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与合作绘就中国“双碳”蓝图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6期作者:郑挺颖 郑鸿祥
字号:默认超大|


2022年2月4日晚,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由中国石化燕山石化提供的氢气作为燃料点燃冬奥赛场主火炬。中新社记者 李骏/摄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多国领导人先后访华,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从德国总理朔尔茨,到法国总统马克龙,再到巴西总统卢拉,在北京举行的几乎每一场元首外交活动都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议题,这体现了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挑战中的共同利益,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力日渐提升。

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全国,一方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开放共享携手各方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以发展清洁能源实现“源头无碳”

发展清洁能源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路径,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领域多项指标持续领跑世界,核电、氢能等技术逐步从追赶转向并跑。

作为水电大国,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持续提高,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为全国供应了近1/6的发电量。2023年2月,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通过验收。这座水电站拥有世界首台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创下了多个世界之最。今天的中国水电,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携手各国积极投身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广阔世界。

在这条绿色的大道上,我国高效光伏发电技术、大容量风电技术的身影同样随处可见。2022年,我国生产的光伏、风电装备关键零部件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70%。在巴基斯坦的克里斯坦沙漠,中兴能源投建的9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为当地创造3000多个就业岗位,也为28万户家庭送去了光明。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十周年,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高度赞赏“一带一路”建设为巴基斯坦带来清洁、廉价、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持续稳定运行,这是我国风电首个全产业链一体化“走出去”的项目,曾经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自推介。如今,中国风电的创新步伐正从绿地走向深蓝。2023年3月,“海油观澜号”在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启程,前往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地方进行风力发电。这座目前世界上工作海域最深最远的半潜式深远海风电平台于今年5月底并网投产,多项指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节约天然气近100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2020年11月,“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之后又一个拥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和全产业链的国家。2023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提出要开展民用核能务实合作,中核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也签署了《关于“核能支持低碳发展前瞻性研究”蓝皮书谅解备忘录》,充分展现了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上的共同立场,也预示着未来中法双方将在相关领域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

氢能被国际社会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北京冬奥会首次使用氢能作为火炬燃料,实现了奥运会历史上从燃料生产到应用全过程的零碳排放,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和行动。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未来国家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并将技术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以数字化智能化助力“产业减碳”

推进工业、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与重点碳排放领域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推动传统行业的节能降碳。

当前,不少欧美工业巨头已经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并将目光瞄准“全球制造工厂”中国。2021年,西门子中国启动“零碳先锋计划”,力争至2025年在中国助力数十个行业的上万家客户节能增效。2022年,在中国建有15家世界级“零碳工厂”的施耐德电气发布了“减碳大师”计划,致力于携手更多伙伴共同打造减碳生态圈。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加速布局重点领域的数字化转型。2022年,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中国电建联合10家央企共同发起成立中央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平台,合力推动建筑领域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升级。2023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发起“千亿绿钢”行动,打造公共数字服务平台,在国内首次探索用数字化方式对绿色低碳钢材进行标准认证、采购分级,并实现规模交易。试运营期间,该平台已完成千万元级别绿色低碳钢材交易量,实现了约6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碳量。


4月17日,第133届广交会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展位上,一款新能源汽车吸引采购商。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摄

研究表明,我国超过15%的碳排放来源于交通运输领域,其中公路运输占据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80%以上。2022年11月,在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满帮集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以数字化物流平台建设助力公路货运减碳的创新实践案例。近年来,满帮平台凭借数字化统筹运营切实提高了我国公路货运的实载率,不仅为司机节约了近46.5亿升燃油,也为世界减少了近1000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为地球多种了5亿棵树。2019年,我国引进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特斯拉,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也激活了我国汽车产业链的转型,推动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技术升级。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国产品牌销量占国内市场近80%,并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其中,自主创新品牌比亚迪更是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近年来,我国出租网约车的新能源化比例不断上升,拼车、顺风车等新业态的发展也有效助力了交通运输领域的碳减排。面向未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有机融合,将让汽车进一步实现绿色转型。

以碳捕获和封存辅助“末端固碳”

实现“双碳”目标除了源头无碳、产业减碳外,更需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发展人工固碳技术,以去除人类活动中必须排放的二氧化碳。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向来重视林业建设,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中华大地上植树造林,造就了23.04%的森林覆盖率和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根据国家林草局印发的有关文件,“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将建设国家储备林3600万亩以上,搭建绿色可再生的碳封存复合系统。同时,以中林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正在深度挖掘林业负碳技术的应用,探索木材多元化利用提升固碳能力的创新路径。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誉为零碳之路的“最后一公里”,是指将二氧化碳从排放源中分离后,或转化利用,或直接封存,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技术过程。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商业化CCUS设施大部分分布在美国。尽管我国的CCUS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国家加速CCUS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并将其列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2022年8月,中国石化宣布中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该项目由齐鲁石化捕集二氧化碳,并将其运送至胜利油田进行驱油封存,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同年11月,中国石化与壳牌、中国宝武、巴斯夫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四方将联手在华东地区启动国内首个千万吨级CCUS项目,致力于将长江沿线钢材、化工、水泥等工业所排放的碳源进行收集并运输到陆地或海上进行集中封存。


2022年12月5日,中国最大规模海上岸电应用工程220千伏/110千伏高压海缆及三座海上电力动力平台成功送电,标志着渤中—垦利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项目实现关键里程碑。中新社发 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供图

与陆地相比,海洋同样是重要的碳汇资源。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调查评估,我国海域碳封存潜力巨大,预测可达2.58万亿吨,意味着发展海洋CCUS技术前景广阔。2021年,中国海油在珠江口盆地正式启动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将海上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于800米深海底储层,每年可封存约30万吨二氧化碳。近日,该项目传来新进展,我国第一口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正式开钻。这口回注井全部由我国自主设计实施,填补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也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探出了一条新路。2023年1月,中国海油、广东省发改委、壳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共同签署《在中国大亚湾地区开发和运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S/CCUS)项目联合研究协议》,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千万吨级CCS/CCUS集群示范项目的联合研究工作正式启动,致力于打造CCS/CCUS全链条示范基地和标杆工程,助推中国负碳产业“弯道超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实现“双碳”目标,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言必行、行必果,积极主动扮演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跑者角色,也正携手国际各方,推动更多“零碳技术”落地。事实上,无论是能源转型还是产业转型,归根结底都是价值观转型。今天的中华大地,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14亿多中国人民正在以自己的点滴行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作者:郑挺颖 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特约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郑鸿祥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