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英雄人物雕塑。大青山突围战是1941年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中的一次著名战斗。视觉中国/供图
78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在抗日战争的磨砺中,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坚贞和无畏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
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空前高涨,中华儿女的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升,全国上下用血肉筑起一座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炮击沈阳,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党中央派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党组织力量。东北地区的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组织起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动却一再妥协退让,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电告东北军:“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在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北平青年学生迅速行动起来,南下示威,冲破了当时笼罩全国的沉闷气氛,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激情。
1935年,日军铁蹄踏入关内,制造“华北事变”。爱国学生呐喊“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由此开始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学生和工人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正是这场抗日救亡运动,唤起了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迅即通电全国,号召“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2022年9月3日,南京,人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视觉中国/供图
在抗日战争中,亿万中华儿女经历无比深重的苦难,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代价,930余座城市被占,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军民或伤或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但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中华儿女不分党派、不论民族,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曾经是一盘散沙的中国实现了空前团结,出现了“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的积极抗日局面。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远离国土的海外华侨华人以各种方式参加和支援祖国人民抗战。1938年10月,来自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的45个华侨团体在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捐款捐物是华侨抗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南侨总会成立时,计划每月捐输国币400余万元,结果大大超过预期,到1941年12月实际每月平均捐输国币达1350万元。还有不少海外华侨毅然回国直接参加抗战。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始终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昭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面对日本侵略者,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昭示了视死如归的铮铮气节,为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被侵略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树立了榜样。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精神,只身与敌周旋,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抗日名将吉鸿昌在刑场上以树枝作笔,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诗句以明心志;女英雄成本华宁死不降,临刑前她蔑视日寇、慷慨赴死的照片至今让人动容;冷云带领东北抗联7名女战士,誓死不屈投江殉国,书写了“八女投江”的英雄故事……不论是在抗战的哪一个阶段,不论是敌后斗争还是正面战场,无数忠义节烈之士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宁愿站着死,誓不跪着生”,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在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长达14年时间,是苏联、美国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3.5倍,是英国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2.5倍。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共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总数的70%以上;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超过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占当时日军海外投降总兵力的50%以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法西斯占领中国进而称霸全球的图谋,破灭了德意日轴心国集团瓜分世界的迷梦,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正是这些忠烈而坚贞的民族气节、英勇而无畏的顽强抗争,陷日寇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华民族五千年间历经沉浮却始终薪火相传,绵亘其中的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
激荡“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一部抗战史,就是一部鲜血写就的英雄史。整个抗战期间,从白山黑水到珠江两岸,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中国共产党人以旺盛的革命斗志、无畏的英雄气概,感染和激励着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投身到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的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传唱不朽的英雄赞歌。
英雄气概就是为了祖国的利益而敢于压倒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民族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人心,稳定了士气。黄土岭伏击战将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击毙在太行山上。百团大战不仅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更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振奋了全国军民战胜日寇的士气。
以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以及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都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英雄代表。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并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左权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取得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的胜利,威震敌后。1941年11月,他指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行的黄崖洞保卫战,经8个昼夜激战,以较小的代价歼敌千余人,被中央军委称为“‘反扫荡’的模范战斗”。1942年5月,他在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在正面战场,张自忠力战而死,无愧民族。在国际战场,戴安澜远征缅甸,忠勇殉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八路军指挥员马本斋的母亲拒写劝降信绝食殉国;被誉为“当代佘太君”的邓玉芬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来自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朝鲜等国家的一大批国际有识之士怀着崇高理想和正义信念,冒着生命危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延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向世界全面、真实地介绍中国共产党,告诉世界一个“红星照耀中国”的故事。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率领加拿大和美国医疗队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并把生命献给了正义的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库里申科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美军观察组慨叹:“中国的未来属于中国共产党”……他们见证、讲述和参与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天斗地的奇迹,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当民族存亡命悬一线时,从率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到工农劳苦大众,从战场将士到地下工作者,从巾帼英雄到少年儿童,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大义,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纷纷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毁家纾难。毛泽东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武力和军事对抗,更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这种信念和自信,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愤图强、勇于取胜的精神动力。
7月7日,北京,小朋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通过多媒体观展。视觉中国/供图
1937年8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在东京发表演说时称,日本唯一目的是使中国屈膝,消失其战斗意志。1939年,毛泽东在《研究沦陷区》和《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其目的,妄图“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作为其资源及兵源供给地,在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加紧对中国进行掳掠、压榨和控制,尤其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长期“清剿”和残酷封锁。
面对缺衣少食、缺枪少炮、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上至党的领袖,下至普通百姓,人人开荒种地、织布做衣,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最终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使解放区不断扩大。《新华日报》这样评论敌后战场:“在困难万分的物质条件下,完全得不到一点接济,却能够发挥创造的天才,运用陈旧落后的武器,产生这样新奇的战术:‘麻雀战’‘地道战’‘吸弹巢战术’‘礌石滚木战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正是在这种必胜信念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尊敬。
新时代新征程,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作为,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