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老物件见证中国铁路新奇迹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8期作者: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字号:默认超大|

近年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工作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精神,高度重视铁路文物和具有保存价值实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从铁路文物实物中遴选精品,打造“铁路老物件会说话”专题宣传品牌,连续三年在北京、哈尔滨、西安等地举办“铁路老物件精品说”巡回展演,生动展示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让铁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

如今,1901年汉阳造铁轨、1919年发表的《中国铁路全图》及“0号”蒸汽机车、中欧班列标识等一批铁路新老物件成为“网红”“爆款”,生动讲述着中国铁路的历史故事和发展故事。

1901年汉阳造铁轨——厚重的承载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陈列着一段1901年汉阳铁厂造的铁轨,诉说着以铁路为代表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变迁。


1901年汉阳铁厂制造的铁轨

这段铁轨的发现充满了偶然。2019年10月11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机车检修厂两名职工在检查清点废弃材料时,发现了一段锈迹斑斑的铁轨。拂去上面的尘土,“汉阳铁厂造1901”这几个字映入眼帘,让他们既惊讶又欣喜。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不是一段普通的铁轨,而是一件跨越百年的珍宝。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铁路机车、铁轨等都需从国外进口。当时,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家的铁轨遍布中华大地,中国铁路成了“万国铁轨博览园”。

为了实现自立自强,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兴建汉阳铁厂,中国人才有了自主生产的铁轨。根据史料记载,这批汉阳造铁轨是为修建京汉铁路而批量生产的,每米重38公斤,又被简称为“38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铁路人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将极度稀缺的铁路器材拆除,运到大后方用于铁路建设。于是,这批汉阳造铁轨从华北来到陕西宝鸡。新中国成立后,为筹建我国第一段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这段1901年产汉阳造铁轨最终落户宝鸡电力机车段。

随着铁路的不断发展,铁路钢轨也不断发展变化。中国铁路钢轨制造从最初的汉阳铁厂,到攀钢、武钢、包钢、鞍钢四大生产基地;钢轨类型从38轨、43轨到60轨、75轨;每段钢轨从最初的7.5米、12.5米长,到如今的100米长;钢轨连接技术也从过去的有缝线路到现今跨区间超长的无缝钢轨线路。如今的中国,早已从“万国铁轨博览园”发展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铁路工业大国,在钢轨保护、焊接、养护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短短一节铁轨,几度辗转,饱受沧桑,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旅程。

《中国铁路全图》——百年的梦想

这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19年发表的《实业计划》中的《中国铁路全图》。在这张饱经风雨的铁路规划图上,100多年的光阴漫漶着斑驳的印迹,用红、黑两色线条勾画的铁路规划线路清晰可辨,遍布整个中国版图,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约16万公里铁路的建设规划。他将整个铁路网络划分为中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高原“六大铁路系统”,铁路网东、南、西、北四个角的线路,分别与邻国铁路接轨。

这样一个庞大的铁路规划,承载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振兴复兴的强烈愿望,但在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政治社会环境下根本无法实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铁路仅有2万公里左右,能够勉强维持运营的也仅有1万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发展铁路高度重视,多次作出规划。面对旧中国留下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的铁路线,当家作主的铁路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大规模抢修铁路和新线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勇当开路先锋。

困难重重却激情飞扬,肩挑背扛却日新月异。一条条铁路新线建成通车,一个个艰难险阻被成功攻克。到2012年底,铁路营业里程增长到9.8万公里,铁路网功能逐渐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铁路运力紧张与人民群众出行需求旺盛的矛盾逐步缓解。

经过接续奋斗,新时代十年中国铁路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9.8万公里增加到15.5万公里,高铁由0.9万公里增加到4.2万公里,“四纵四横”高铁网全面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先进的铁路网,国家铁路的战略定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铁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0号”蒸汽机车——速度的起点

“0号”蒸汽机车是中国保留至今最古老的蒸汽机车,目前陈列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铁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0号”蒸汽机车

它的名字从车身上那个大大的“0”字而来。这台机车于130多年前由当时的开平矿务局从英国的苏格兰机车厂购入,在我国官督商办的唐胥铁路上使用。

这台机车全长4.75米、宽2.25米,高仅有3.06米,采用的是1435毫米的轨距,运行时速只有20多公里。虽然小巧玲珑,但是烟囱、锅炉、走行部、司机室五脏俱全,储煤斗设在司机室内的两侧。这台机车购入花费了24800块大洋,在当时的北京可以买到9套三进的四合院,可谓价值不菲。

“0号”蒸汽机车见证了清王朝马拉火车的终结,更见证了我国早期铁路的发展。

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已经系列化,拥有20个车型,形成了涵盖8—17辆不同编组、时速160—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能够适应高原、高寒、风沙等各种运营环境的复兴号系列产品,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智能型复兴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复兴号系列动车组是铁路行业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彰显了中国铁路人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和勇气,展示了中国高铁领跑世界的实力和力量。

铁路硬板客票印刷机——发展的见证

在中国铁道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台我国铁路早期使用过的硬板客票印刷机,是由德国格贝尔公司在上世纪20年代制造,原配属衡阳铁路印刷厂,后被运到原铁道部印刷厂。它印制的车票叫硬板式车票,也是我国铁路第一代火车票,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售票推广后才逐渐停止使用。


存放在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一层展厅的铁路硬板客票印刷机

1996年5月,我国铁路正式在全国使用计算机软纸票,即第二代火车票。软纸票不需要事先印刷,在售票时通过计算机现场打印,大大缩短了售票时间。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试用一段时间的磁介质火车票正式投入使用,也就是第三代火车票。

2011年6月,中国铁路12306网站正式开通运行,彻底改变了中国铁路客票的发售方式。2012年,我国铁路所有列车实现了互联网售票。

从2020年6月20日起,中国铁路全面实行电子客票,人们只要用一部手机、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购票、进站、乘车了,非常方便和快捷。纸质车票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纸质票到电子票,从彻夜排队在车站窗口购票到足不出户在网络上购票,火车票从“有”到“无”的变迁,展示着铁路发展的速度,体现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温度。

这台印刷机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蹒跚起步的艰辛,也经历了新中国铁路的沧桑巨变。现在,完成了历史使命、静静陈列在博物馆的制票机,仍在无言述说着中国铁路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中欧班列标识——新时代的号角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同年11月28日,“一带一路”首列中欧班列从古丝绸之路起点——古都西安驶出。

2016年6月,国铁集团设计推出了中欧班列标识:以飞驰的班列和丝绸之路为基本元素,巧妙地将中国铁路路徽、中国铁路英文缩写、快运班列英文字母融合在一起,既突出了历史传承和铁路特色,又彰显了国际元素和全球视野,标志着中欧班列驶入了统一规范、合作共赢、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如今,中欧班列已经通达中国境内109个城市和欧洲25个国家211个城市。截至2022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5万列,发送超600万标箱,货值合计超3000亿美元,成为国际物流中陆路运输的骨干方式,被誉为“一带一路”上飞驰的“钢铁驼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践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怀。

这些铁路新老物件浸润着铁路优秀传统文化,映射着中国铁路“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已经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也成为面向社会展示铁路日新月异创新发展的最佳载体。

国铁集团将继续推动铁路红色资源和工业遗产保护运用,管好用好遍布全国铁路的210个各类文博场馆和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挖掘阐释铁路老物件背后的历史故事及蕴含的时代价值,生动展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的铁路篇章,激发全社会书写壮丽新篇章的壮志与豪情。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