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时期的左权
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2009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强调:“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太行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左权县,是为了纪念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级别将领,于1942年9月由八路军总部驻地山西辽县更名而来。他就是首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壮烈牺牲。
今年5月25日是左权将军牺牲81周年纪念日。多年来,从左权县到左权路,从左权将军纪念碑到左权将军烈士陵园,从瞻仰珍贵的革命文物到重温朴素而深情的家书……各地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寄托着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无限缅怀。回望左权将军功勋卓著的一生,我们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
写给家人的信
左权,又名左纪权,字孳麟,号叔仁,乳名自林,1905年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黄埔军校教导团任排长、连长,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5年12月赴苏联,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0月,左权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后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1937年8月,随朱德、彭德怀率部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开辟抗日根据地。随后几年,一直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和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
1937年9月18日,在率部途经山西稷山县时,左权在给叔父的信中写道:“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我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我军已准备着以最大艰苦斗争来与日军周旋。因为在抗战中,中国的财政经济日益穷困,生产日益低落,在持久的战争中必须能够吃苦,没有坚持的持久艰苦斗争的精神,抗日胜利是无保障的。”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抒发了左权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树立的远大理想。
1937年9月18日,左权写给叔父的信。
12月3日,左权在山西洪洞高公村八路军总部驻地写信给母亲,这封信共6页,其中第1页已散佚。他在信中写道:“亡国奴的确不好当,在被日寇占领的区域内,日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抢,烧房子,实在痛心”,“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左权的文字看似平白如水,没有丝毫浮辞虚语,但忧国忧民的情感却如惊涛骇浪般跃然纸上。
1937年12月3日,左权写给母亲的信。
不期而遇的爱情
左权,被毛泽东称为“枪杆子”和“笔杆子”都过硬的将才。据警卫员回忆,他每天工作经常在16个小时以上,“有时,我们走进他住房给他倒上一杯开水,他都没有发觉。我们经常见他由于熬夜而累得两眼通红”。
因忙于革命事业,左权直到34岁仍未成家,朱德等领导同志一直为他的个人问题发愁。朱德夫人康克清想到了一个人:“刘志兰,又有文化,人长得也好,怎么看都觉得与左权比较般配。”
1939年2月,年仅22岁的刘志兰来到太行山。讲台上的她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台下的同志认真地听着,不但为她的学识所折服,也被她的气质所吸引。经过朱老总的牵线,左权和刘志兰逐渐从相识到相爱。
革命者之间的缘分,从来都很奇妙。从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件文物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左权与刘志兰正式见面之前,他们的名字和手迹早已经在一本纪念册中“相遇”了。这本纪念册的主人是汪华东,左权的题字“一切牺牲,一切努力,为着中国民族阶级的解放而斗争”,在第4页,时间是1937年4月15日;刘志兰的题字“我们不但要说明世界,且要改造世界”,在第40页,时间是1938年7月16日。
左权和刘志兰在纪念册上的题字
1939年4月16日,左权和刘志兰在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的八路军总部北村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婚礼。两个人身穿干净整洁的军装,胸前佩戴大红花,在同志们的祝福声中走进了婚姻殿堂。革命年代的爱情很纯粹,对革命者来说,爱情从来不是执手凝望,而是共同奋斗,奔赴同一个远方。
唯一的全家福
1940年5月27日,左权和刘志兰的爱情结晶降生,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欣喜。就像刘伯承给长子取名“刘太行”一样,彭德怀特地给小家伙起名“太北”,以纪念那段太行山太北地区的战斗岁月。
刘志兰曾在一封信里道出了对丈夫的深情:“我怀着北北生病时,几乎有两个月,你抽出每个黄昏的休息时间来看我,安慰体贴无微不至,眼看着我消瘦下去的身体为之不安,曾想尽办法使我吃一点东西。其实,在你的深爱中,已使我的病痛泯然若失了。在有了北北的几个月中,你学会带小孩子,替她穿衣服、包片子,较我更细致。当时也多在紧张的战况中,从没有因为她的哭泣影响你工作休息有一点不耐,你爱她。”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日军不断对根据地进行的扫荡、分割,使得华北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1940年7月,左权开始为筹划百团大战日夜劳神,刘志兰也有去延安学习的想法。为了母女二人的安全,左权同意刘志兰带着刚刚出生三个月的孩子去延安。8月,一家三口留下了一张合影。照片中,刘志兰昂首直视前方,左权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父亲怀中的小太北似乎在眺望着一个更美的远方。
1940年8月,左权一家三口的合影。
没有人能想到,这张照片会是这个幸福的家庭最后的留念和唯一的合影。左太北后来写道:“和爸爸分别的时候,我在襁褓中,还不会喊‘爸爸’,但没想到,一句未喊出的‘爸爸’,竟然成了我终身的遗憾。我从小就知道爸爸是革命烈士,但并不明白‘烈士’这个词的具体含义。我只是奇怪,大家都热热闹闹的时候,那个叫‘爸爸’的人怎么就不在身边呢?”
