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通明湾的红树林上空,成百上千只白鹭翩翩起舞。视觉中国/供图
湛江红树林面积达6398.3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23.7%,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是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成员。近年来,随着红树林在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方面的价值和功能被不断挖掘,其“国宝”地位愈发凸显。
2021年,湛江吹响了“红树林之城”建设的嘹亮号角。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扣“国之大者”,举全市之力把“红树林之城”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细落实。
走好红树林“双碳”之路
红树林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的关切所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京视察,广东之行首站调研湛江,到麻章区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
湛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把红树林保护好”为目标导向,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和政治自觉,走出了一条体现中央精神、顺应时代趋势、切合自身实际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全世界红树林面积逐年递减的趋势下,近年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有林面积逆势增加4000多亩,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
放眼全球,气候问题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政治和人类生存安全问题,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的广泛共识。红树林被誉为“海洋绿肺”,有着极强的碳汇功能,碳汇能力可达到普通森林的3—5倍。这意味着,在红树林碳汇方面,湛江拥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能有效贯彻落实“双碳”战略,助力打造“零碳未来城”。
3月19日,湛江正式开启“红树林之城”文化活动周。图为原创诗画音乐剧《红树林深处的灯塔》汇报演出现场。郭龙碧/摄
着眼长远,湛江市“十四五”规划作出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部署。全市上下团结一致,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变为“实景画”,确保把“红树林之城”建设之路走对走实走好。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宝钢湛江、中科炼化、巴斯夫、廉江核电等重大项目,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三大千亿级世界级产业已集群成势,实现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深挖红树林生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视察广东时还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湛江深入挖掘红树林的生态价值,不断拓展绿色发展之路,做大做强红树林保护利用这篇大文章,凝心聚力把“湛江红树林”打造成生态文明新名片、绿美广东新亮点,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深耕红树林保护修复。2020—2022年,湛江完成红树林营造486.36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35.93公顷。2022年,以霞山区观海长廊红树林湿地建设为主题的湛江湾(北部)海岸带综合整治及修复项目获得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抓紧制定实施《湛江市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高标准编制《湛江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2021—2025年)》,为有序实施红树林造林与修复提供制度保障。持续加强和改进红树林保护管理工作,明确到2025年底,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4183公顷。通过营造补植和生态系统修复,在雷州沿岸和徐闻东北海域各创建一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深耕红树林科学研究。湛江充分发挥高校院所资源较多的优势,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协商建立中国红树林研究中心,做大做强科研支撑。2022年以来,湛江市红树林之城高端智库、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岭南师范学院红树林研究院陆续挂牌成立,举办湛江市红树林科学论坛、第一届岭南红树林学术论坛、中国(湛江)红树林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高端论坛暨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国家创新联盟第三次大会等系列研讨活动,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学者为红树林保护修复利用出谋划策,推动红树林科研共建共享。
深耕红树林产业振兴。积极探索红树林经济价值实现新路径,让红树林真正成为造福湛江的“金树林”。创新碳汇核算“湛江标准”,2021年成功开发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率先出台《湛江市森林、海洋和渔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工作指导意见(试行)》;今年4月,牵头编制《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2023年版)》,这是全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填补了我国蓝碳碳普惠核算方法学的空白,从此红树林碳汇可以进入官方碳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创新种养耦合“湛江模式”,在广东省率先开展“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试点工作,获得7项技术指南等一系列技术成果,开发出高附加值的生态产品,打造“湛字号”标杆海产品牌。创新文旅融合“湛江品牌”,扎实推进红树林生态旅游经济带建设,从赶海挖贝传统方式转向沉浸式旅游。推出红树林精品旅游线路,麻章“海湖山色·涤荡心灵”之旅和廉江滨海寻古之旅被认定为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特呈岛成功创建以红树林为主要亮点之一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打造红树林城市名片
湛江凝心聚力建设“红树林之城”,不断拓宽宣传广度、延伸丰富内涵、充盈多元承载,通过宣传、科普、文化等多方面赋能,推动城市形象实力出圈、放大湛江独特的城市魅力,让“红树林之城”焕发时代光彩。
宣传推介火热出圈。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中国日报、南方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平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多层次、大力度、全方位,面向全球开展红树林主题宣传,全面提升“红树林之城”影响力,湛江逐渐成为一座新锐的“网红城市”。2021年4月,在央视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0—2021)》中,湛江上榜十大“舒适之城”。2022年3月,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第二期《城市形象年度观察》发布,湛江在“城市能见度热力值”一项中位列全国第一。今年5月,湛江上榜2022—2023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城市”榜单之“十大魅力打卡之城”,与淄博、潍坊、江门一起被评为“网红四小城”,等等。湛江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在近几年实现大幅度跃升。
3月19日至26日,湛江市举办2023年“红树林之城”文化活动周。图为红树林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现场。刘冀城/摄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22年,湛江红树林入选“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今年3月,湛江举办“红树林之城”文化活动周活动,以“品味红树林之美 共建‘红树林之城’”为主题,推出原创音乐剧《红树林深处的灯塔》汇报演出、“相约‘红树林之城’”首届广州·湛江文化产业发展对话等重点活动,红树苗植树活动、主题展览、主题宣讲、知识竞赛、文艺展演等60多项活动精彩纷呈,进一步塑造“红树林之城”特色文化品牌,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湛江好声音”。推出《湛江红树林》《我从红树林走过》等20余首原创主题歌曲,被市民网民广为传唱,营造了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3月22日,首届广州·湛江文化产业发展对话在湛江举办。图为“文化产业如何让城市活起来、美起来、强起来”嘉宾对话活动现场。张锋锋/摄
科普教育深入人心。“红树林之城”主题公交正式上路,与南方都市报合作设计33张“红树林之城”主题海报;举办“红树林之城”科普展、“与鸟同飞、让爱同行”世界候鸟日暨红树林湿地科普等活动;在全市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红树林之城”青春大使评选活动,最终评选出12名“红树林之城”青春大使和30人“红树林之城”青春宣讲团;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守护红树林 科普向未来”红树林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建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湛江红树林宣教中心,已成为市民游客了解湛江红树林文化的主要窗口。2022年,正式成立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举行“碳路湛江”公益行动计划发布会,推出“走进大自然 探秘红树林——绿色生态文明科普”项目,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一同探索红树林零碳前沿发展之路,为“红树林之城”建设增添新动力新途径。
如今,湛江已成为保护红树林的一个缩影,为全国乃至世界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案例。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揽,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好用好红树林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做好保护、修复、科研、开发、利用等文章,不断夯实完善“红树林之城”建设的“四梁八柱”,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范例”“世界样本”,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湛江力量。
(责任编辑: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