业彻底“脱钩”。

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有新时代意识。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的,但所谓“先进”与“传统”之间并无绝对界限。先进技术往往萌芽于传统技术,需要有传统技术的基础贡献。当然,更多先进技术创新具有颠覆性的革命意义。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先进制造业不仅仍然具有基础工业装备产业(传统上称“重工业”)的特质,而且突出地体现为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产业升级方向,各种科技因素都可能植入制造业领域,形成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养分。因此,先进制造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技术创新普遍逼近了基础科学的前沿领域。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往往涉及基础科学的尖端探索,甚至需要具有基础科学专长的优秀科学家直接参与产业创新的攻关项目。一些科研单位、研究型高等院校,可以在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研究开发和创新突破中,发挥科技尖兵的作用。这样,尽管在经济门类的统计数据上,制造业的相对比重有下降趋势,但制造业实质上是“全系统产业”,即经济社会的所有领域都有制造业的参与和助力。制造业不仅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核心要素。脱离制造业的现代经济体系是无法运行的,就像是没有筋骨的机体,无法站立和运动。


2020年9月27日,中国研制最大直径盾构机在湖南长沙下线,这台“巨无霸”设备整机长150米,总重量4300吨,刀盘涂装以京剧中的红色脸谱为设计原型。中新社发 钱佰华/摄

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开拓和发展离不开技术能力的供给,需要具备培养创新人才和应对国际竞争的体制机制,包括科技创新的人才体制机制。科创人才的想象力发挥、探索精神的张扬,只要得到社会尊重和充分理解,获得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就可以成就更多技术创新。总之,制造业的兴盛发达,归根结底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经济的先进性,不仅表现为生产了什么,更表现为如何进行生产。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是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先进制造业的新时代发展取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整体特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更为复杂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因此,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取向,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有新思维、新战略。

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从以高速增长为特征转向高质量发展,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说,产业经济不仅是实现增长的工具,而且必须以人为本,增进人的福利。以环境为例,“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金山银山”代表工具理性目标,“绿水青山”代表人的直接福利目标。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发展制造业,其目标取向就会承受一定的资源环境压力,不仅治污达标和环境保护须付出更高成本,而且产业布局和各类制度安排及监管要求更为严格,决策程序可能更长、更复杂。这实质上就是要求制造业更具环境友好、社会友好取向,这对技术创新和规则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制造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这是“成长的烦恼”。一方面,技术迭代效果会有不确定性,既有不可不为的必要性,又有回报的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制造业发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合规程序)可能增加,在规则博弈中,既有争取获得各种补贴“优惠”的可能性,又可能受到违规处罚,可能削弱企业的创新意愿。所以,制造业发展的积极态势中,也会有妨碍其增长活力和创新张力的负面因素,须有新对策和可行路径。

对于规模巨大的制造业发展,稳中求进是最具可行性的基本策略。稳,关键是市场形势之稳,供求体系之稳。目前,无论是中国制造业还是世界经济,都面临市场压力的挑战。市场是传统产业的活力基础,也是新兴产业的创新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所在,也是世界各国产业界所羡慕的分享机会。因此,发展产业经济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秩序规则,拓展新的产业发展制度空间,如建立、完善和推广自由贸易区规则。

要深刻认识到,一方面,产业经济的本质是革命性的,不断创业创新才有可持续的生命力,有变革才有前途。而制造业是其中最具变革活力和创新动力的领域。另一方面,产业经济的生命力在于流转性,先进制造业具有供应链更为复杂的特征,流程的畅通性决定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状态和走势前途,是其命脉所系之关键。

从微观机制看,就是要使每一次市场交易和收支决策都具有较高的承诺效率:及时执行,减少拖欠,手续简洁,程序流畅。从经济社会整体看,就是要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维护和增强秩序规则的信任度。要深刻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主要依靠要素比较优势的产业经济基本格局,正转向更加取决于规则信任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即市场秩序规则的可预期、可信赖,决定资源配置和产业供应链格局,简言之,产业竞争优势将向秩序规则更可信任的方向集聚。

三、先进制造业的开放发展和人文基因

现代制造业本质上是世界性产业。世界很大,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才能拓展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各国各地区,谁先开放谁就先进步,这是产业发展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先进制造业具有极为复杂的技术结构体系,几乎没有任何复杂技术的制造品可以在封闭条件下由单一企业生产,而总是由众多的以至多国企业参与合作(供货),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靠单打独斗而自称技术“老大”和产业霸主,也绝不能用人为的“小院高墙”拦阻先进产业技术的转移扩散。先进制造业需要科学技术支撑,而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产业技术要素来自全球,资源配置和产品市场遍及全球。因此,“畅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路线”。特别是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舞台更是世界性的,畅通的世界和经济全球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沃土。


8月2日,上海,东航接收的第二架C919投入运营。视觉中国/供图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技术状况得到根本改观,制造业呈现一系列新质态,并迈向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新高度。改革开放之初,为保障供给和尽快形成有效需求,中国制造业以低价格替代方式开拓低端市场,并逐步进行技术迭代,在产业分工格局中不断向上攀升。经过数十年努力,具有价廉物美、规模优势的中国制造业表现出突出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建构起完整的产业分工体系,并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断延伸拓展,形成大规模集群域态的产业配套格局,奠定了“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的全球地位。制造业的规模和体系完整,成为中国经济以至国家实力的底气所在。

与此同时,国际产业技术竞争的博弈关系也彻底改观。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自主研发和原创性技术,“国产化”也具有了新含义,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仅仅靠“内循环”发展高技术产业,甚至误认为那是更“安全”的道路。尤其是,有些前沿技术的突破已经进入科学研究领域,需要科研新成果的支持,即先进制造业的前沿技术具有了科学探索的性质,更加需要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和科学成果的国际交流。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新兴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和国际化具有更发达的技术形态,并对产业安全以至国家安全的技术要求更加关切。在这样的新时代,开放发展仍然是最具安全性的产业发展路径,制造业开放发展也将有更高标准的新格局。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中,开放发展不仅是产业技术路径选择,更体现了工业文化的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说,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就是国民经济总体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受工业文化深刻影响。制造业的发展不单单是生产技术过程,更是各具特色的社会人文现象。高素质的工业文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和灵魂。先进制造业及其组件生产,只能在与其相适应的工业文化环境中发挥竞争优势。所以,先进制造业发展与先进工业文化的形成,如同一块硬币之两面,具有系统演化的同步性。可以说,适应于高质量制造业价值文化的民族,才能成为制造业高度发展的强大工业化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格局中占据相应的分工地位。

世界制造业的分工格局和放开态势,深受各国文化基因特色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铸就中国制造合作共赢的强国地位,可以使世界共享中国机遇,形成全球制造业互补互利的国际竞合格局。“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中国制造业的开放发展,使世界经济前途有望更加向好,有效提升民生供给的制造能力。中国制造业更强大、更开放、更具世界友好性,经济全球化就将以新的形态格局,获得更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更有条件朝着多极化繁荣和多域态畅通的方向发展。

(作者: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