破击正太铁路
在日益严峻的抗战形势下,左权和彭德怀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在正太铁路一段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破袭战。1940年7月22日,由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共同签署的破击正太铁路的《战役预备命令》由八路军总部正式下发到晋察冀军区、第一二〇师及第一二九师,同时上报延安中央军委。
《战役预备命令》发出后,左权一边收集各方面反馈的意见,一边和彭德怀研究解决各部队在备战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后,左权与彭德怀等人于8月8日拟定破击正太铁路的《战役行动命令》,并命令各部迅速进入战备状态。8月20日晚20时,接到命令的八路军各部犹如猛虎下山,迅速扑向敌占区。一场将要改变华北抗战局势的大战打响了!
一份完整的作战计划正围绕着正太铁路迅速铺展开来——《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它清晰描绘了战役第一阶段正太铁路沿线的八路军作战部署态势,并以颜色为区分(红色表示日军,蓝色表示八路军),再辅之以一套代表军队信息的英文符号作为标注,明确展示出敌我两军的兵力部署情况。
左权使用过的《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由八路军总部参谋处绘制。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战役。此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日寇在遭此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蒋介石则以国民政府名义致电朱德、彭德怀:“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以身殉国家
刘志兰带着年幼的小太北在延安独自生活,其艰辛可想而知。左权只能为大家舍小家,一有机会就托人带去包裹,里面有信件、衣服、发给总部首长的营养品、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战利品,也有自己写文章翻译得来的稿费。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写给刘志兰的信件,字里行间显示出一位八路军高级将领对妻子女儿的关心与思念,也折射出当时共产党人生活的艰辛。刘志兰回忆道:“为了工作与学习,我们不止一次的分离,每一封来往的信写不尽的怀念之情,尤其这次将近两年的分别,书信的阻隔,加深我们互相的思念。”
很难想象,在灰暗的灯光下,一笔一画的书写中蕴含着一种怎样的心情。1942年5月22日,左权又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去延安。在信中,他饱含深情地写道:“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这一封看似寻常的家书,却成为他的绝笔。三天后的5月25日,左权在十字岭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7岁!
十字岭,位于麻田东部的太行山顶,正岭呈东西走向,绵延数十里,和南北走向的山岭交错形成“十”字,因此得名。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大扫荡”。2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在部队掩护下进行突围,左权主动承担指挥掩护和断后的重任。左太北后来还原了父亲牺牲前的那一刻:“两颗炮弹打出去以后,我父亲赶紧躲还是可以的,而当时他就没顾上。他也没趴下,他要是趴下来的话,那炮弹片就不会打在头上了。他的喊声戛然而止,硝烟过后,父亲的身影也从山口处消失了!”这一刻,距离小太北两周岁的生日只差两天。
左权牺牲时,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还在送往延安的路上。刘志兰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曾写道:“虽几次传来你遇难的消息,但我不愿去相信。自然也怀着这不安和悲痛的心情而焦虑着,切望着你仍然驰骋于太行山际”,“愿以廿年的生命换得你的生存;或许是重伤的归来,不管带着怎样残缺的肢体,我将尽全力看护你,以你的残缺为光荣,这虔诚的期望终于成为绝望!”
在写给妻子的这些信件中,左权几乎每次都提到女儿,嘱咐妻子“不要忘记教育小太北学会喊爸爸,慢慢使她懂得她的爸爸在遥远的华北与敌寇战斗着”。1982年,刘志兰将自己珍藏了大半生的11封家书寄给了女儿左太北。42岁的左太北第一次读到父亲留下的亲笔书信,她读了一遍又一遍,泪雨滂沱:“我人到中年才知道爸爸对自己的爱,手捧家书,多少次泪流满面,多少回梦见爸爸的身影。”
永远的怀念
左权将军是我军游击战术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周恩来曾称赞他是我党当之无愧的“一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朱德曾称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作为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级别最高的指挥员,他的牺牲令全党全军悲恸。
1942年6月15日,朱德挥泪赋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朱德《吊左权》诗手迹
6月21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撰文指出:“左权同志不仅是革命军人,而且是革命党员。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时代,这成为他以后二十年政治生活中的准绳。他之牺牲,证明他无愧于他所信仰者,而且足以为党之模范。”彭德怀手书《左权同志碑志》:“露冷风凄,恸失全民优秀之指挥;隆冢丰碑,永昭坚贞不拔之毅魄。”1942年9月,为了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八路军总部驻地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1950年10月21日,左权的遗骨被移至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周恩来亲笔题写“左权将军之墓”。1952年11月1日,正逢左权将军牺牲10周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归途中,特意在邯郸站下车,专程赶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参谒长眠在这里的革命烈士。一行人走到左权将军墓前,脱帽致哀。临别之际,毛泽东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守护好烈士先辈们的安息之地,他们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是奠定共和国的基石。”1989年11月,中央军委确定左权为33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一。2009年,左权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50年周恩来题字“左权将军之墓”
这些直指心灵的家书和珍贵革命文物,不仅承载着深沉的父爱,隐藏着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更见证着左权将军永恒不变的初心和道不尽的家国情怀。伟大的革命精神之光,将照耀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
(作者:黄黎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