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万步炎
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一架名为“海牛Ⅱ号”的庞然大物,屹立于一众大国重器间,吸引着诸多观众的目光。
2021年4月,正是这只养在深海的“牛”,在南海超2000米水深的海底钻出了231米深的孔,一举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纪录。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万步炎正是“海牛Ⅱ号”的缔造者。从领衔研发中国首台深海钻机,到研制“海牛Ⅱ号”,30多年来,万步炎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深海勘探领域闯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路。
2023年5月22日,中央宣传部授予万步炎“时代楷模”称号,并向全社会发布了这位深海勘探先锋的先进事迹。
于“卡脖子”处奋起攻关
我们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如果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那也是卡不住的。
——万步炎
故事要从25年前的一次远洋科考讲起。
1998年,34岁的万步炎第一次登上远洋科学考察船,协助开展设备海试。整整一周时间,晕船的他吐得昏天暗地,但比晕船更让他难受的,却是眼前看到的景象:船上小到塑料取样管,大到勘探所用的仪器设备,都是“洋品牌”。重金从国外租来的海底钻机,钻探了一个航次,颗粒无收。
在深海探测领域,海底钻机相当于天文学家的天文望远镜。它虽然只是一个工具,却直接关系着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能走多远。西方不卖海底钻机,租的又不中用,1999年,我国决定自主研发深海钻探设备。经过公开招标,万步炎所在团队接下了任务。
没有经验可供借鉴,一切只能从零开始。万步炎凭着湖南人特有的“霸蛮劲儿”,发誓要把深海钻机造出来。他自学机械设计、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知识,带着团队一项一项进行技术攻关。随着深海锂电池技术、深海控制与视频图像传输技术、深海液压技术的成功突破,万步炎逐渐掌握了深海钻机的研发“密码”。
2001年,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海底钻机诞生了。带着4.5吨的样机,万步炎和团队成员意气风发地登上科学考察船,准备第一次下钻作业。
此时,难题又来了。
从国外购买的“大洋一号”船,号称可承载5吨重量,谁知到了船上一测,只能承重2.5吨。已经运到太平洋的样机因超重无法下海。想给这只“巨牛”减重并不容易,但不信邪的万步炎没有放弃:“我可以重新设计,通过大量仿真计算,搞清楚到底薄到什么程度是它的极限。”
2003年4月,带着完成减重目标的钻机,万步炎再次登上科学考察船。这一次,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终于海试成功,在海底下钻0.7米,打下第一个“中国孔”,取回了矿石样本。
中国海底钻机迈出了挺进深海的第一步,但对万步炎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希望下钻距离深一些,再深一些。2015年,万步炎制造出了能在海底深钻60米的“海牛I号”,突破了国际公认50米难以跨越的难关。2021年,具备海底231米全程保压取芯功能的“海牛Ⅱ号”钻机诞生了。
向“世界第一”咬牙迈进
我做这个东西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交差,最后要解决国家的问题。
——万步炎
在万步炎的字典中,“做科研等同于解决问题”,当他一步步把头脑中的东西变为现实,解决了一个个难题,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令他沉醉、着迷。
2021年3月,万步炎带着万众瞩目的“海牛Ⅱ号”,向喜怒无常的大海发出了战书。他要赶在科技部的验收前,进行几次不同深度的海试。
工作中的万步炎正在检查设备配件。
就在测试项目顺利开展之时,一声巨响打破了宁静。
“我发现,海洋绞车的关键部件减速箱破裂了,盖板碎得四分五裂。”绞车是负责钻机在海里升降的重要装备,此时“海牛Ⅱ号”距离海岸100多公里,钻机悬吊在近1000米的深海,距离海底只有6米,收不上来,放不下去。而祸不单行,天气预报传来消息,48小时后强台风就要经过这片海域,船必须离开躲避。
万步炎心情非常沉重,如果无法回收钻机,那将意味着国家耗资几千万研发出来的设备化为乌有。“不能放弃,没有退路,我们科研人员只能一往无前。”万步炎和团队成员想尽各种办法尝试维修。他们紧急向丹麦厂家求助,答复是爱莫能助;联系国内代理商上船修复,对方称无能为力。
“别人靠不上,我们自己修!”万步炎决定临时搭建一个液压系统,替代原有电动系统损坏部件的工作。他马上设计图纸,用尽船上能找到的材料,连续奋战近30个小时。在万步炎的亲自指导下,悬在深海46个小时的钻机终于被回收上了船。此时,距离台风来袭只剩两个小时。
科研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越难的题目,越能激发出万步炎的斗志和爱国之情。“中国人如果下定决心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不相信有什么是完全解决不了的。”万步炎说。
在海洋深处建“大课堂”
国家认可我作的这点贡献,我更要拼命努力,向更深、更广阔的海域挺进。
——万步炎
万步炎是一位具有冒险精神的实干家。这一辈子,他琢磨过“上天”,思考过“入地”,最终却“下了海”。
1964年,万步炎出生在洞庭湖畔的湖南岳阳华容县。他的外公是烈士,将一腔热血报效了祖国。小时候的万步炎爱看《十万个为什么》,天天琢磨天上飞的东西,“当一名飞行员”是他的儿时梦想。14岁时,万步炎提前参加高考,一举考中。他填报的志愿都是航空航天和天文学,却被调剂到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探矿工程专业。少年的好奇心从“天上”转移到了“地下”。
1985年,我国第一个海洋采矿研究室在长沙矿山研究院成立。听说要去海底采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万步炎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报了名。从那时起,深海勘探成为他的毕生事业。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是万步炎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对每一位学生的要求。2010年,怀揣着为海洋地质勘探培养后备人才的初心,万步炎来到湖南科技大学担任教师。“带学生,做项目,我更希望培养他们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万步炎告诉记者,“科研工作者不仅应该在基础研究领域‘显山露水’,也要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体现价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万步炎为团队成员讲解钻机工作原理。
谈及获得“时代楷模”称号的感受,万步炎笑得很爽朗。“这是一份惊喜,在中国,很多科研人员比我优秀,比我努力,我只是幸运一点。这也是一份激励,国家认可我作的这点贡献,我更要拼命努力,向更深、更广阔的海域挺进。”
走过坎坷岁月,接过鲜花和勋章。如今,万步炎希望将更多时间投入实验室里,“那是科研人员的阵地,是我的星辰和大海”。
(采访对象:万步炎 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供图:湖南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