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5期作者:钱勇
字号:默认超大|

地球是人类的唯一家园,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梦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坚定不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宣示,彰显大党大国的责任担当,为推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一、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现代化之问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关乎人类未来。“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今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的“现代化之问”,也是攸关世界各国永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古楼兰等的兴起与衰落,到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类生存和发展难以为继的现状,无不表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早在原始文明、农耕文明时期,世界各国的先民就形成了依赖自然、崇拜自然、顺从自然的朴素生态伦理观。但进入工业文明以来 , 人类高强度利用、掠夺自然,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地球还能承载人类发展多久,人类文明能否永续发展下去,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发展……成为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老路难以为继。现有发达国家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不计自然成本和环境代价,在实现自身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赤字。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发达国家逐步开展污染治理,并通过产业转移,逐步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再转移”的路子,实质上仍未摆脱对自然掠夺、对他国掠夺的本质。迄今为止,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不到10亿,仅为全球总人口的八分之一。而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一方面,全球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已然接近极限,继续走老路,地球必然无法承受;另一方面,全球资源条件有限,继续走老路,必然难以为继。如何跳出破坏性发展的恶性循环,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是后发国家必然面对的大问题。

全球环境治理困境呼唤新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从1987年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到2015年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社会不断探索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在政策和实践方面积极行动并取得进展。但由于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地球依然面临多重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危机。从长远来看,人类社会如果无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崩溃、人类健康状况下降、极端气候破坏和资源枯竭将愈演愈烈。同时,国际社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在上升,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有增无减,全球环境治理也陷入一系列矛盾与困境。责任缺失、利益冲突、监管缺位、协调不畅等导致生态环境领域的治理赤字愈发凸显。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拥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成为人类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2022年11月6日,杭州西溪湿地高庄景区。视觉中国/供图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探索与回答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蕴含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中国古人很早就形成了质朴睿智的自然观,《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都表达了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道,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形成作为根本遵循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全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29微克/立方米,从而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9%。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18年10月25日,河北沧州市郊的大运河森林公园层林尽染,吸引幼儿园的小朋友前来赏秋写生。视觉中国/供图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这是生态优先的现代化,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走西方的老路,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留给自然生态休养生息的空间。其次,这是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现代化,就是充分考虑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优良生态环境的期待,努力实现生态文明的公平正义,创造良好的自然资源共有共享条件。第三,这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就是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雄辩地证明,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行得通、走得好的现代化道路。

推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中国坚持天下为公,不仅着力保护本国生态环境,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致力于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和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成功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了具有历史性成果的文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里程碑。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帮助沿线国家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肯定,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021年10月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闭幕。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摄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精神财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够继续成功的“绿色密码”。

面向全球,习近平主席倡议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彰显了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这一重要思想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见,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成果,实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变革,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引。

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融汇全人类先进的生态观点、理念、实践,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升华为一个系统的、指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开辟了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这一思想创造性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革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一思想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革新了对发展与保护辩证关系的认识。这一思想创造性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革新了对环境与民生关系的认识。这一思想创造性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强调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革新了对国内和国际关系的认识。党的二十大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反思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分析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不足,坚决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开创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世界上树立了现代化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为发展中国家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

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人类文明发展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和新道路。生态文明作为文明新形态,成熟于中国大地的实践土壤,代表了更加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协调适应,推动了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范式转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扩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彰显了中国特色、战略眼光和世界价值,必将对重构人与自然关系,重建全球绿色生态体系,深化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产生深远的世界影响。

四、勇担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使命


2021年8月7日,云南普洱,野象群进入宁洱县竹山村。视觉中国/供图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为了共同的未来,国际社会应站在对世界文明负责的高度,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追求携手合作应对,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短视做法,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要心系各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加强全球环境治理合作交流,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

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面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是人类唯一的选择。我们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机制的有效执行。

(作者:钱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语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