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文物修复彰显国际担当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6期作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字号:默认超大|

编者按:2023年4月25日,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中国西安举行,来自亚洲21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的150位代表出席会议。会上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并发布《西安宣言》,倡议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建设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据统计,中国与柬埔寨、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6国合作开展了11项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助力亚洲文化遗产重现光彩。近日,本刊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中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队”成员讲述他们的故事,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书写最生动的注脚。


尼泊尔雕刻工苏门正在制作雕刻构件。

从乌兹别克斯坦的希瓦古城,到尼泊尔的九层神庙,再到柬埔寨的吴哥古迹……近30年来,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总能看到中国文保专家的身影。他们靠着响当当的技术和扎实的文化底蕴,让“中国文保队”逐渐成为海外文物修复的“金字招牌”,彰显了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国际担当。

九层神庙涅槃重生

当落日的余晖倾洒在九层神庙建筑群西立面上,光影勾勒出纽瓦丽木雕的神秘感,这是一天中欣赏九层神庙的最佳时刻。

九层神庙又名巴桑塔布尔塔王宫,高约32米,坐落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这里是尼泊尔老皇宫哈努曼多卡宫的组成部分,亦是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谷地”的重要构成。当地时间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遭遇强烈地震,九层神庙建筑群受损严重。

中国援尼泊尔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现场组长表示,在接到尼泊尔政府提出的援助请求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立即组织专家团队赴现场开展保护工作。据首批到访加德满都进行现场勘察的中国专家称,地震发生后,九层神庙标志性建筑九层塔的上部三层完全倒塌,三处角塔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罗汉院残破不堪。

2017年,经过两年的调研,九层神庙建筑群修复项目正式开工。中国文保专家讲述了九层神庙震后修复工作面临的“急、难、险、重”的挑战:“急”在于尼泊尔每年5—9月是雨季,持续降雨易导致墙体坍塌,造成文物建筑二次受损;“难”在于坍塌部位复原难度大,由于原始资料缺失,专家团队需要结合历史照片中的建筑原貌来分析建筑结构与工艺,进而规划修复技术措施;“险”在于东南角塔倾斜严重,有倒塌风险;“重”则在于九层神庙修复项目采取边开放边施工的方式,中方团队面临确保施工安全和游客参观安全的双重压力。


修复后的木柱局部图

文物保护工作者不仅要准确诊断出文物的“病情”,更要结合国内文物建筑的修复经验“对症下药”。中国专家解释说,“修复过程中,我们发现尼泊尔传统木结构的节点连接较为简单,由于多采用木榫与木销钉的内部拉结固定方式,使得结构交接处并不牢固。正因为如此,地震导致建筑构件拔榫错位,造成建筑结构破坏。”对此,中方专家针对尼泊尔建筑的特点,创新设计了木构件可逆性软连接的构造方法。这项“整体补强+软性链接”的保护措施,对地震活跃地区木构建筑的防灾减灾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

为了最大限度保留九层神庙的艺术风格,还原历史细节,工作队还聘请了尼泊尔本地的木雕大师参与替换构件制作。而在重做补配雕刻构件的同时,工作队仍坚持最大限度地修复使用老旧构件,以保留文物建筑的真实性。


修复后的加德满都九层神庙

2022年12月,九层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工程圆满完成,并顺利通过中期验收。看到修复后的九层神庙建筑群,为中国团队担任翻译的萨宾娜十分感慨:“5年施工中,我跟随中国专家见识了很多先进的修复技术,我女儿也立志要到中国学习,将来做尼中友好交流的使者。”尼泊尔文化、旅游与民航部常秘阿迪卡里称赞道:“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专家为尼泊尔震后文化遗产修复所作的巨大贡献。中方工作效率高、质量好,九层神庙保护修复项目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典范。”

科技助力茶胶寺古迹焕新颜

中国文物保护援外工程的开展,离不开一砖一瓦的积累。柬埔寨的吴哥古迹也是其中的见证者。

据记载,茶胶寺始建于公元975年,是吴哥古迹中最雄伟的庙山建筑之一。寺庙顶层五塔呈梅花状布置,庙身用砂岩石叠筑而成,整体建筑天然古朴,未经仔细雕琢。傍晚时分,硬质砂岩建造而成的五座塔殿在夕阳照射下熠熠发光。

然而,这样一座神庙却是“未完成的建筑”。在中国文保专家看来,茶胶寺虽然并未完工,却拥有更加独特的研究价值。它就像一个个“时间切片”,将吴哥庙宇的施工工序和建筑流程展现给世人。

茶胶寺的独特性,给中国专家的修复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

由于建造时间较早,茶胶寺的大部分建筑坍塌损毁,仅散落的石块就有上万件。很多石块未经雕刻,难以依据石块上的纹饰判断其原本所在位置。现场修复的第一步,便是从上万石块中“拼回”这座千年古寺。


修复后的茶胶寺南外塔门

为了准确还原历史,中国文保专家用上了3D建模技术。“茶胶寺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一块石头归放的位置不对,都会导致垒砌的缝隙变大,无法精准修复。”为此,工作队着手为茶胶寺建立数据模型。“我们在电脑上精细测量出每个石构件的尺寸、每一条石缝的宽度,最终模拟制作出茶胶寺各部分的3D渲染图。通过精确的测绘模型,我们在坍塌的乱石中寻找属于每个部位的石头,然后重新垒砌。”

就这样,在茶胶寺修复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难题并没有吓倒中国文物修复队。大家抱着“一定要做好”的信念,以充分的史料为基础,综合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记录、工程地质勘测、石质文物防风化治理以及保护材料的长期试验等多种方式,让这座神秘的寺庙重新焕发了活力。

文物修复是历史的接力

王宫遗址是吴哥古迹中最核心的部分,遗产构成包括宫殿、塔门、水池、围墙等多个建筑类型。从2019年项目开工算起,中国工作队将用11年时间来修复这处遗址。


吴哥王宫遗址修复现场

中国文保专家表示,“柬方将王宫遗址这个吴哥时期重要都城遗址交给中国团队来修复,正是出于对我们前期工作的认可。”

在吴哥古迹遗址群上,活跃着20多个国家的文保工作队。身处这个多维度的“竞技场”,中国与其他国家不仅要进行文化和技术交流,也要展示先进的文保理念及方法。

援柬30年来,“最小干预”和“可逆”的修复方式是中国文保团队一以贯之的理念。在中方的坚持下,这一做法逐渐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吴哥古迹保护国际协调委员会(ICC-Angkor)的认可。

在吴哥二期茶胶寺修复项目中,由于庙山建筑存在整体前倾的特点,导致屋顶两侧的山花更易坍塌。为了预防坍塌,中国工作队使用钢筋将山花箍紧,对受损部位进行外部钢结构加固。对此,曾有外国专家提出,应该在石头之间打锚杆,将它们“钉”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外部完好无损,不会影响美观。然而中国的文保专家则认为,选择外部加固是因为“可逆”,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文物本体的破坏,而打锚杆则破坏了有数百年历史的石构件,如果某天建筑倒塌,内部孔隙将导致石构件完全摔碎。


吴哥王宫遗址神像局部

这一做法最终得到了ICC专家组的认同。执着的中国工作队让国际专家认识到,中国做的不仅是修复,更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柬埔寨的文物修复之旅还在继续,挑战也在继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表示,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瑰宝,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特殊意义。“对外援助文物保护项目不仅架起了中外专家交流对话的桥梁,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物保护技术与理念,让更多人领略到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文明更好地包容共存、交流互鉴。”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