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丝蓝”与“中国白”彰显福建自豪、 中国自信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5期作者:傅柒生
字号:默认超大|


福建博物院外景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简称“闽”,素有“八闽”之称。在这片厚载千年历史文明的土地上,山海交融,多元文化激荡,孕育出绚丽多彩的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海洋文化、朱子文化、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林林总总的八闽文化,扬帆启航,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辐射世界,不断发展壮大,向世人展示着福建开放进取的积极姿态。

千古流芳,福建海丝尽览文化珍宝

福建是世所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中转枢纽和目的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福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远在新石器时代,“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福建沿海地区先民们,身驮贝齿瓦罐,手持贝耜、石锛,乘独木舟漂洋过海,从而繁衍成如今的南岛语族,开启了海洋文明的曙光。

商周时期,起源于福建武夷山地区的悬棺葬,通过海路和陆路两条路线传播到了华南其他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

西汉时期,闽越国大兴冶炼业,铁器铸造发达,武夷山城村汉城的铁器曾东渡日本,为日本弥生时代的冶铸业作出贡献。另《后汉书》曾有汉平帝令印度黄支王献犀牛的记载,也印证了闽越国在汉代与东南亚或印度等国的确存在贸易往来。直至东汉时期,福建成为我国对越南、柬埔寨等中南半岛地区的转口贸易的重要转运港。

三国两晋时期,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大批中原移民为躲避战乱南迁入闽,促进了福建沿海的开发,福建的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


铜鎏金闽王王延翰狮子炉(五代)。福建博物院藏。


波斯孔雀绿釉陶瓶(唐代)。福州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福建博物院藏。

唐五代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福建土地进一步开发,海上贸易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福建开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在福州发现的唐代元和八年(813年)“球场山亭记”中,有“海夷日窟,风俗时不恒”的记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历史事实。随着福建青瓷生产的不断壮大,福州洪塘的怀安窑、建阳的将口窑以及建瓯、将乐等窑口生产的青瓷,开始大量出口日本,福建对日贸易就此展开。


褐色罗镶彩绘花边广袖袍(南宋)。福州黄昇墓出土,福建博物院藏。

宋元时期,福建沿海的诸多港口城市更加繁荣,它们成为沟通腹地和海外诸国的枢纽,也成为东西方文明聚融的焦点。它们是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飘动着八方来帆,云集着异域的面孔和声音,堆满各种珍奇的商品。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市舶司,大批外商载舶货云集于此,并开始形成传统的航海家族。至元代,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

明初,郑和船队从福州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而民间贸易也不断将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货币等各种手工业产品,以及妈祖信仰、朱子文化、刻版印刷等传播到海外,极大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为日渐式微的海上丝路续写着新的篇章。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东西方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世界各地多种宗教、思想、风俗、艺术等文化的相互交流交融。福建的儒学、宗教、工艺、美术、茶道等惠泽了近邻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圈。例如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弘法,创立了禅宗的黄檗宗,在日本文化史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影响力遍及哲学、语言、书画、建筑、雕塑、印刷、音乐、茶道、医学、饮食等各方面。而外来的文化如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印度教等,不仅留下历史的印记,也为福建的多元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异域元素。可以说,福建海丝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福建人开拓海洋、驰骋海洋的辉煌史。

千年窑火,“中国白”尽显闽地风华

泉州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中国南方三大古瓷都之一,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德化窑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久负盛名的一处民间窑场,以烧造白瓷而名闻天下。

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盛赞:“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迪云洲(德化戴云的音译),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如今,千年窑火未熄的德化窑仍是我国内外销日用瓷及艺术瓷的生产基地之一,这个美丽的山区古县,也因此享有“千年瓷都”的美誉。

德化制瓷历史悠久。史前时期,德化先民就已开始使用陶器。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山原始青窑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早至夏商时期,这里便开始生产原始青瓷,因此,德化地区是我国早期青瓷的发源地之一。


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文昌帝君坐像(明代)。福建博物院藏。

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繁荣使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地近泉州港,且当地瓷土资源优质而丰富,德化窑业兴盛崛起,境内窑场林立,生产规模庞大,此时以青白瓷为大宗生产,白瓷次之,所烧产品源源不断地大量销往海外,成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并为明清时期德化制瓷的鼎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化窑白釉亚当与夏娃立像(清代)。福建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泉州港逐渐走向衰落,漳州月港、厦门港等随之崛起,与这几大港口相距不远且有水路或陆路相连的德化窑,为顺应海内外的旺盛需求,迎来了其瓷业发展的全盛时代。此时,德化境内生产窑场众多,烧造品种丰富,除烧造青花、彩瓷、酱釉瓷等品种外,独树一帜的象牙白瓷,以胎质、釉色、造型、装饰等多方面的完美表现享誉世界,一代瓷塑大师何朝宗更将仙佛人物的制作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末清初,如凝脂似冻玉的“象牙白”征服了大洋彼岸的欧洲人,被赞为“国际瓷坛上的明珠”,并以“中国白”为之命名。古往今来,德化窑火不熄,碓声不绝,外销不辍。目前,德化全县登记在册的夏商、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窑址达238处,全县18个乡镇均有古窑址分布。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德化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称号。2021年,德化窑址(尾林—内坂遗址、屈斗宫遗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瓷窑类遗址。

千里共赴,有福之地尽放“蓝白”风采

5月18日,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开幕式设在福建博物院。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福建博物院将以海上丝绸之路、德化白瓷以及中外交流为重点,筹办并推出三大展览,用心讲好福建故事。

《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大型主题特展,立足福建、放眼全国,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海丝蓝”的文化内涵,体现海上丝绸之路在人文和精神层面的传承和延续。展览在全面阐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与互鉴意义的同时,也体现出新时代、新航路的传承和开拓意义。

《中国白 向世界——德化白瓷精品展》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璀璨的物质文化,还描绘了中外互通的历史盛景,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构建美好生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展览将展出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德化白瓷精品,其不施粉黛的自然之美,体现了天真和自然的审美趣味,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高度契合。

《诺亚之子 大美初见——亚美尼亚19—20世纪文化瑰宝展》是中国首次引进有关亚美尼亚历史文化的展览,展示19—20世纪亚美尼亚近现代饰品、民族服装、地毯等。展览还探索发掘了中国福建和亚美尼亚埃里温两地间有关万里茶道、茶文化、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的关联文物,旨在推动国际交流中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互学互鉴、融合发展的目的。

随着本次“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开展,福建博物院将充分发挥博物馆致力可持续发展与美好生活的变革潜力,向全世界展示福建骄傲、中国自信。

(作者:傅柒生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福建博物院院长;供图:福建博物馆)

(责任编辑:张语聪)

打印|