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6期作者:林飞飞 王明亮
字号:默认超大|


1924年7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区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国巴黎合影。前排左四为周恩来,左六为李富春,左一为聂荣臻,后排右三为邓小平。

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残暴统治下,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神州大地一片黑暗,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兴起,去国外求学的留学活动也日益发展。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中国广大有志青年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产生了远离祖国去寻求救国拯民之道的强烈愿望。

五四运动前后,由于目睹中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大批青年加入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渴望寻求改造社会的真理,挽救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国。1919—1920年间,先后共20批、约1600多人到达法国。这些青年来自全国18个省,年龄基本上都在16—30岁之间,包括我国最早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等人。这群年轻人抱着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考察欧洲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工人运动形势,通过对各种主义的反复推究比较和认真讨论,牢固地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决定在当地筹备成立共产主义组织。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及演变

1921年春,为团结广大留法的青年学生,周恩来、赵世炎等人经过认真考虑,决定筹备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6月28日,在巴黎西郊布伦森林中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旅法、德、比等国代表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王若飞、陈延年、尹宽、刘伯坚、李富春等18人。代表们听取了赵世炎所作的筹备工作报告,通过了周恩来起草的组织章程。经过讨论,决定将新建立的组织命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以下简称“旅欧少共”),并选举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三人组成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工作,李维汉负责组织工作。后又增补王若飞、陈延年、尹宽为执行委员。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设在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戈德弗鲁瓦街17号的一个小旅馆内。


旅欧少共领导人赵世炎自法国寄赠友人的小照

同年11月20日,旅欧少共派李维汉携带公函归国向团中央汇报工作,要求将旅欧少共附属于国内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其“旅欧之部”。1923年1月初,旅欧少共接到党中央来信,指示他们“依中央第10次会议议决国外组织的办法加入青年团”。1923年2月17日至20日,旅欧少共在巴黎西郊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此时,团员人数已由成立时的30多人发展到72人,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共42人。临时代表大会决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又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并将原来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改为“执行委员会”。大会通过了周恩来起草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选举了新的五人执行委员会,周恩来、尹宽、汪泽楷、任卓宣、萧朴生当选为执行委员;刘伯坚、袁子贞、王凌汉三人当选为候补委员,周恩来任书记。

会后不久,他们收到了国内党中央1923年1月29日正式同意他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来信。1923年3月13日,周恩来代表旅欧共青团执行委员会向团中央写了《报告第一号》,报告中他激动地写道:“我们现在已正式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旅欧成员了,我们已立在共产主义的统一旗帜之下,我们是何等荣幸!你们希望我们‘为本团勇敢忠实的战士’,我们谨代表旅欧全体团员回说:‘我们愿努力毋违!’”

1924年以后,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名称有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地方团”,有时又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在组织上受中共旅欧支部领导。旅欧少共成立后,不仅在开展工学运动、坚持革命统一战线、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培养和输出了一批骨干力量。

积极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旅欧少共机关刊《少年》第三号封面

当时勤工俭学的许多旅欧学生由于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够。旅欧少共成立后,为争取这些进步青年,专门成立了出版委员会,由陈延年、李富春、刘伯坚等16人组成。出版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发行机关刊物《少年》杂志,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武装进步青年。到1924年初,为适应国内大革命发展的需要,旅欧共青团决定将《少年》停办(共出刊13期),自1924年2月1日改出《赤光》杂志(截至1930年3月共出版55期)。

无论是《少年》还是《赤光》,刊发的文章都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政治和理论水准。创刊伊始,《少年》杂志就经常在刊物的醒目位置选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名论断,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生平事迹与理论学说。《少年》杂志还将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引导人们认识到中国开展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1922年9月1日出版的《少年》第二号发表了周恩来以“伍豪”为笔名撰写的《共产主义与中国》一文,文中热情洋溢地赞美“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指出“资本主义的祸根,在私有制。私有制不除,一切改革都归无效”,并强调“依着现在中国的时势,一切缓和修正的办法都无所施”,除去“努力预备革命,实行共产革命外,实无法可解”。


