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运会:传播青春活力光彩 展现中国万千气象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9期作者:中共成都市委外宣办
字号:默认超大|


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现场 刘海韵/摄

2023年8月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圆满闭幕。这是党的二十大后我国举办的首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也是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的世界综合性运动会。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成都大运会组委会指导支持下,成都市紧扣“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突出“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汇智聚力、精心策划,坚持以国际视野、中国气象、巴蜀特色为导向,全面奏响青春友谊和开放交流的华美乐章,向世界精彩呈现了一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全面展现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气象。

为了将精彩赛事传向世界,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此次盛会,成都大运会组委会坚持“不策划、不报道,一报道、必精彩”的工作思路,用好大运契机展现中国形象、四川特色、成都活力,向世界传播好这场青春的盛会、团结的盛会、友谊的盛会。

新闻报道有声有色、浓墨重彩

全景呈现开幕式盛况。在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的重要时刻,各大媒体第一时间密集刊播快讯、图文、音视频作品,展现大国领袖风范。全媒体集中发力,不仅精彩呈现开幕式盛况,直播及点播总量达5.66亿次,电视端总收视率达4.95%、收视人次达1.54亿次。同步推出《倒计时为何从“12”开始?》《“蜀中瑰宝”铺就“锦绣之路”》等系列文章,积极开展延伸式报道,生动解读开幕式蕴含的文化符号和巴蜀韵味。

生动记录大运精彩时刻。在大运会开幕前,开展了倒计时100天、火炬传递、世界媒体大会等一系列重要活动,以满满的仪式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式浪漫”。大运会开赛后,又将镜头对准赛场和各国运动员,敏锐地捕捉精彩瞬间、挖掘拼搏背后的故事,推出《匈牙利大运“双冠王”:先看熊猫 再冲奥运》《张雨霏亮相大运会 想和“花花”近距离接触》等重点报道,以头条要闻的形式展现各国运动员赛场竞逐的飒爽英姿和我国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精神气概。


成都大运会击剑比赛精彩瞬间 秦雁聆/摄

系统讲好城市发展故事。问及对四川的印象,国宝熊猫一定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大运会期间,吉祥物“蓉宝”凭借和蔼可亲、憨态可掬的形象,俨然成了新晋“顶流”,它不仅代表了成都的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也体现了大运会的精神和理念。遵循“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聚焦大运惠民、绿色低碳等主题,突出宣传大熊猫、川剧等特色城市元素,策划“在成都街头走一走”等专题专栏,推出《奔涌不息的活力之城·在奋进中拼出安逸》等重点报道,中央和省市主要媒体累计推出报道6万余篇次,线上线下新闻产品总量超200万篇次,全面反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幸福美好生活图景,生动讲好成都高质量发展故事,可谓惊喜连连,令广大读者和网友目不暇接。

对外宣传亮点纷呈、出新出彩

这场规模庞大的世界级、综合性运动赛事和重要文化交流盛会,吸引了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青年运动员齐聚成都,也受到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成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从媒体服务到媒体互动,从内容创新到形式创新,都尽可能贴近海内外受众需求。

汇聚境内外媒体齐声共鸣。与《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参考消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中国日报等各大中央涉外媒体,链接美联社、新加坡《联合早报》等300余家境外主流媒体,推出重点报道800余条,平均每天推出多语种新闻报道100余条,累计触达海外受众上亿人次。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中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展示,十分引人入胜。”意大利协会CUSI网站载文称:“开幕式讲述了令人惊叹的中国历史,主体育场内盛况空前,仪式完美而优雅,展现了一个拥有千年文化国家的运动理念和价值理念。”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成都大运会开幕式非常热闹且充满活力。”

推动内容报道创新呈现。策划英语脱口秀《解码成都:神秘的符号》、双语视频《天府文化对话世界》等外语精品,200余家境外媒体转载。邀请外国驻华大使、国际组织和青年代表以及中欧、非洲等境外媒体团“访成都探大运”,多视角、多样态推出重点报道900余条,引发国际舆论积极反响。

热情专业做好媒体服务。提前准备大运故事等5大类媒体素材,推出涵盖熊猫基地等24个特色点位的“5+5+N”媒体采访路线,开设大运通APP“媒体服务”专区,发放媒体工作包,为媒体记者营造了舒心贴心的工作环境,媒体记者纷纷表示“想把成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日本记者大金拳一郎在场馆写下了“感谢志愿者用心的服务”字条。

网络传播爆款频出、氛围超燃

大运会是世界青年展示和切磋技艺的体育赛事,为各国青年交流、增进理解和友谊提供了广阔平台。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青年是时代发展最蓬勃的动力。在“成都成就梦想”口号的号召下,赛场上的运动健儿已然成为影响更多青年人以拼搏的姿态突破自我、通过奋斗实现梦想的网络生力军。