周恩来在《少年》第二号发表的《共产主义与中国》一文

《赤光》在编辑出版时,则明确表示要从重理论转向重实际,在整体追求上显示出对宣传方式、内容的自觉认识和高度重视,注意结合旅法华人的生活实际,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国民革命基本对象与性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与国民革命的关系,揭示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的国际背景,指出共产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同时,它还转载中共中央重要文件、传达最新精神,以大量篇幅报道、分析国内政治局势,揭露国际帝国主义反动性,对国民革命的宣传产生了良好效果,体现了鲜明特色。

这些文章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宣传的重要途径,在青年留学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了越来越多的勤工俭学生、华人华工,启发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认清了方向和目标,使越来越多人逐渐聚拢在共产主义组织的周围,为之后我党的壮大奠定了基础。1923年夏天,由萧朴生、汪泽楷介绍,邓小平被发展成为旅欧少共成员,负责刻蜡版、油印、装订等工作,被大家称作“油印博士”。在革命实践中,邓小平很快成长起来。

切实推动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的工学运动

按照规定,旅欧少共的内部训练,除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以外,还特别注重培养成员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能力。他们放下知识分子的身段,走出了书本与教室,奔向了社会这个广阔课堂,积极参加各种体力劳动,与处于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的产业工人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经受了劳动汗水的洗礼和阶级斗争的锻炼,在与工人阶级的接触中逐步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旅欧党团组织建立后,把旅法华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推向了新阶段。1923—1925年,旅欧党团组织先后带领勤工俭学生和华工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企图“共管”中国铁路、反对“金法郎案”和声援国内五卅运动等重大斗争。

许多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一边读书,一边做工,在工学结合中、在反帝斗争第一线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时年16岁的邓小平仅在学校学了几个月法语和商贸,就被迫打工谋生。在法国的5年多时间里,他辗转于钢铁厂、橡胶厂等地打工,也曾干过各种脏累的杂工。艰苦的求学和做工经历,使一大批勤工俭学生深刻了解了工人阶级所受剥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有了直接认识,自觉地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邓小平后来回忆说:“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约四年左右(其余一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国家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和法国人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以42岁“高龄”赴法勤工俭学的徐特立后来也曾回忆道:“在法国我亲眼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黑暗,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财富集中在少数人之手,大多数人不得温饱,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筑在金钱上。这样的社会同样充满了不平,使我感到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前途。”


1920年邓小平(时名邓希贤)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留影,时年16岁。

留学生们还运用他们的知识,为华工办学校、补习班,提高华工的文化水平,并向他们灌输先进思想,使华工中产生了马志远、袁子贞等不少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他们也与许多在法华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业不发达,产业工人很少,且尚处于分散的无组织状态,国内具有先进革命思想的一批知识分子也还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没把精力放到组织工人运动上去。所以,这时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活动,开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道路的先河,并用实践证明了走这条道路对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这一成功经验也被后来的中国革命所一再吸取和验证,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来源。

旅欧少共成立之后,在兴办革命刊物、开展党团组织、建立华工总会、指导反帝斗争、推进国共统一战线等一系列任务中接受了艰辛的锻炼,逐渐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实际阅历的干部。经过疾风骤雨般的革命考验和艰辛卓绝的斗争锻炼,众多留法学生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骨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如蔡和森、向警予、赵世炎、陈延年、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维汉、王若飞、李富春等。1925年6月下旬,五卅运动爆发,为支援国内革命,大批旅欧党团员纷纷回国参加革命斗争。1927年,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停止了在法国的革命活动。尽管旅欧少共的历史使命早已结束,但他们的光辉历程仍然照耀着无数中国青年为革命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网络空间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1VMZ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林飞飞 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王明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