整合全网传播资源。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坚持内容为王和渠道制胜,突出青春视角,策划推出一批接地气、聚人气的融媒精品。协调全国主要新媒体、重点商业网站开展“青春主场”网上主题宣传,全网加挂“青春主场”主题词推送稿件2000余篇,人民网、新华网、今日头条等在首页首屏置顶推送《青春主场·欢聚在成都》等288篇稿件,“青春主场·成就梦想”等100余个话题登上微博、抖音、百度、今日头条等商业平台热搜热榜高位,阅读量超26亿次。整合中央、省市媒体,专业自媒体等推出《在成都感受触手可及的幸福》等深度网评文章280余篇,浓厚网络舆论氛围。


境外媒体记者参加采风活动。陈锐/摄

构建全网传播矩阵。设置“青春之约·中国之邀”等议题,策划开展34个主题宣传,开设专题专栏100余个,联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推出各类精品报道1万余篇,创新推出短视频、音乐、H5等网民喜闻乐见产品4.3万余个,《哪吒蓉宝奇遇记》动画宣传片全网播放量超2.3亿次。在海内视频播放平台,网友纷纷跟评:“虽然没在大运会现场,但网络上大运宣传产品内容精美,且充满年轻人的激情,超酷超炫。”“短视频既有韵味美感和教育意义,又兼具诙谐幽默,这样的运动会太享受了。”

社会宣传生动鲜活、浓厚热烈

大运会之于成都,不仅带来了精彩赛事,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为了大运会新建或改造的49个场馆,比赛结束之后都将向广大市民开放,实现可持续利用。基础设施、经济民生、城市绿化等方面的提质升级,让成都成为无数游客心目中“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广泛发动市民。秉承“大气美观、功能丰富,彰显文化、富有特色,绿色低碳、节约持续”的社会宣传理念,搭建市区“两级”联动宣传矩阵,形成全民热爱大运、支持大运的浓厚氛围。围绕“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提质幸福城”主题开展专题宣讲,联动63支基层宣讲队伍等力量,开展宣传宣讲14.3万余场,编印发放《大运会宣传手册》10万余册。通过专题宣讲,广大市民为生活在这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而感到骄傲自豪,纷纷主动为成都“代言”,以实际行动“当好东道主,做好主人翁”。

营造浓厚氛围。聚焦重要场所、交通干道、核心商圈等地,加强城市氛围营造,梳理提炼标语400余条,设置嵌入式景观装置93个,运用62万余个显示载体投放“大运营城惠民”等主题公益广告上亿次,全力营造“爱成都·迎大运”浓厚氛围。

策划精彩活动。精心组织火炬传递、大运歌曲推广等重大活动,创意设计成都大运会会徽、口号、吉祥物、主视觉、体育图标五大品牌标识,“一户一包”为在蓉2000万市民送上大运好礼,推动大运精神深入人心。意大利代表团副团长里昂·蓬佩奥说:“我们在成都遇到的人们都很友善,我们感受到了和平友谊,我们与友善热情的成都人也建立了友谊。”卢森堡驻华大使俞博生说:“今天我感受到了一个充满热情、活力、青春的成都。”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乐享

城市因文化而立,也因文化而兴。作为一座有着4500多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成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举办大运会,更是让成都成为文化交流融通的重要平台。为更好地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成都举办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传统与现代相碰撞、东方与西方相交融的文化活动。

突出群众主体。坚持以文惠民、以艺通心,高水准策划系列主题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乐动蓉城”主题活动,联动市级部门在全市3045个社区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2万余场,举办“青春歌会”“大运有我”等系列活动,开展街头艺人音乐展演1300余场,开办天府文艺名家讲坛12场,组织“时间引力——成都双年展”等展陈展览,最大程度放大赛事综合效应,切实提升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参与感。

打造精品力作。以特别文化IP为核心元素,重磅推出一批高水平文化精品。舞剧《大熊猫》上演后,来蓉参加大运会的驻华大使、领事馆嘉宾、中外大学生运动员、境内外媒体对该剧作出高度评价,表示“这部舞剧完全超出想象,很震撼”。

突出文化交流。精心梳理15个文化交流点位、11条精品体验线路,推出“青春InTime”“国宝新韵”等8项重磅文化活动,以“青春之约、中国之美”为主题在大运村举办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展陈艺术作品3300余件,充分展现现代中国之变、传统工匠之智、华夏文明之雅。洪都拉斯运动员阿方索·杜兰说:“因为这场盛会,所有国家聚在一起,感受文化的交流互鉴。”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青春的盛会、团结的盛会、友谊的盛会。成都大运会的火炬虽然已经熄灭,但精彩的故事没有终点,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成都将继续让青春在这里接力,让友谊在这里联结。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